笑果文化的脱口秀节目有什么(看完笑果文化鸟鸟)

笑果文化的脱口秀节目有什么(看完笑果文化鸟鸟)(1)

“如果被老虎咬了,你会求救吗?”

“我不会。因为如果没人救我,我可能只会死。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这段台词,大家耳熟吗?它出自很火的一档综艺脱口秀节目,表述略有夸张,却戳中了许多“社恐患者”的心声:回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自如活动,这也是当今不少人的真实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患者”?又或许,你也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员?

“社恐”人群也渴望融入社会

提及“社恐”这个词,在国企上班的小王颇为认同。“我就是个典型的‘社恐选手’,不爱打电话、发语音,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言。”小王这样形容自己的“社恐”心理,“比如上班和同事聊天,如果突然冷场,或者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就会认为是自己哪里说得不对,然后开始陷入反思、懊悔、纠结的无限循环当中,久而久之,就变得很害怕和人打交道了。”

同样对人群“社恐”的,还有今年28岁、在一家银行做柜台职员的郑雷。“你别看我整天和客户打交道,每天要说很多话,但只要一下班,我就想赶紧回家躺在床上,不和任何人打交道。”郑雷至今单身的原因也有一部分缘于此:不爱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喜欢出门社交。为此,他曾看过几本与社交沟通技巧相关的书籍,但对改善他的社交恐惧症状帮助并不大。

“看完书里泛泛而谈与人沟通、交流的小技巧,我依然害怕社交。每次和人聊天的时候,都生怕自己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于是聊天就变成了形式主义。”郑雷说。其实他也希望能改一改自己的“孤独症”,走出门和大家来一场愉快的交流,不过这样的心愿于他而言,目前似乎还是有些遥不可及。

“社恐”是病吗

像小王和郑雷一样的“社恐患者”,在我们身边还有不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虽然身为“社恐患者”,但还是渴望在面对人群时交谈自如,自信大方。可现实情况却是在多次与人交流、聊天碰壁后,很大一部分“社恐患者”开始变得不自信,慢慢地就放弃了社交,甚至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和外界接触。

那么,“社恐”真的是一种病吗?

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社恐”,呈现出一种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绪和状态。实际上,社交恐惧症是临床医学中的一种精神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恐怖性精神症的一种亚型,常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该症患者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交活动,会产生焦虑或惊恐发作,感到强烈的焦虑和痛苦,并竭力回避。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害怕批评;害怕在公共场合中被人审视,不敢抬头、与人对视或发言;当众讲话口吃,当众难以进食,出现口干、颤抖、脸红、恶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尿急等症状,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等。其实只要在社交场合持续地存在紧张、恐惧情绪,或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回避社交,严重地影响到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社恐”。

一般来说,“社恐”患者多是一些性格内向、多虑、胆子小,容易害羞的人,有些跟遗传基因有关,有些跟环境有关。不过,尽管很多人表示自己有“社恐”,但因为“社恐”而选择求助医生的患者并不多。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极容易被忽视的精神障碍,男女比例差不多,通常起病于15~20岁,青少年时期为社恐症的多发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发展为长期慢性疾病,而大量有“社恐”问题的青少年被认为是“内向”未受重视。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笑果文化的脱口秀节目有什么(看完笑果文化鸟鸟)(2)

“社恐”需要治疗吗

一般来讲,大部分“社恐”者是不需要治疗的

虽然他们有社交恐惧的相关症状,但并未因此影响工作、生活,还能保持正常的生活,通过一定的疏导是完全可以摆脱社恐的。如果社交恐惧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比如不敢出门见人、不与任何人交流,乃至手机微信的信息都不回复……这时就要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治和心理指导了。

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往往还伴随着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状加重时,抑郁程度也会随之加深,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病因往往很复杂,需要由专业人士诊断。

其实,造成“社恐”的一部分原因是长期不与人交流、长期不外出活动、长期自我封闭。治疗“社恐”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对于社交不合理的认知,因此还要和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

目前最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患者与医生的深度沟通、交流,在医生引导下,消除对恐惧的错误认识,来达到治愈“社恐”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知行为方面的放松治疗,去中心化、去焦点化,通过放松肌肉来达到放松神经的目的,对“社恐”的治疗起辅助作用,或者通过社交过程的模拟,来帮助患者逐步克服“社恐”心理,学会适当社交技巧,减轻社交场合的焦虑。

需要明确的是,如今在社交网络平台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症状较轻,没有达到必须就医的程度。另外,并不是所有社交回避都属于“社恐”,也有可能只是性格内向。在面对人群感到不自在的时候,最好学会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记住不要逃避社交,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一味地躲在家里,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封闭,应该推开家门走出去,学会拥抱这个世界,释放压力、舒展身心,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生活。

摆脱“社恐”很简单

程度较轻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尝试脱敏治疗,主动去靠近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也就是说,如果想消除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就应该先靠近恐惧。比如有些“社恐”者害怕当众讲话,此时他就可以多靠近或者经常接近有当众表达的情境。当众表达的时候,如果并没有发生患者预设或者想象的结果,那患者就不会再因当众讲话而过度紧张焦虑。这样的成功经验对患者的治愈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新的经验,那么恐惧就会一直存在。

其实,现代社会脱离网络之外,需要展示自我的场景很多,如果“社恐”者总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网络”里,很容易错失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这里要告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年轻人,如果尝试改变自己的社交模式,就会发现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总之,想要摆脱“社恐”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多参加社交活动,聚会时放下手机与朋友交流,就会拥有更积极的情绪。不久之后,你会发现“社恐”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