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gdp变化排行榜(一直都统计错了)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世界最核心的数据之一然而,就这样重要的一项数据,本身却存在着严重漏洞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世界gdp变化排行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gdp变化排行榜(一直都统计错了)

世界gdp变化排行榜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世界最核心的数据之一。然而,就这样重要的一项数据,本身却存在着严重漏洞。

一直都“多加了一项”。

GDP由四大部分组成——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政府的税收,以及固定资产折旧。

前三项都好理解,因为劳动者、资本家、政府,分别为生产活动提供了资本、劳动、公共服务,三方面的投入或者说支持。

但这个“固定资产折旧”,是个什么鬼?

【荒谬1:你都已经投胎了,前世竟然还在?】

一般的说法是:

这个“固定资产折旧”,讲的是资产品,对生产活动的贡献。比如用机器生产面包,若干年后,机器会到达寿命的极限——死掉。但在这之前,它也算是为生产面包“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生中,机器每年都在变旧,但也每年都在为生产面包作贡献,所以可以理解为:它每年的所谓“折旧”,本质上就是将自己的价值,一点点转移到面包上,所以面包生产出来了,它自己就旧掉了。这么看的话,这个“固定资产折旧”,确实是跟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家的资本、政府的公共服务一样,也为生产活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似乎应该计入GDP当中。

但是,GDP统计却有一个基本原则——不统计中间产品(或者说“原料”什么的)。

如果你种出价值10块钱的麦子,然后将这些麦子,加工成价值12块钱的面粉,那你的最终产出是多少?答案只能是:12块钱,而不能说是10 12=22块钱。因为,当你拥有面粉之后,麦子就没有了;如果你想继续拥有麦子,面粉就做不出来。两者只能“二选一”。

同样的,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是为生产活动做出了贡献,但最终产品做出来后,这些折旧本身又灭失掉了。而最终产品,都是会计入GDP的。所以,如果还把“固定资产折旧”再计入进去,就涉嫌重复计算了。

反过来想:如果已经被消耗了,你的价值还可以再计入,与“资本家的利润”这项同列,那同样在经济活动中被消耗掉的劳动者的劳动、政府的公共服务,其价值是否也要再重复计一遍,与“劳动者的工资”、“政府的税收”这些项目同列?得一视同仁呀。

显然,所谓“固定资产折旧”,是不该被计入GDP的。

【荒谬2:无根之木,你的主人究竟是谁?】

从“生产活动的主体”,这个侧面,也可以佐证:固定资产折旧,确实就是个被错误计入的概念。

GDP的前三大部分,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政府的税收,其中:工资的主体是劳动者,因为他投入了劳动,所以相应拿到了工资,以作为自己投入的回报;利润的主体是资本家,因为他投入了资本,所以相应拿到了利润,以作为自己投入的回报;税收的主体是政府,因为他投入了公共服务,所以相应拿到了税收,以作为自己投入的回报。

那这个“固定资产折旧”……你是谁投入的?回报又该给谁?

按所有权来说,固定资产是资本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归属于资本家。可是,“资本家投入了资本,所以相应拿到了利润,以作为自己投入的回报”,这已经算过了呀?整个“资本”,都已经在GDP里算过一遍了,哪还有别的什么“固定资产折旧”?

所以说,“固定资产折旧”是没有爹、没有娘的。那么,它难道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显然,这其实就是GDP统计中的一项错误概念。

【荒谬3:资产是可以循环,但什么不可以循环呢?】

当然,也有一种解释,说固定资产“折旧”之后,这些价值是转移到产品身上了,而那些产品,又可以作为消费品,或者新的资产品,去拉动经济,所以“固定资产折旧”虽死犹活,再计一遍也无妨。

可这就属于流氓逻辑了——经济活动本身确实是不断循环的,但关键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资本家投入的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服务,它们的价值一样也转移到了产品身上,将来也可以“作为消费品,或者新的资产品,去拉动经济”,那它们,难道也都重复再计一遍?这样不断循环下去,何时算是个头?

显然,“循环”之后就算再有什么贡献,那也是后一轮经济活动的事情了。你把这些贡献,也往前一轮经济活动里算,那后一轮经济活动,还算什么?

【小结】

所以,毫无疑义了:GDP里,就是多加了一项。

已经习惯了,反正大家都错……

这个核心性的重大错误,是怎么来的?

这归根结底,还是由于20世纪的大风气——大政府主义。具体到经济领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

在20世纪中期,也就是GDP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的时期,全球的基本思潮,都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其中走得远一点的,就是所谓“计划经济”了。

在这种“大政府主义”的思潮之下,所有人都不相信企业、个人是所谓“理性经济人”,是能独立作出理性决策的。你们这些企业和个人,竟然不知道大胆的,甚至“寅吃卯粮”式的过度生产,是可以拉动经济的?既然不知道,那就由政府代劳——通过税收和公债弄走你们的钱,然后替你们花——哪怕雇人挖个坑,再填上;再重新挖开,再填上;再重新挖开,再填上……凯恩斯著名的“挖坑理论”嘛。总之,胡乱投资,也比少投资、不投资好。

在这种“投资膜拜”的气氛之下,当时的经济学家们,非要把一个并不该算入的“固定资产折旧”,强行算入进GDP里来,也就可以理解了——扩大投资,制造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固定资产,而由于折旧速度取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大致可以看做一个“常量”,所以固定资产折旧的量,跟固定资产本身的量,基本上就是成正比的。算入固定资产折旧,就是肯定疯狂投资行为的正确性。当然,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就知道:这其实是“过度肯定”,固定资产折旧其实压根就不该计入GDP。

后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统计漏洞,但反正,各国政府、各大国际组织,都早已习惯了这套统计口径,就算意识到其中有错,也都缄口不言,继续闷着头“将错就错”了。

谁的“水分率”最高?

既然目前的GDP统计方法有问题,凭空多统计了一项,那当前世界各国所公布的GDP,就显然都超出了其真实水平。

那么,哪个国家超出的最多呢?

那就要看,哪个国家的固定资产存量最大、品质最差。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的总值,等于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折旧速度。如果整天扩大投资,甚至重复建设、面子工程什么的也在所不惜,那固定资产存量一定很大。而如果这些固定资产的建设过程,比较粗放,豆腐渣什么的比较多,那预期的寿命自然也比较短,折旧速度也就会比较快。

如果以上两者都符合,那“固定资产折旧”这个项目每年的数值就会非常大。而如前边所说,这个数字本是不该计入GDP的,偏偏现实中,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又都将它计入。所以,这个数字越大,这个国家的所谓GDP,“水分率”也就会越高。

本文源自小白读财经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