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

文丨任静

故乡在清涧,人人个个爱唱道情。不但爱唱道情,还边唱边修改润色,在旧有的唱词中融入了时下流行的一些元素与符号,比如结合扶贫、抗疫、两会等内容,唱出了新风气,新特色,扣响了时代最强音。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最快活的事,莫过于跟着母亲看清涧道情戏了。

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一听到锣鼓丝茄的声息,顿时坐立不安,无心做任何事情,人还在锅灶前做饭,心早已飞到了戏台下。奶奶和爷爷的脸色不管了,圈里饿得哼哼的猪羊也顾不上,即使再重要的事情都能撂下。母亲换了干净的衣服,牵着二妹,背着三妹,叮嘱我要把炕上的老虎床单带上。 我们急匆匆赶到戏台下,道情戏已经开始了。母亲将老虎床单铺到地上,招呼我们姐妹一个个坐下来。这会儿,道情入得耳来,母亲方能心安。听到尽兴处,母亲咿咿呀呀跟着哼唱起来。尽管自己的嗓音很快被台上有麦克风轰鸣的高亢嗓门所淹没,母亲依然忘我地打着拍子,唱得一咏三叹,有滋有味。母亲年轻时,嗓音圆润动听,村里人常围着母亲央求她唱道情。母亲并不推托,张口就唱,并伴以好看的舞蹈手势,姿态美丽大方。

真正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1)

不要以为只有母亲痴迷道情戏,其实清涧人大多酷爱唱道情戏,人人随便张口都能来上几句。舞台上偶尔有个空缺,正赶上某某角儿病了,或者有事来不了,台下马上就能找到替补的角儿。每年春节期间,城乡都要闹红火,常常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戏台下拥挤着黑压压的观众,演员在台上愈发卖力地表现。

那时年幼,不明白为啥要把唱戏叫唱道情。母亲告诉我,清涧道情的源头在唐代,是道士们演唱道经故事时所用的音乐。后来经过艺人不断加工、创造,吸收了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眉户、秦腔、晋剧、蒲剧等剧种的表演技巧,形成独具魅力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戏生、旦、净、丑齐全,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音乐旋律优美,既体现高原大河文化高亢雄浑、节奏明快的特征,又颇具吴越曲调委婉清秀的某些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属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清涧道情传统剧目细分为神仙道化戏、神话故事戏、历史故事戏、民间生活戏等几类。由于剧目丰富多彩,剧情跌宕动人,即使道情戏连唱三天三夜,观众也不会感到腻烦。其中神话故事戏和民间生活戏尤受群众热捧。对于《湘子出家》、《高老庄招亲》、《唐僧出世》、《辕门斩子》、《十万金》、《小姑贤》、《二女子游花园》、《闹书馆》、《赛畜会》、《接婆姨》等剧情和唱词,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清涧道情还有老道情与新道情之分,其艺术风格迥然不同,老道情沉郁悲壮,委婉细腻,新道情曲调跌宕激昂,豪放辽阔。最长的一部连台本戏是《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由于故事太冗长,小孩子根本没耐心看完。小孩子最爱看的是《高老庄招亲》。这部道情戏是太平调,曲调轻快跳跃,活泼风趣,让人听得喜不自禁。部分唱词我到现在还能记得:“西首落下小桃红,东首跳出月子明;山里牛羊赶下山,河里艄公缆定船;狼奔深山虎奔林,鸦儿老鸹钻串洞;买卖字号把门关,行路君子把身安……”

清涧道情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主要唱腔有大起板、太平调、十字调、一枝梅、耍孩儿调等。其最大的特点是拖腔多,在拖腔中演员可以自由填加虚词,如“哎嗨哎嗨哟——”极具一咏三叹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其中花音凉腔,颇受观众欢迎。曲调雄壮,气魄宏大,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演员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慷慨陈词,观众早已沉浸于那样波澜壮阔的剧情中,不知身在何处。耍孩儿调曲调平和优美,抒情意味颇浓,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那时年少轻狂,不知人间悲苦滋味,最听不得哭板类调子,如《哭丈夫》、《苦伶仃》,那种带着哭腔的调子,节奏缓慢,将怀念和伤感情绪渲染到极致,听得人心里百味杂陈。

真正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2)

“闹丝弦”是清涧道情民间自娱自乐的“卡拉OK”。那时,道情班子,除过年或盛大节日出外演出,平日便在家务农。农闲或夜长昼短的冬夜,村民就会自发相约闹丝弦。闹丝弦只需一担弦子,一支苇管,一对碰铃或铰铰,一对梆子,在某家土炕上就开演了。演唱者立于灯前沉醉其中,尽嗓子吼唱,听众或挤立地下或坐拥炕头,或干脆躺进灶圪佬柴火堆上,摇头晃脑沉迷于激越悠扬的旋律,有的甚至激动得随节拍敲碗打筷,好不热闹。一段唱完,叫好声哄起。一曲接一曲,或众推或自愿,人人都要吼上一嗓子。这种广泛传唱的结果,使清涧地域人人擅长唱道情,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也耳濡目染,加入了唱道情的行列。

人人痴迷道情戏,因此围绕道情生发出诸般爱恨情仇来,也就不算稀奇事了。在清涧的道情班子里,最有名的当数曹家班子,曹家班子里有一个唱小生的后生,尤擅长凉腔,其嗓音宽阔、浑厚,唱得深情并茂,能唱到人心里去。又加之长相俊朗,很受观众欢迎,一度成为道情班子里的台柱子。有一年端午节,听说曹家班子要到我们村来唱戏,村里的婆姨女子兴奋得半个月没有睡好觉。村里有一个叫梅花的小媳妇模样姣好,也爱唱戏,过年过节是村里秧歌队的当红旦角。曹家道情班子在村里唱了三天三夜大戏,梅花不眠不休看了三天三夜大戏。她抱个小凳坐在最前边,多情的目光紧紧缠绕着台上的小生,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在她的眼里都散发出勾魂摄魄的魅力。台下的观众浑然不知,坐在他们身边的梅花,她的心早已飞到那个唱戏的人身上去了。三天大戏唱完后,村里便不见了梅花的身影。家人急得四处打听,才得知跟曹家班子的小生私奔了。简直是奇耻大辱,村里人彻夜未眠,合族谋划良策,要在中秋节道情戏汇演时把梅花给抢回来。中秋节那天,曹家班子来城里参加汇演,曹家小生和梅花也在其中,他俩合演《张连卖布》。看见这二人在台上眉来眼去,打情骂俏,村里的老少爷们恨得牙根痒痒。当夜,趁人不备,将梅花五花大绑抢回去了。可惜强扭的瓜不甜,梅花自此无心过光景,一心想着那个唱小生的曹家后生。我离开故乡多年后,听母亲说梅花最终还是不顾孩子和男人的苦苦挽留,跟着那男人跑了。谁也无法理解这种由道情戏生发的疯狂爱情,竟能如此不管不顾。

真正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3)

每次回故乡小住的日子,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母亲家附近的华顿广场,因为这里有清涧道情戏诱惑着我。广场上的道情戏台极其简易,无需宽大舞台,歌者也无需化妆,伴奏乐器无定数,但要体现韵味,必须有琵琶或三弦,四弦胡,管子、笛子、牙子、节奏乐器除枣木梆子外还应有铰铰或碰铃、木鱼、锣鼓。乐器叫“丝弦”,乐队队员叫“丝家”。场中间站一人演唱,有时是一须眉老者,有时是一中年村妇,皆用手势打着拍子,晃着脑袋身体随着旋律起伏摇摆,微闭星眸,一副陶醉其中的神态。有时也有男女表演二人台的,他们互相用眼神传情达意,表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唱者倾情投入,观者如痴如醉。梆子敲起,丝弦仿佛春风从耳畔拂过,时而铿锵激越,时而悠扬凄美,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苍凉忧伤。唱到熟悉的选段,围观者会随声附和,最后唱着唱着就成了集体大合唱,仿佛合唱团般宏大的气势。那样的场面,那样的清韵,像清泉潺潺流淌,似醇酒芳香扑鼻,无需豪饮,仅小酌一杯就酽酽地醉了。

道情唱完,“丝家”仍意犹未尽,于是群众踊跃上台表演,各怀绝技。一些会唱民歌的也被从人群中拉扯出来。《赶牲灵》的旋律,将人带到了走西口的路上;嘹亮的男中音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眼前仿佛有大片灿烂的桃林,桃花灼灼,桃之夭夭……

对于听唱道情,母亲如饮甘霖,虽然日日去广场上参与其中,仍然感觉不甚过瘾。为此,她让弟弟从电脑上下载了许多清涧道情曲目,安装到手机音乐库里,连手机铃声也设置成她最喜欢的道情戏《小姑贤》选段。母亲常常一边做饭,一边听着清涧道情,听到高兴处,便忘情地手舞足蹈,仿佛身处无人之境。有时,母亲躺在床上听道情,听着听着便闭上眼睛睡熟了。暗夜中,那种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分外喧闹。我急忙悄悄走进去把手机音乐关掉,可是母亲却突然睁开眼睛,说她耳朵醒着呢。

真正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4)

清涧人不但唱道情,还边唱边修改润色,在清涧道情旧有的唱词中融入了时下流行的一些符号与元素,比如结合扶贫、抗疫、两会等内容,唱出了新时代,新特色,扣响了时代最强音。清涧道情是清涧人自己创造的抒情曲儿。这道情无疑最适合清涧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清洌的山泉涧水,滋润了这美妙如天籁般的音韵,反之,清涧道情的高亢雄浑又开阔了清涧人的襟怀。只要有清涧人的地方,便会响起清涧道情慷慨激昂的旋律。只要一嗓子道情吼起来,常常会让人眼眸发潮、心情激荡。清涧的游子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乡愁一念起,这充满激情的音韵,便在记忆中敲锣拨弦,纵情欢唱,余音袅袅,萦绕不绝……

真正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5)

作者

作者简介:任静,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现居古城西安。著有散文集《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想要一座山》,长篇小说《浮生》《淬火》,公开发表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等共计300余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