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说什么(你知道这些民间谚语中的道教文化吗)
何为民间谚语?百科上面这样解释: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
谚语以其通俗,简练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基本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几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哪壶不开提哪壶”,“当面是人,背后是鬼”,“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等,从生活类,到饮食类,到天气类,都有各自不同的谚语,可是这些谚语有的都是出自道教小伙伴知道吗?道教涉及的文化之广已经不单单影响生活,民歌、曲艺、戏曲等方方面面,也都被道教文化及民间谚语所影响。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生动,贴切生活的八仙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神仙的向往也由衷的敬重,比如八仙救世济贫的仁爱胸怀和倒海翻江的巨大法力使人荡气迴肠、心旷神怡。而在谚语中,人们也常常引用神仙,借此来隐喻出现实生活中的不用层面,用仙人的形象来做反衬,影射旧社会的阶级对立,或提升凡夫俗子的自尊自强精神,含有深长意味。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借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劝勉世人以至诚之心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境界。“神仙也有三个错”、“神仙也怕脑后风”、“神仙难医烧箕臌”、“神仙也要打磕睡”;或者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神仙指一指,凡人做到死”,等等。
道教的神仙体系非常庞大,上到先天诸神,下到后天神仙,也正因为道教中包含了太多的后天得道成仙的平民百姓,才使得道教更加深入人心,成仙之神更加能得到人们的敬仰。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百姓获得幸福平安的生活,这些后天之神的职责也变得严峻起来,他们必须与鬼对抗,且要战胜鬼魂,因此流传了很多与鬼神有关的谚语。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披人皮”;“鬼怕恶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神仙下凡,先问土地”;“玉皇怕财神,有钱大三级”等等。这类谚语中的道士、天师、土地、玉皇、妖魔、鬼怪等形象,明显来自道教信仰和道教传说之中,用它构成谚语,别具深意。本是主宰整个天上人间的玉皇大帝却惧怕小小的财神而不得不屈驾与之交往,这种“有钱大三级”的邪恶世风,今天不是依然在我们社会中演出一场又一场闹剧吗? 这类谚语不仅形象鲜活,意味深长,而且饱含幽默讽刺情趣,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这类谚语中常有鬼神形象出现。道教虽容纳了传统的鬼神信仰并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相关故事和谚语等等,常常是借用鬼神,象征性的影射现实中的世态人情,并不在着意表现鬼神,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客观评析,防止重演过去的粗暴武断作法。
许多相关谚语,既是历史形成的某些宗教习俗或口头传说的艺术概括,在长期文化传承中,它们又演变成众口传诵,言简意深的谚语,烙印在人们心头。
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本是以济困扶贫而著称的八仙当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仙人和善人,却常常遭人误解而被狗咬,这类使人伤痛的社会事相至今仍难以避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原本是关于得道者服丹而飞升成仙并惠及鸡犬的传说故事,后世人们借此编成一则谚语,嘲讽官场中的裙带关系,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闪射讽刺光芒。
再如中国民间有崇敬雷神,以雷公为惩凶罚恶之天神的习俗,这正好同人们在姻亲中崇敬舅公的社会习俗相一致,两者可相互映衬,于是构成了“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谚语盛传于世。
还有,“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咬人”;“土地不开口,毛狗子不咬鸡”;“千里神明,要问当坊土地”。这几则谚语,都与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有关。土地爷本是地方小神,却掌管着当地人畜命运,传说山野间猛兽觅食,也须土地来管辖,所以在谚语中便把它作为得罪不起的象征形象,构成了一排风土谚。
由于道教流行,许多地方兴建宫观,祭祀鬼神延请道士举行斋醮活动,构成一项特殊的文化景观,这类社会景观常常也成为谚语取材立意的基础,如“城隍庙里的鼓,三天不打生灰土”;“龙王庙里水多,城隍庙里鬼多”;“见到天王,四朝八拜,见到小鬼,一脚踢开”;“住到城隍庙,守不到头柱香”,等等。这类谚语的构成是描述性的,从方方面面勾画出旧时代中国城乡道教信仰的风貌。同时这些谚语又是象征性的,意在借道教活动中的有关事相,指代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以警醒世风。
下面是《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中所载几则:“佛家重练心,道家重养生”;“修行不修心,枉烧一炉香”;“我命在我不在天”;“仙道贵生”;“道以养性,术以延命”等等。这里几则谚语得之于鄂西北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它们所传承的性命双修的道教义理,字字珠玉,十分难得。
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天高不为高,人心为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它本是穿插在关于吕洞宾劝戒世人的一则传说里,讲的是吕仙出游,为报答小酒馆的掌柜,用法术把井水变成白酒出售,可是女掌柜贪心不足,还不住地抱怨,说这样出酒没有酒糟喂猪,于是吕仙一气之下把自己的法术收回了。故事曾附会到关于黄鹤楼、岳阳楼的传说之中,广为人知。那一段顺口溜也可以脱落下来成为一则独立谚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达出道教少私寡欲的人生哲理,发挥过广泛的教育作用,至今未失去其警戒贪欲世风的积极意义。
道教信仰对谚语的渗透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术价值。由于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粹,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我们从相关谚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对居民精神文化的影响。虽然很多的民间谚语已经脱离了道教各自流传,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的相互渗透,便构成了这些具有独特意味和光彩的作品,甚是欢喜,它的形成已经超越了谚语本身存在的意义。
(文章由道山不老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PS:如果道友有好的文笔,好的见解,均可以向本平台投稿,福生无量。
投稿邮箱:zundaoweixin@126.com
亲情链接:微信公共平台“大孤山玄都宫” 第一时间了解道教新闻咨询、相关道教活动、道教知识、加入我们从这一刻开始,期待您的订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