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1)

01

后世在称呼行思的时候总叫他“青原行思”,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青原并不是他的姓,刘才是他的俗姓。青原本是指江西青原山这个地名,就像南岳怀让“南岳”是指地名一样。

关于青原行思的生卒年月,佛教史并没有确切记录,只来自后世的考证。他大约生于671年,去世于740年,享年69岁。

刘行思,唐代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安福县严田镇龙云下村人。从小头生癞痢,受人嫌弃,所以沉默寡言,但智慧超群。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凡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者,大致也是某一方面有缺陷者,或受打击者,这样才会发愤图强。这也符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基本立论。世间很多事细思是很有意思的。其中磨难对于成就就是一宗。

相传他是汉代长沙王后裔。行思与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南岳怀让并列为六祖惠能大师座下五大弟子。

禅宗南宗分为怀让的南岳和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两大法系又衍化出五个宗派,合称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属青原法系。曹洞宗以宜丰洞山、宜黄曹山为基地,日见兴旺,长期传承,影响国内外。五代时由中国传入朝鲜,南宋时由中国传至日本,这都是东南亚这两个国家佛教禅宗盛行的根源。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2)

02

关于青原行思幼时的事迹,一如怀让,几近于无。除了知道他出生于哪里,是癞子,其他我们一概不知。不知也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其它。

那么,我们就从青原行思见六祖惠能写起吧。

行思幼年出家吉州青原山净居寺,每每大家一起谈经说道,他都默然不语。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但很多人都知道,他沉默寡言,并非因为他没有见解,只是乌龟有肉在肚子里——蕴而不发。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总在向往更高的悟道与修行,并潜意识里对自己要求很严。

后来,他听说六祖在曹溪传法,已经出神入化,于是就想不远千里前去参拜求法。而且,他还真坚定行动了。

行思见到六祖,很兴奋,打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怎么做到既不落修行次第,也不落修行阶级,同时又能直指本心,顿悟见性?)

六祖:汝曾作什么来?(你修的什么禅法?)

行思:圣谛亦不为。(我没有修过任何禅法,甚至连圣谛也没有修习过)

六祖:落何阶级?(那你认为你现在处在什么阶位?)

行思: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我连圣谛都不曾修习,还如何谈得上修到什么阶位呢?)

六祖听闻,很欣赏他的慧根与悟性,于是把他当自己的首席弟子培养。

也就是说,行思这次见六祖,这场特殊的考试通过了,而且还很优异。

看到这里,我们丝毫没有感到他不善言谈,反而觉得他机敏过人。有人甚至断言,六祖甚至把行思当做二祖慧可那样有潜力的才俊,可以深得自己修行的真髓。

后来也有人一语中的,说行思之所以沉默是因为“默然自照”。也就是说,他在思考并对照自己检省、参悟——这才是真正厉害的修行者。

按照有人考究,行思大约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来到六祖惠能身边的,六祖是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去世的。也就是说,行思在六祖惠能身边极可能随待了十五六年。

这确实一段非常重要的学习、修行与开悟经历。

六祖去世前对行思说:“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从达摩祖师开始,衣钵与佛法并行,师父会根据资质禀赋修行的程度递进传授。衣钵是表开悟的信物,佛法是印证心境的修行。我今得以传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我自从接受衣钵以来,遭遇多重磨难,后辈争夺信物的人必然更多。衣钵安放寺中做镇寺之宝,你应当教化一方众生,不要使佛法断绝。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3)

03

行思从曹溪回到青原山,开始在净居寺弘法,逐渐声名鹊起。

六祖惠能圆寂前,希迁曾问六祖:和尚百年后,将传位何人?六祖说:寻思去!

六祖圆寂,希迁每日打坐参悟,像入定一样。首席僧人问他:师傅已去世,你空坐这儿干嘛?

希迁说:我谨遵师傅教诲,在这里思考他对我嘱托那话的意思。

首座笑道:师傅说得很明白,只是你自己没弄懂。师傅叫你去找你师兄行思和尚拿主意,他今住吉州净居寺。

“寻思去!”希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寻思”非彼“寻思”!

于是,欣然前往青原净居寺寻找行思去。

行思问:师弟从哪里来?

希迁:我从曹溪来。

行思:你想从曹溪得到什么?

希迁:我未到曹溪以前,原本未曾失落什么,所以也无所谓得到什么。

行思:那么你为什么要到曹溪去?

希迁:我若不去曹溪,又怎知自己不曾失去?

行思暗自称奇。

希迁:曹溪大师还认识和尚我不?

行思:你今天还认得我吗?

希迁:认识。但又怎能认得呢?

行思感慨: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希迁:和尚自离曹溪,什么时候至此间?

行思:我却知道你早晚要离开曹溪。

希迁:希迁不从曹溪来。

行思:我也知道你的去处。

希迁: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这番“答非所问”,你可以看作是打佛偈。行思从对话见到了希迁的悟性、智慧、担当与自信,非常器重,于是尽付心法与他。

不久,行思再问希迁:你从什么地方来?

希迁:曹溪。

行思举起拂尘问:曹溪还有这个么?

希迁:非但曹溪没有,西天亦没有。

行思:你莫非曾到西天否?

希迁:若到了也就有了。

行思:未在,更道!

希迁: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行思: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我之所以对你说,是担心以后无人传承担当了。)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4)

于是行思令希迁持书与南岳怀让和尚:“你把书信送到了,速回。我有个钝斧子,给你住山用。”

希迁来到衡山,未呈书信便问怀让:“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若不将追求放在向往诸圣和爱惜自己身上,到时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怀让: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你这个问题问得太高深,何不向下问?)

希迁: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我宁可永受劫难沉沦,也不会从诸圣那里求得解脱!)

怀让不说话。他觉得自己无话可说。

玄沙和尚评论: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是推倒了了,还是怀让觉得这个石头顶天立地?你尽可以自己去悟。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认为希迁太狂妄,太不可一世,希望怀让在他背上猛击一掌,让希迁猛醒。但怀让却没有,他只是沉默不语。从这里我们看到希迁与怀让完全不同的为人处世风格。但玄沙认为怀让已经完胜。这是一点儿题外话,我以后再写希迁的性格、发展轨迹及其影响。

现在的情况是,希迁就这样回去了。

行思:你这么快回来,书信送到了吗?

希迁:书亦不通,信亦不达。过几日,蒙和尚许个钝斧子,只今便请。

行思伸出一只脚,希迁即行礼拜。

为什么行思和尚伸出一只脚来,希迁到头就拜呢?后世有人解读,他拜的不是那只脚,而是拜的“一”。这个“一”很重要,出自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包含了“一是一切”的含义。

禅宗公案里,除了行思“垂一足”,还有俱胝和尚“竖一指”。这些都要有慧根才能悟到。

有意思吧?从这个典故看,禅和道,不是互通的吗?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5)

04

荷泽神会来参拜,行思问:甚处来?

神会:曹溪来。

行思:“曹溪意旨如何?

神会振身而示。就是说,神会抖抖身子以示回答。

这里我得多啰嗦几句,因为几种典籍表述不大同。《祖堂》的记载是“会振身而示”,《景德》是“振身而已”,《五灯》是“振身而立”。三种表达的重心分别在“示”、“已”和“立”三字上。《祖堂》的表述较为平淡,只是一种简单的应答,与前文的“师问神会”相契合。《景德》的表述,神会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五灯》则渲染神会振身摄衣,流露出对六祖肃然起敬,从而表明他似乎还没有彻悟。

行思:犹带瓦砾在。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6)

此句另有深意,不好翻译。我原本只想让读者诸君自己去体味的。后来看到习罡华先生有更好的解读,所以分享如下:

《祖堂》原文是“犹持瓦砾在”,《景德》是“犹滞瓦砾在”,《五灯》是“犹带瓦砾在”。这三种表述,以《祖堂》为佳, 《景德》其次,《五灯》最次。因为《祖堂》只是批评神会是一个拖泥带水(或泥沙倶带,笔者注)的人,在六祖那里虽然有所斩获,但对六祖禅法精髓的理解还只是一知半解,并未完全掌握。《景德》的记载表现出行思对神会批评过于严厉,不合他俩当时的修炼境界。《五灯》则连带着批评了六祖,暗含着对自己的否定,在逻辑上行不通。

《康熙字典》卯集中《手字部》说:“持,《唐韵》直之切,《集韵》《韵会》澄之切,并音治”;又巳集上《水字部》:“滞,《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直例切,音彘。”可见持和滞在古代发音相近,《景德》应该是因为音近而将“持”讹作“滞”,导致前后文意不畅。《五灯》应该是发现《景德》的问题之后,再从字形的角度将“滞”改为“带”,文句虽然通顺了,文理却有更大的问题。

神会: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

行思:设有,汝向何处著?(如果有,你向什么地方使?)

关于这两句,习罡华同样有精彩点评:

《祖堂》和《五灯》相同,是“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景德》是“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两种表述中,《祖堂》和《五灯》流露出神会对行思的询问色彩;《景德》则含有质疑的意味,感情色彩相比而言较为强烈。

《祖堂》的记载是“设使有,与汝向甚么处着”,《景德》是“设有,与汝向什么处着”,《五灯》是“设有,汝向甚么处着”。……这句话在三个版本中有两处不同:其一,《五灯》的表述是“设使有”,可翻译为“假如使我有的话”;《祖堂》和《五灯》的是“设有”,可以解释为“假如我有的话”。其二,《祖堂》和《景德》有“与”字,而《五灯》没有“与”字。“与”字可以作介词,意思是“对于”或“于”。故而“与汝向甚么处着”侧重的是针对于神会本人;“汝向甚么处着”则还有适用于其他人的意思。由此可知,三种记载中以《祖堂》的记载为最佳。

当然,这同样是题外话。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引用习罡华先生注释,只是帮助大家理解与换位思考。不喜欢的读者,尽可以略去不看。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还可以读读习罡华《雍穆学堂》的原文《禅宗公案“神会来参”真诠》,还是蛮有意思的。

青原行思什么时代的人(他出众的智慧与贡献究竟表现在哪里)(7)

05

行思传法给石头希迁,觉得大事已定,一块石头落地了。

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他升堂告众,跏趺而逝。

专家认为,青原行思的一生和南岳怀让颇为相似,平淡而与世不闻。他们真正的贡献是为弘扬六祖的佛法做好了铺垫。他们离世之后,弟子们大弘禅法,法席大盛。希迁门下的惟严,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再传良价。

唐宣宗大中13年(公元859年),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最多时达500人。

良价禅师在洞山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

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师徒共创“曹洞宗”。

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传崇信、宣鉴而至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帅扶植,经常徒众不下千人,唐懿宗还赐号并紫袈裟。

义存的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受到广州地方官支持,形成“云门宗”。

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经桂琛而至文益,先居临川开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凉寺。死后,李璟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遂成“法眼宗”。

青原行思去世后,唐僖宗李儇因为徒名儿师显,于乾符年间追授谥号:“弘济禅师,归真之塔”。至此,一代名僧在江西青原山尘埃落定,奠定宗师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