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

误解,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现象。无论对事、对物还是对人。由于人脑思维的局限性,在人生中那些不经意的时刻,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差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学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他布置了三座颜色各异,高低不同的假山。

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1)

让被测试的孩子先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观察,然后让孩子在正面坐下。并在假山的对面放了一个玩具娃娃,让孩子在四张图片中选出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描述三山的顺序。

虽然该实验因实验素材的不合适,在后世饱受争议。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化特质。

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2)

我们作为成年人,虽然依靠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先天缺陷。但我们每个人对待世界的认知,依然是主观的。这也是误解产生的根本原因。

曾有人说过,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感受。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孤独的原因。

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3)

每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往往不仅是观念的冲突,更是一种希望被理解,被认可的手段。因此,在情绪上来时,我们才会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奈何天不遂人愿。稍稍以己度人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是渴望得到理解的。我们如此,对方亦然。当两个人都急于表达自己,而忽略倾听时,或许只能用鸡同鸭讲来勉强形容。

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4)

因而树洞精一直认为,学会倾听必然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当和亲友产生矛盾时,虽无法做到每次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只要理智尚存,树洞精都会尽量少说多听。先去理解对方想表达什么,再去考虑自己该如何表达。

在大多数不涉及利益的争端中,许多时候对与错的界定既模糊,也并不重要。即使能舌战群儒又能如何?战胜了这些你关心的以及关心你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5)

按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家人朋友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温暖的感觉,其本质是因为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我们性格中的真我部分,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真我本身是脆弱的,是易受伤的。

这世上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是交互的。我们在保护自己真我的同时,一旦出现防卫过当的情况,就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误解是这种伤害的外显化表现之一。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一个绝对完美的圆一样。即使我们努力完善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去自我中心化在哪个阶段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6)

既然我们无法在人际关系中,完全避免误解与伤害的发生,树洞精以为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以空杯心态面对一切矛盾。在争端开始时,没必要急于证明自己是对是错。先将自己的内心清空,在接纳外界信息的同时,找到真正重要的点。

佛教禅宗观点认为,一切的灵光与智慧,皆来自安定的内心。试问,当我们内心乱作一团时,又该如何理清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