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真实存在吗有墓穴发现吗 周人可能是炎帝后裔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中国人均自称为炎黄子孙。炎黄,指的是上古时代的炎帝和黄帝。神农氏为三皇之一,据说是最早的炎帝。而轩辕氏黄帝,则是在战胜末代炎帝和蚩尤后天下的共主。夏商周三代君主,据说都是黄帝后裔。问题来了,炎帝后裔没有再称王,为何我们还是炎黄子孙呢?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真知堂发现:周人极有可能并非出自黄帝一脉,而是炎帝的后裔。
三代的世系说实话,炎黄子孙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年。据说最早的称呼乃“黄炎子孙”,来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国语》。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皆黄、炎之后也。”《国语 周语下》
按道理来讲,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来自黄帝一脉,则没有炎帝什么事。从夏朝建立到东周灭亡,前后时间长达1800年,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现在距离东汉的时间。为什么炎黄子孙这个说法能够盛行不衰呢?
我们还得从夏商周三代来寻找答案。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史料记载,“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其实,大禹倒没有直接传位给儿子夏启,是夏启自己起兵造反,推翻了夏禹对伯益的内定,也就是推翻了部落首领联席会议的决定,自己称的王。夏禹之父名为鲧,鲧之父为颛顼,颛顼为五帝之二,黄帝的孙子。
商朝,夏朝建立约500年后,商汤兴起,率兵讨伐夏桀。商汤的祖先名为契(xie),据商人自己说,契乃帝喾的妃子简狄所生,帝喾为五帝之三,颛顼的侄子,黄帝的曾孙。契在舜帝时期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是为商侯。
周朝,商朝又统治了约500年后,周族兴起于陕西岐山。经过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两代人的努力,翦商成功,商纣王自焚而死。据周人的说法,周的先祖名弃,也是帝喾的妃子姜原所生。弃在帝尧时代为后稷,主管农业生产。进入夏朝不久,他的儿子不窋就丢了官职,混迹于戎狄。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史记 周本纪》
所以,夏商周三代的先祖都是黄帝的后裔。
周王族或非黄帝后裔由于夏朝没有发现文字,商代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都是商后期的卜辞,并非史料。所以我们目前知道和了解的史事都是来自周人的说法。
《尚书》中虽有虞书数篇,其中《尧典》等篇文字却也深奥难懂,但文献太少,也无法确定确为尧舜禹时期所作。
《逸周书》中记载的周初史事不少,但更远古的事迹言之甚略。我们只知道周王族姬姓,这点是没有疑义的。
夏商周三代都是黄帝后裔,为何后来一直流传“炎黄子孙”的说法呢?经过深入研究,真知堂发现:
周王族极有可能并非黄帝后裔,而是来自炎帝神农氏一脉!
如果这种猜测成立的话,那么,炎黄子孙的说法就是来自周王朝的官方言论,前面的问题也就根本不是问题了。但周王室为何要自称为黄帝后裔呢?说他们可能来自炎帝一脉,又有何证据呢?我们往下看。
证据一:
周人的史诗多次提到祖母为姜原,祖先为后稷,却没有提到祖父为帝喾。也没有说姜原是帝喾的妃子。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 大雅生民》
证据二:
周的先祖名弃,意思是被丢弃的孩子。其来历不明,据说是姜原出去踏青,踩到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下的孩子。
生出来姜原以为不雅,于是丢弃,所以名弃。后来因为野兽保护这个孩子,姜原才抱回去抚养。
姜姓,历来被认为是炎帝一脉王族之姓。上古时代的帝喾时期,中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为时不久,应当尚未形成后世那种稳定的夫妻关系。帝喾和姜原属于对偶婚的可能性极大。
“对偶婚是指在原始社会时期一男一女暂时同居在一起的一种婚姻形态。。。"同居前没有贞操观念,同居后也没有相互的独占。。。小家庭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只能依附于某一方面的亲族组成较大的家庭公社。。。"--丁文著《家庭学》
而对偶婚制下,一般孩子跟随母亲的氏族成长者随母姓,这是当时的惯例。姜原既然是帝喾的阿注之一,生下的孩子又不是帝喾之子,则他根本没有帝喾的血脉,却肯定是炎帝族之后。
证据三:
周始祖弃在帝喾时期无官职,在帝舜时期为后稷。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穀。”《尚书 舜典》
后稷这个职位就是主管农业的官员,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农业部长。在以农业、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五帝时期,农官和虞官无疑是内政最为关键的部门,地位显要。
而炎帝之祖就是神农氏,因发明农业而被后世所崇。帝舜以弃为后稷,无疑是出于对弃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的肯定和认可。
如果我们联想到弃的母亲姜原的姓氏以及弃生长于姜原部落的事实,则以神农氏族人弃为后稷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决定。
证据四:
不窋失官在夏初,随后混迹于戎狄之间8-900年。
我们知道,所谓西戎北狄都是周人的说法,在商代他们被称为羌方,鬼方,土方,人方,虎方等。
周人投商后被称为周方。
当时在商王朝西边的主要就是羌人。而羌人,史学界公认即姜,也就是炎帝神农氏族人。
可以想见,周族如果真的是黄帝一脉,夏亡后他不应该混迹于羌人之间,而应该早就投奔同为帝喾子孙的殷商王朝。可以解释得通的是,周人本就是神农氏的一个分支。姜为大宗,姬为小宗。
证据五:
周人世代和姜姓通婚。
周有三母,也就是三位太太,分别是太姜,太任和太姒,身份都极为尊贵。
太姒是夏王一族,太任来自殷商,虽非王族,也是大贵。而太姜,则来自神农氏王族。太姜是文王姬昌的祖母,古公亶父之妻。
古公亶父是率领族人脱离戎狄投奔商王朝的第一人,被称为太王。
“古公亶父。。。遂去豳,度漆、沮,止於岐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史记 周本纪》
后来,姜太公相武王,武王之妻就是姜太公之女。
我们可以认为,姬姓周人应该是来自神农氏的一个小宗,而姜姓则为大宗。
所以,周人在实行翦商的过程中,一直以联姻的方式与姜姓一族结盟。姜姓氏族从弃开始,到太王古公亶父再到武王姬发,一直是周族最得力的联盟,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本为同宗。
证据六:
姬姓的来历。后世虽有黄帝分封十四子得十二姓的说法,姬姓在其中,但这种说法是后人的演绎。并未见到西周或更早时期的记载。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国语》
仅以姬姓的甲骨文来看,姬为女子侧身相而非正面相,后世的姬多指美女,中性微贬。姬姓似乎并非尊贵之姓。
联想到弃的母亲姜原的氏族有台氏,
加上并无史料记载帝喾认姬弃为子,周人自己也没有说过始祖为帝喾,只说母亲是姜原,则姬姓应该是帝喾或帝舜时期得到的赐姓,姬姓并非得自黄帝之子无疑。
罗列了这么多证据,为何在灭商之后,周王族要以黄帝后裔自居呢?
周王族以黄帝后裔自居的原因真知堂认为,周之灭商,是以小国打败大国,还借助了许多小国之力。
周人自身并没有太多军力,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兵车300-350乘而已。这和东周时代的万乘之国差距甚远,甚至连千乘之国也比不上。
商纣王战败自焚后,商国的实力其实并未大减。商的贵族对周人并未臣服。
所以,在武王死后,殷王子武庚立即联盟三监作乱。周公不得已亲征,几经大战才得胜,后来营建成周雒邑,把商人分割成好几部分,还立了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宋国国君。
由此可见,此时西周王朝的统治并不牢靠。
周公制礼,把自己的祖先说成和商之先祖契同出一脉,无疑有助于缓解和商人之间的矛盾,稳定当时的政治局面。
其次,夏商统治近千年,黄帝一脉才为天命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周人本来自西戎,习俗与中国不同。若以戎狄自居则根本无法站稳脚跟。而以炎帝神农氏后裔自居亦不可,因当时神农氏大宗姜姓氏族古国依然存在,并且是周族的姻亲。其地位明显高于作为神农氏小宗的姬姓周族。
所以,综合评判之后,周人先自称“有夏”,以夏人自居,以显示自己伐商的名正言顺。灭商之后,为了缓和和殷王士的关系,又自称自己祖先和商族先祖契为兄弟,这才是周人从炎帝后裔变成黄帝后裔的原因。
结语炎帝神农氏发明农业,被后人祭祀,尊称为神农,亦即农神。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了。为了掠夺私有财产和妇女,战争在父系氏族后期出现。轩辕黄帝就是这场部落古国间大战的最后胜利者。
表现在考古文化上,则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内,龙山文化一统天下。
战败后的炎帝神农氏族和黄帝轩辕氏族长期通婚,但这种情况到了夏朝建立时发生了变化。
夏禹娶妻涂山氏(淮夷),涂山氏之子夏启夺取了帝位,炎黄联盟被破坏,炎帝一族或因此脱离了华夏联盟,变成了戎狄(羌),游离于夏商之外。神农氏姬姓部落(始祖弃)就是其中一支。
900年后,神农氏的一支姬姓周族在古公亶父带领下再次投奔大商,被商王封于西岐,为商之西伯。
后来因为商王文丁杀季历结下了深仇,商纣王又拘禁姬昌,杀死姬昌长子伯邑考。周人因此奋发图强,历经数十年积累,终于成功翦商。
蛇吞象之后,为了安抚实力依然强大的殷商遗族和其他方国首领,周王不仅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以护卫周之安危,还把自己先祖弃之母姜原曾经是帝喾的阿注的事情拿出来说事,掩盖住周人实为神农氏小宗的真相。但其族人来自炎帝神农氏的实质无法掩盖,于是推崇炎帝神农氏,有了炎黄子孙这一说法。这或许才是炎黄子孙一词的真正来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