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影中反派的经典台词(诗化台词对于抗战剧)

在“九一八”前后的东北,类似宋烟桥与舒婕这样的爱国战士,满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土地的热爱一往无前。正是这些信仰坚定的英雄辈出,中华民族才可能生生不息。

抗战电影中反派的经典台词(诗化台词对于抗战剧)(1)

“我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她,祖国。她就是我的爱人,她那么美,我不许看到有人欺负她,我不许看到有人对她有一点点的不敬。我就是要捍卫她,我没有任何的勉强……我们终将成为泥土,只有她才是永恒。”如这段台词所表达的,《爱国者》就是一部对家国情怀极尽讴歌的剧集。

该剧由汪海林编剧、龚朝晖执导、张鲁一和佟丽娅主演,已在江苏卫视播出30余集。自开播以来,围绕该剧的争议不断。有网友指出,剧中细节和剪辑的瑕疵不少,比如女主角30多集衣着靓丽不重样等。但其可贵之处更令人珍惜,比如编剧王力扶这样评价同行的剧本:“那些因为表达着崇高情感而忽然复活的美好的字句,经常让我热泪盈眶。使语言生辉的不是语言技巧,而是它代表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气质上的纯真、炽热,更是精神上的无畏、无瑕。

从寻找英雄到成为英雄,严格来说,这是一部属于“精神主角”的戏

该剧从1931年讲起,东北大地,张鲁一饰演的共产党中央特派员宋烟桥为了营救出原抚顺特支书记王振祥,将自己设计入狱。而后,他在佟丽娅饰演的地下共产党人舒婕、中共特工“赵疯子”等人协助下,与日本特务岸谷雄一进行了狱中较量、谍战博弈、雪原厮杀等一系列斗争。

从戏份看,宋烟桥无疑是男一号。但剧中,令所有人牵记的还有一个隐形主角,颜红光。这位独行侠是活在东北人民口口相传中的抗日传奇英雄,也是扎在日本特务和“伪满政权”心头的一柄利剑。剧集开篇,包括宋烟桥在内,各方人士都在寻找他,就连观众也往返于猜测、推翻“颜红光是谁”的循环里。这人是谁,他在何处,相貌如何,一个个谜团接踵而来。

谜底直到颜红光身份暴露、弥留之际才真正解开。宋烟桥对他说:“你那一票干得很漂亮。”他答:“那不是我干的,是别人冒着这个名字干的。”导演龚朝晖把“颜红光”比作“佐罗”,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英雄符号。编剧汪海林还补充一条:“从我的创作初衷来讲,牺牲的颜红光未必就是真正的那一个。”

如是设定,源于真实的抗日英烈李红光。1935年,李红光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l军第l师向桓仁县转战,途中与日伪军遭遇。激战中,他壮烈牺牲。为纪念李红光,后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李红光支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虚构的“颜红光”既有“李红光支队”的寓意,也集合了冯仲云、周保中、李兆麟等多位抗联英雄的事迹。这个名字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爱国者们寻找英雄、追随英雄,直至成为英雄。严格来说,所谓主角宋烟桥,只是“精神主角”的承衣钵者。在正式“成为”颜红光后,他深入乡村开展游击队工作,打土匪、斗乡绅、灭军团,新场景的转换与新人物的增加拓宽了全剧格局,也呼应了“爱国者永不独行”的主题。

剧中前赴后继汇聚到“颜红光”这面大旗下的人:一腔热血的舒婕、装疯卖傻的赵疯子、谨慎周密的冯硕英、风华正茂的乔云、弃暗投明的冯超,以及后期剧情中的村民、土匪、东北军等等,哪怕不同身份、不同境遇,他们每一个都以爱国者自居,以战士自比。这些人满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土地的热爱一往无前,情感浓稠如斯无法不令人动容、钦佩。

诗化的台词对于抗战剧,是矫情还是升华,这也许不该是个问题

抗日、谍战的题材赋予了《爱国者》诸多密战、游击情节,但不同于大多数同类题材剧,《爱国者》的创作者并没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计谋或搏杀上,而是反其道甚至“冒犯”大众的观剧经验,用密集的诗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几乎每一集,都有可摘录的“金句”。

“你要活着参加我的葬礼,我想我是赶不上了。”“历史永远不是罪犯的避难所。”“母亲的家被强盗占了,那正是我们战斗的理由。”“我单枪匹马,但我从未孤独。”“我就是你的最后一颗子弹。”“应该远离让自己丧失雄心的人,卑微的人会越来越卑微,卑微是会相互传染的。真正伟大的人,会让身边的人也可以变得伟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单独看来意蕴悠长的台词,在网上引发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鸡汤式台词让这些抗联的英雄看起来有些矫情、造作。”但打造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作品的制片人严从华认为,恰是这些诗一样的台词与人格,让剧中人在灵魂层面得以升华,使得《爱国者》成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正的中国故事”。

剧中有一段对女大学生乔云之死的唯美渲染。一束追光打下,年轻又笔直的背影不曾动摇分毫。冷风吹落礼帽、吹散发梢,女孩英勇赴死的那一瞬,蝴蝶在光束里起舞。“九一八”前后,民族最危难之际,固然有宋烟桥这样坚定且睿智的共产党人,但更多的是如舒婕、乔云、朴一生那样凭着满腔赤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平凡青年。他们也许前一刻还在为个人衣食住行烦恼,后一秒就能舍生忘死投身拯救家国民族的大业。

《爱国者》就是创作者们试图在泛娱乐化的影视作品里撬起一道缝隙,透出烁烁光芒。“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若没有披肝沥胆永不言弃的革命信仰,宋烟桥或是他的原型人物杨靖宇、赵一曼等人,不足以言英雄。若非英雄辈出,中华民族何以在那些苦难而伟大的岁月里生生不息。

用诗性让英雄浓墨重彩地留在荧屏上吧,他们都曾经单枪匹马,但永不独行。

注:原标题为《他们都曾经单枪匹马,但永不独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