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的名小吃(行走临夏临夏三炮台)
茶在中国历史悠久,公元500年左右饮茶的习俗开始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到了唐代,"茶圣"陆羽著有《茶经》,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对饮茶进行了最初的文化阐释: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 提到茶,更要说茶道,茶道培养和陶冶人"和、敬、清、寂"一种高尚情操。临夏当地有种特色茶饮叫三炮台, 它汇中华茶道之精粹,集历代宫廷皇家品茶之特色,继承并发扬了源远流长的兰州茶文化,色鲜味美,清香怡人,强身健体。
一、三炮台
三炮台就是盖碗茶,因为盖碗由衬碟子、喇叭口茶碗、和碗盖子三部件组成。不过,临夏的三炮台与内地的盖碗茶有些不一样、配料特别丰富,茶碗里有春尖茶、冰糖、桂圆,称“三香”茶;如果再加上葡萄干、杏子等,就是五香茶了。冲上“牡丹花”的开水(滚沸的水),饮茶时用碗盖子刮着喝,因此又称“刮碗子”。 喝“三炮台”不只有茶叶爽口的清香,还有甜味儿、杏香,味道多样,又浓又长,使人明目益思,神清气爽,还滋补身体。
“盖碗茶”,回族传统饮茶风俗。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其寓意为“天盖之,茶盖 ;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每到炎热的夏天,喝盖碗茶比吃西瓜还要解渴。到了冬天,回族群众早晨起来,围坐于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要“刮”几盅盖碗茶。“三炮台”据说是西北回民的饮料,后来逐渐为西北各族人民喜爱,成为待客敬宾的佳品。
二、极具讲究的饮用方式
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饮用:喝三炮台碗子茶时,一手提碗,一手握盖,并用碗盖随手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这样一则可以刮去茶汤面上的飘浮物;二则可以使茶叶和添加物的汁水相融。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如此,一边啜饮,一边不断添加开水,直到糖尽茶淡为止。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三炮台盖碗茶主料是茶叶,所以下茶叶是颇具讲究的一道工序。首先是选茶,临夏人喝茶喜欢味浓、“有苦头”、“背水”、“不易败”。一不喝江苏的茉莉茶,说是“没苦头”、“冷的很”;二不喝浙江的龙井茶,说是“甜洒洒的”、“太凉”;三不喝福建的乌龙茶,说是“有一股药味”、“不香”。原先喜欢喝陕西的紫阳茶,号称陕三级、陕二级,尤其是加工精制的小疙瘩茶,叫“鹁鸽粪”,茶酽、味浓、“背水”、“苦头大”,又经济实惠。现大都喜欢喝云南春尖茶,茶色酽亮、味道清香、多喝不“败”、“苦头”又浓,茶叶等级规格很多,价位悬殊大,可按不同需求分档次选购,易于承受。
河州老人特别讲究每天清晨饮茶,一个“三炮台”常常能喝上两三个小时或一个晌午。民国时期,回族人聚集的“八坊”,把吃午饭也称做“喝午茶”现在在临夏机关单位,好多人把问候“吃早点了没有”说成“喝了没有”,可见茶在河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吃”同等重要。“入乡随俗”,当您来到热情好客的河州人家做客,主人为您倒上“三炮台”时,您可千万不要说“不”。
一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绿茶、冬天多饮陕青茶。驱寒和胃饮红糖砖茶,消积化食饮白糖清茶,清热泄火饮冰糖窝窝茶,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延年益寿饮八宝茶。
三炮台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
三炮台盖碗茶,虽属茶道,但却和临夏人民的饮食起居结下了难舍难离的情缘。三炮台是品尝茶道、招待亲友的一种高档中式茶具。临夏人爱喝茶,好多人都有茶瘾,特别是吃了手抓羊肉等荤腥后,必须刮一个碗子,说是“沙子里渗水”,舒坦极了。来人待客,必须先泡上一道盖碗茶,边品茶边叙旧,情趣高雅。
三、独特的茶具
三炮台盖碗子由三大件组成,各有各的用途。底层叫掌盘,圆碟状,中间有凹窝,作用是盛碗子和盛接漏水,喝茶时一般将掌盘用手托起,免得烫手。中层叫碗子,似小碗状,口大底小,作用是盛茶叶和开水,是碗子的主体。上层叫盖子或盖盖,比碗口较小,中间有突起的窝口,拇指可以伸进去,用途是滗茶叶和刮茶叶,也有保温的作用,利于茶香浸出。三者合起来,顾名思义,似古时炮台的结构,俗称三炮台。
三炮台构造新颖,款式多样,花色繁艳,别致高雅。碗子和碗盖大都绘图彩。如湖光山色、花鸟水草等,并配有相应的题字,的的确确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三炮台盖碗子大都是瓷制品,以景德镇为最,其次为湖南的醴陵、河北的唐山、山东的淄博等。临夏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套甚至几十套盖碗子。有些已成了珍贵的收藏品。
四、“三炮台”中的河州“茶事”
带着昆仑山脉骨质和少数民族浪漫情怀的河州人,有着粗狂的外表,却对茶,有着难舍难分的情愫还有独特的情意。说起河州人的“茶事”,河州本不出茶,因为千年前,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 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为“西部旱码头”,如今是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河州人没有绿茶、红茶、白茶这样的概念,有的便是春茶和熬茶(也就是松潘的大茶)。
河州人把饮茶叫做“刮碗子”,经蜀道运往西北的“茶叶”与河州的“三炮台”盖碗茶不断融合,在河州,不论城里乡间,家里都会备几副像样的“三炮台”,招待客人或者自家用。有道是:“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这“碗子”指的是河州人饮茶专用的“三炮台盖碗”。泡茶用的水,必须是“牡丹花开水”,即水沸腾的如同盛开的牡丹一样。第一次冲茶的水倒掉,以便除去茶叶中的杂质,然后细细品茶,谈古论今,悠然自得。
河州人把到了适婚年龄的男方双方订婚的这一过程俗称为“送定茶”。茶不仅关系到河州人的饮食起居,更融入到了河州人中的婚丧嫁娶习俗中。可见,茶对河州人的重要性以及河州人对茶的钟爱之情。
周作人曾写文章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快经济的现在我们无法享受半日闲的时光,只能偶尔与三两朋友小聚,共饮茶水。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酒使人沉醉,茶使人清醒, 真可谓是千秋大业一壶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