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

故宫

洪武三十一年,一支明军以备边之名途径开封,在入城后迅速包围了周王府。明军将领昂首阔步地进入王府,充满挑衅地望着茫然而惶恐的周王朱橚。身后的兵士如流水般涌进王府,解除了王府本就不多的守卫。将领的神情开始变得玩味起来,饶有兴致地环顾起王府的奢华景致。

建文二年二月,燕王朱棣攻打大同,建文帝朱允炆派兵援救。一支几乎快要被大雪淹没的南军此刻正行进在紫荆关以北的路上,步履艰难。带队的将领眉头紧锁,胸中似有一股火气要喷涌而出。南兵不耐严寒,几日的行军已损失大批辎重物资,且每日都有兵卒减员,逃亡的现象。将领知道,此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己。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金川门守将一脸疲惫地坐在城楼上,听着城外燕军整齐而兴奋的呼喊声,有些无奈地看向了自己的同袍谷王朱橞。就在刚刚,他们已经收到了皇帝手刃左都督徐增寿的消息,留给他们二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2)

李景隆

勋贵代表,建文近臣

熟悉明朝“靖难之役”的朋友,应该已经猜出了我要说的主人公名字——李景隆。在明初的历史中,李景隆近乎是一个丑角的存在。“靖难之役”中他作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南军统帅,先是围困北平不果,受挫于郑村坝之战,后在白沟河失利,败逃于德州城下,最终被朝廷免职赋闲,却在燕军进攻南京城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城。

所以,很多人会开玩笑地说李景隆是朱棣安插在建文帝身边最大的“间谍”,即便他的内奸身份没有坐实,人们也会讥笑他的一系列愚蠢行径,笑骂他是一个“草包”。

如果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3)

明军

李景隆,字九江,江苏盱眙人。其父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初开国武将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所以李景隆要喊朱元璋一声舅爷爷。这么算起来,明成祖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表兄弟。是不是挺复杂的?

李家在明初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从军界的排名来看,李文忠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在洪武二年病逝,其后人因为牵涉“蓝玉案”而一蹶不振。李文忠和徐达的离世时间是在洪武十七年和洪武十八年,且其子嗣都承袭了爵位,挨过了洪武年间的动荡岁月。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洪武晚年对一批开国功勋进行了政治清算,以“蓝玉案”最为典型。但是这里还是有一些细节的,即朱元璋非常重视对一批功勋世族第二代的保护和培养。这是朱元璋为自己百年后设计的一份政治构架,也是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政治遗产。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4)

朱元璋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后,朱元璋对五军都督府进行了一次大的人事调整,徐辉祖,徐增寿,李景隆,李增枝,耿璇,沐晟等一批勋二代们被安排进了要职,并刻意为这些勋贵子弟提供练兵和实战的机会。

所以到了洪武晚期和建文年时,军界两个爵位最高的国公,就是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了,接下来才是所谓的“七侯”,“一伯”。再说得直白一些,李景隆和徐辉祖可以算是建文时期大明开国勋贵集团的代表人物了

建文帝朱允炆的执政风格最大特点就是重用文官集团。文官掌权这是所有封建王朝的历史趋势,但建文年间,因为朱允炆本身儒学味太浓,有书生气,黄子澄,齐泰等人组成的执政团队相对欠缺政治成熟,再加上外藩雄踞需要急迫“削藩”的政治压力下,朱允炆在上台初期还是非常倚重勋贵集团的。我们能够看到,朱允炆和李景隆,徐辉祖等人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5)

明代官员

李景隆身材高大,眉清目秀,气质出众。相传朱元璋第一次看到李景隆的时候,就在人群中多看了他几眼。洪武时期,李景隆就被朱元璋派到湖广,河南,陕西等地练兵,负责过与少数民族的马市贸易,也随着几个军界前辈参与过一些小规模的战役。

我一直相信朱元璋看人的水平,李景隆能够入得了朱元璋的法眼,在洪武晚期执掌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这足以说明李景隆并非一个泛泛之辈。

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奉建文帝之令,去开封逮捕周王朱橚。这是建文帝削藩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母胞弟,而周王也是建文帝上台上要动手的第一个藩王。李景隆身负的使命不可谓不轻,因为此次行动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建文帝后来对湘王,代王,蜀王,齐王,岷王的削藩举措。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6)

黄子澄

李景隆以备边假道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周王。为建文帝搞了个开门红。当然,之所以让李景隆去对付周王,除了建文帝对其信任外,很大的原因是李景隆曾在河南练过兵,周王的封地及其卫所军都曾是他的辖区,李景隆非常了解那里的情况

事实上,从朱元璋一驾崩,建文帝一上台,就已经开始了削藩的准备工作。其中,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一直都是建文朝廷的心腹大患。对于朱棣的防备也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就开始了。李景隆作为建文帝的旧臣,自然知道这些。你说他是朱棣的安插在建文帝身边的”间谍“?那给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递个风声总做得到吧?为什么不做呢?

这个时期的李景隆,应该是坚定地站在建文帝这边的。身为曹国公的他,爵位已经封无可封,皇帝又对他信任有加,他何必作死要帮着燕王朱棣去谋反?动机上完全说不通。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7)

故宫

临危受命,大败而归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靖难”。朱棣的军事才能确实没话说,建文帝在一年之前便开始从内而外地完成了对北平城的各种压制,包括政治和军事的围剿,却被朱棣以短短十几日的时间全盘摧毁。

没法子,建文帝只能派大军前去围剿了。此时朱棣已经扫平了北平的外围,于内已无后顾之忧。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领军十三万,号称百万,分兵数路进攻朱棣,并在河北真定设置平燕布政使司。

朱允炆用长信侯耿炳文这样的开国老臣为将,一方面说明了朱允炆对朱棣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没什么人可以用了。这种没人用,其实是有两个方面。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8)

耿炳文

其一,洪武时期的那批开国功勋基本上已经被屠戮殆尽了,而那批官二代们比起身经百战的燕王朱棣,看起来还是稍欠火候

其二,因为朱棣的特殊身份,朝中很多的文臣武将都与其有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朱允炆用人的时候不得不慎重

比如徐达的儿子魏国公徐辉祖,他的姐姐就是朱棣的王妃徐氏。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就是朱棣埋伏在朱允炆身边的“暗线”。

当然,用耿炳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建文元年二月的时候,耿炳文的儿子耿瓛被任命为执掌北平都司事务,所以耿炳文此去也有为儿子擦屁股的意味在。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9)

朱棣王妃 徐氏

但孰料耿炳文在河北滹沱河地区大败于朱棣,被迫退入真定城中据守,南军损失数万人。这一战很精彩,朱棣的战术打得很漂亮,耿炳文输得不亏。但老将毕竟是老将,在耿炳文收拢残部据守真定城之后,朱棣也再难有所进展,只得率军北撤。

可这不是朱允炆想要的结果。朱允炆的看法很简单:我以举国之力围剿,难道只能打到和燕军对峙的地步吗?必须进攻,进攻,再进攻,彻底平乱

所以换将事宜被提上了日程表。李景隆在这个时候,也正式走到了历史的舞台前。那为什么选择李景隆呢?

第一,建文帝的二次北征,规模尤盛之前,主帅级别不可低。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0)

明军

朱允炆的二次北征,拼拼凑凑几十万大军,几乎是把家底都压进去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动作,主帅的级别不可能太低,不然就会出现指挥系统的混乱。说实话,朱允炆的选择不多,就只能从两个国公里选了,要么是徐辉祖,要么是李景隆。但正如之前说的,徐辉祖的姐姐就在燕王那当王妃呢,关系实在太近,不可不防。同时李景隆比起徐辉祖来说,从履历上来看稍稍更有实战经验。

第二,李景隆与建文帝的幕僚关系良好

李景隆虽说是“武二代”,但自小还是读过书的,成绩相对于其他二代哥来说,还是算中上水平的。李家从李文忠那开始算,就经常亲近文人,李景隆自己便和黄子澄,方孝孺的关系很好。特别是方孝孺,其父方克勤曾经就和李文忠有交情。后来李景隆一处宅邸落成,方孝孺还曾写过贺文。所以黄子澄,方孝孺在建文帝面前,是力荐李景隆的。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1)

方孝孺

第三,李景隆在对周王的行动中,相当于算是纳了“投名状”了

这点上文说过,对朱棣的胞弟动手,自然就成为了朱棣的敌人。同时在那次削藩行动中,李景隆曾明目张胆地向周王索贿,大肆侵占王府财物,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起码在诸多藩王心中,李景隆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第四,建文帝自恃兵众,能够弥补将领实战经验的差距

虽然朱棣迅速地在北平站稳了脚跟,虽然耿炳文碰到了挫折,但建文帝毕竟是以全国而压燕地一隅。在年轻的皇帝看来,数十万大军,踏也能把朱棣的燕军踏平了。只要主帅按部就班,徐徐图之,即便交换比高一些,付出的代价大一些,但胜利终归是自己的。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2)

明军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拜李景隆为南军大将,统兵五十万,北伐征燕。建文帝在李景隆身上是下了大注的,也给予了李景隆极大的“便宜行事”之权,为的就是能够让他指挥得动手下这批临时纠结的军队。

八月出发,九月到达山东德州,十月完成了对北平的合围。五十万大军行军,调动和部署,李景隆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北平的围困,即使是有朱棣故意收缩兵力的原因,但也不得不承认李景隆确有些真材实料。

此时燕王朱棣率领燕军主力救援永宁,奔袭大宁,只余世子朱高炽领一万多人留守北平。随后李景隆正式对北平城发动进攻,攻打九门。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3)

朱高炽

战局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李景隆没拿下北平。其中部将瞿能父子曾一度攻占了张掖门,但李景隆并未乘势组织后续部队挺进,而是让瞿能撤回。很多人拿这点来说明李景隆的无能和愚蠢。

怎么说呢?从后来的上帝视角看,李景隆在瞿能攻下张掖门之后,便组织人手支援突进,这是当时整个战局中李景隆唯一能够取胜的关键节点。但是我们从李景隆的视角来看,其实还是能稍微理解他的。

一来,李景隆非常自信能够攻克北平城

五十万对一万,从李景隆分兵攻打九门,而不侧重只取一点来看,李景隆认为攻克北平城只是时间问题。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4)

明朝将领

二来,李景隆用兵相对谨慎

这点从李景隆北伐的步步为营就能看出。而瞿能攻下张掖门的时候,后继部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如果没有拉住瞿能,让其孤军深入,很有可能被城内的燕军分割包围。李景隆当时叫住了瞿能,用的也是“冒进”这个理由。这其实是符合李景隆的性格。

三来,瞿能能攻克城门,已经说明了燕军守城颇为吃力

在李景隆看来,这就是一场消耗战。虽然自己的后勤补给也挺困难,但城中燕军面临的各种压力更大。今天瞿能可以攻克一个城门,明天另一个将领便能拿下另一座城门。自己大可以重新休整,重新部署进攻策略,没必要徒增风险。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5)

攻城场景

李景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第二天情况突然急转直下,低温严寒给守城的燕军提供了额外的助力。守军连夜用水浇灌在城墙上,原本已经破损的城墙在外面附着了一层坚硬的冰层。李景隆之前所有的部署都被打乱了。

后来朱棣从大宁宁王朱权那,连骗带抢地拐到了朱权的西北兵,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朵颜三卫”,即后来明朝京军三大主力之一“三千营”的前身,一群骁勇的蒙古骑兵。

李景隆的南军久攻不下,又不耐天寒,已成疲师,朱棣的新军突然出现,又为生力军,城中朱高炽再内外配合,李景隆部被连下数座兵寨,大败南撤。

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李景隆撤回德州。十二月,朱棣领兵攻打大同,李景隆被迫救援,但战略主动权已失,李景隆一直跟在朱棣后面顶着严寒绕弯子,始终无法遭遇燕军主力,南军士气锐减。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6)

蒙古骑兵

次年,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与郭英,吴杰等人合军再度北伐,兵力达到六十万,在白沟河附近与燕军大战。这一战,其实李景隆打得不错,双方有来有往,数次把朱棣逼到绝境,要不是后来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率军救援朱棣,朱棣很可能就交代在那了。此战双方算勉强平手。

休整之后再战,眼看朱棣已处弱势,出现败象,李景隆的帅旗突然被大风刮断,南军顿时大乱。朱棣趁势反击,南军大败,李景隆撤回德州,南军十余万人向燕军缴械投降。之后燕军乘胜追击,攻下德州,李景隆率领残兵再退济南,同时朱棣获得了德州城内南军大量的辎重粮饷的补给。南北形势,开始逆转。也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被免去了帅职,被建文帝召回了南京。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7)

帅旗

这几场仗下来,我们发现李景隆总是败得莫名其妙,甚至有大风刮倒了帅旗的这个说法。就我本人而言,我是完全不信的。古代帅旗在军阵之中何等的重要,其旗杆材质必定经过精心选择,怎么可能被大风刮断。

考虑到朱棣及其子孙对“靖难之役”的美化,我宁愿相信是朱棣安插在南军的奸细趁势斩断了帅旗,而不是像史书说的被大风吹断,隐隐在彰显朱棣的“天命”

还有一点,就是李景隆撤离德州的时候,德州囤放着大量的南军物资,其中仅仅粮草就有百万石。以当时建文朝京杭大运河的运力来算,一年也就能往北方运个四五十万石粮食,可见上百万石的存量,建文帝方面是花了相当大的力气的。而这些粮饷物资,最后都成为了燕军的补给。为什么李景隆不烧掉?有这个疑问的朋友,我可以举一些事例。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8)

战争场景

朱棣在起兵初期,清扫北平周边南军据点的时候,以8000马步兵击败怀柔30000南军,缴获8000余匹战马和大量辎重;在与耿炳文所部战斗时,破雄州之时再次缴获近万匹战马,大量物资;拿下鄚州城时,再度拿到大量补给。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燕军是越战越勇,越打越壮大,建文帝几乎成了朱棣的后勤部长。燕军的动作确实快,快到在北平城下李景隆撤离时来不及通知南面的友军,快到李景隆离开德州时根本顾不及囤积的粮草物资。

但不管怎么说,李景隆确实不是朱棣的对手,不是李景隆太怂,而是朱棣太强。朱棣的精兵策略碰上南军临时组成的“杂牌军”,再加上宁王武装部队的加入,李景隆之败是非常正常的。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19)

朱允炆

大势已去,备受屈辱

李景隆的北征生涯算是彻底结束了。大败之后朝廷需要发泄的途径,李景隆身为主帅,自然是最好的替罪羔羊。建文帝是真的仁义,面对着这位把自己家底都差点败光的表哥,硬是顶住了压力,保下了李景隆。需知当时要诛杀李景隆的人,除了大量的文官外,连黄子澄,方孝孺这批人都是力主斩杀李景隆的。

人心已乱。

李景隆的失败,其实是勋贵集团的被打脸。因为这次北伐,几乎动员了所有能够出征的勋贵集团家族成员。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20)

明代官员

要知道回朝以后的李景隆,曾经在大殿上被群臣围殴过。对,你没听错,几个朝臣当着建文帝的面揪了李景隆的头发,大骂其有二心。官员的理由则是,李景隆曾经和燕王朱棣在战局中有过书信往来。这种勋贵被羞辱的事情,在洪武年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什么?李景隆的大败,看似得到了建文帝的宽恕,却激化了建文朝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之后南军启用的将领,如盛庸,平安,何福等人,相对于徐辉祖,李景隆等人,背景更加简单,也相对更加可靠,更容易被文官集团所接受。

即便后来徐辉祖在眉山苦战,也因为建文帝对时局的判断错误和对徐辉祖的不信任,将其调回南京,以致错失了战机。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21)

徐辉祖

明代的监军体制,大体上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抬头的。即便如建文帝这般亲近文官集团的皇帝,也启用了一些宦官内臣去监军。这在某种程度,也代表了建文帝对勋贵集团兵权的稀释。

所以,在李景隆大败之后,虽然战局的形势还未十分明朗,但建文帝内部,特别是军队系统开始出现了混乱,各种矛盾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发酵和激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棣加强了对建文帝阵营的渗透和分化,南京方面的大量官员开始对时局变得暧昧了起来,这其中也包括了勋贵集团的很多成员。

毕竟谁都看得出来,洪武时期留下的勋贵集团,以后在建文朝的日子将不会好过了。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22)

明代官员

如果说李景隆成为了朱棣的内奸,那大概率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心态的转变。一边是被群臣羞辱,犹如过街老鼠般看不到希望的日子,一边是只要投机一次便能翻身做主,重新回到以前的尊荣高位,换了你会怎么选择?

毕竟这只是自己的表叔和表弟的皇位之争,这天下的主人还是姓朱,这个帝国还是叫大明。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领军南渡长江,兵锋直指南京。惊恐的建文帝派出李景隆去燕军营地求和,意图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六月初十,建文帝再次遣使和谈,无果。六月十二日,建文帝无奈之下,将在京的诸王和武将们分派到各个城门去值守,已经在家宅了两年的李景隆再次披挂,与谷王朱橞守卫金川门。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23)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

六月十三日,朱棣的内应,徐辉祖的胞弟——徐增寿,意图打开城门接应燕军,失败,被建文帝手刃在左顺门。之后建文帝暗中派人寻找李景隆,很显然,徐增寿的事情终于让建文帝对李景隆下了决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景隆和谷王打开了南京城的金川门,燕军鱼贯而入,南京城破。

朱棣在登基之后,以“默相事机之功”授予李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子孙世袭,赏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里,钞四千贯,班序排位名列百官之首。

这个封赏其实很重了,比之靖难功臣朱能和丘福的封赏要高出一大截。好一个“默相事机之功”,这到底是对李景隆的褒奖还是讽刺?但自古以来,叛徒都没有好下场。

明朝的开国元勋都是什么下场(洪武勋贵没落前的最后反噬)(24)

朱棣

永乐二年,曾经被李景隆逮捕的周王朱橚终于要向李景隆讨回当年的羞辱,弹劾其公然索贿。之后更多的弹劾相继发出,其中多篇上疏弹劾李景隆居功自傲,意图谋反。

这个谋反,和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蓝玉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个笑话和由头罢了。但朱棣终究是留了李景隆一条命,因为有些政治姿态还是要做的,只是将其革去功臣勋号,赋闲在家。李景隆直到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行文至此,我还是坚持我对李景隆的判断:李景隆与同时期的很多名将相比,确实相形见绌,但却绝对不是后世口中的近乎丑角的“草包”。相反,与很多洪武年间的勋贵二代相比,李景隆可能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如果不是“靖难之役”,如果不是对上朱棣,李景隆应该像明代中期那些勋贵二代们一样无忧无虑,身负父辈荣光地过完这一生。

至于李景隆的献门之举,则更不用太过纠缠。翻开史书随便看看,永乐年间的那些个名臣们,有几个不是建文旧臣,为什么到了文官那就是顺应天命,到了武将这便是卖主求荣?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