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两翼首都功能核心区优化(紧扣四个中心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来自:前线客户端

一核两翼首都功能核心区优化(紧扣四个中心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功能)(1)

首都功能优化提升是首都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首都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支撑。北京要乘势而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为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夯实基础。

维护好国家政治的安全、保障中央政务环境的优良

政治中心建设重点是维护好国家政治的安全、保障中央政务环境的优良,落实好“政治中心方面,要做好中央政务功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的要求。要始终把防范化解影响首都政治安全的重大风险放到重要位置,尤其注重防范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障首都各单位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稳定有序和便捷顺畅是最大的政治,其融“四个服务”于一体,体现强烈责任感和高度务实性的有机统一。应换位思考、前瞻谋划、大胆创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先行一步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和美好生活拓展。

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文化中心建设基本指向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包括建设高质量物质文明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一是着力培育包容担当的人文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完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体系和承载方式,使之全面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体现的行为自觉。二是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城市。强化教育引导、制度约束,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使首都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践行新时代行为规制的典范。三是完善文化展示与发展载体,为人民提供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在强化“一城三带”整体保护的同时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活化文物古建、促进文化传承;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文化供给的品类与形态。四是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活力旺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变革,促进重点文化领域内容深化、链条延伸和形式转换;办好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推进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与发展空间;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广泛汇聚国内外文化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北京,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首都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新创意城市。

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提升国际活动保障服务能力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围绕优化国际交往环境和提升国际活动保障服务能力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丰富国际化元素、提升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化大都市,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交往便利原则,完善城市管理规制和标志性硬件设计;拓宽对外交往渠道,搭建立体化交往平台,提升国际高端要素浓度和对外交流合作能级;深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多领域人文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和培育开展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或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其他适宜的活动;推动有利于首都发展的科技、工程、贸易服务等国际组织落户北京,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北京为主协商打造一批国际性服务机构;结合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更多世界级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另一方面,强化载体支撑,优化国际化环境和服务。做优传统国事活动空间,强化“一核两轴”在服务国家交往中的首要承载区和集中承载区作用,同时着眼于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打造一批功能复合、风格别致的高品质承接空间;完善外事接待与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对外交流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出入境等管理服务制度创新,营造国际化旅游商务环境;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教育、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类海外环境的特色区域和一流人才社区。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瞄准全球最高水平,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化解“卡脖子”困境,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一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在当前基础上,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以良好的软硬环境为支撑,进一步集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强化引领原始创新的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研发机构。二是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科研攻关组织机制,一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研力量整合配套,聚焦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国际前沿技术攻关并持续形成突破。同时,优化创新推进机制,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并举,推动科研人员潜心倾力开展科研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引领作用。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构建一流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科学与城市的融合;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功能,继续在科技管理体制、攻关机制和激励方式等方面大胆突破、摸索经验。四是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强化政策激励,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提升科技创新强度;发挥领军企业创新带动作用,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作者:范恒山编辑:王晓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