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一座城不染喧嚣(一砖一瓦皆历史)

一砖一瓦一座城不染喧嚣(一砖一瓦皆历史)(1)

梅州唯一的武状元李威光故居完成修缮,周边人居环境大提升,乡村美景入画来。何森垚 摄

一砖一瓦一座城不染喧嚣(一砖一瓦皆历史)(2)

古大存故居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一砖一瓦一座城不染喧嚣(一砖一瓦皆历史)(3)

五华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福庆楼的白墙灰瓦已经修缮一新。

一砖一瓦一座城不染喧嚣(一砖一瓦皆历史)(4)

五华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福庆楼位于周江镇冰坎村,修缮时最大程度还原当年的风貌。

初夏清晨,乡村美景入画来。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村民古必崇正在散步。“以前别提散步了,门都不敢开,车一过泥路就尘土飞扬。现在变化大了,幸福指数蹭蹭往上升。”古必崇比划着家门口的变化。

古必崇的幸福生活,得从他家旁边的古大存故居开始说起。五华县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对古大存故居进行修缮,并对街巷路面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五华县扎实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让久经风雨的故(旧)居重现当年风貌,并进行活化利用,唤醒文化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一砖一瓦,无不显示着历史的色彩。当前,五华县名人已知者达58名,已发现名人故(旧)居有54处,均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遍布全县16个镇。五华县正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让它们真正“活起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积极助推名人故(旧)居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保护性修缮▶▶

“修旧如旧留住历史根脉”

驱车前往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村口下车步行约3分钟,来到开国中将曾国华的故居,只见外墙已经搭建起脚手架,故居内部则搭建了一些加固用的支架,修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师傅喝口水。”眼前这位“忙前忙后”的曾祥岐是曾国华的后人,得知故居要重新修缮,68岁的他主动过来当“监工”。曾祥岐指了指房间说道,“左边这个房间是曾国华叔公住的房间,右边这个房间是我小时候住的,对这里很有感情,它能重新修缮,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曾国华先后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8年12月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他曾两次回乡,向父老乡亲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用革命先烈事迹鼓励大家勇于战胜困难,同心同德建设美好家乡。

“曾国华将军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按照革命遗址修缮计划,对故居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提升修缮,打造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廖焕雄说,届时故居将展示曾国华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让大家缅怀老一辈的峥嵘岁月。

曾国华故居是五华县众多的名人故(旧)居之一。笔者展开五华县名人故居导览图,54处名人故(旧)居如散珠遗玉,点缀在青山秀水间,覆盖全县16个镇。其中,世界球王李惠堂旧居、李威光故居等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大存故居、曾国华故居等4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钟世镇旧居(县人民政府旧址)等7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为不可移动文物。

同样是文物,但建筑的寿命短,是极不容易保存的文物。业内人士表示,保护名人故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其整体结构和风貌不变,如何修成为这项工作的关键。

“我几乎每天都过来看,就是想来看看他们怎么修缮的,毕竟我在这里住了50年,这里的一砖一瓦我都清清楚楚。”曾祥岐说,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十分赞同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

“名人故(旧)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修缮过程必须尊重历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生活场景或历史风貌,留住历史根脉。”廖焕雄说。

当前,五华县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层级”“先急后缓”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利用工作的相关政策计划。同时要求规划设计单位按照与当地风俗基本相吻合的理念,拿出多套设计方案,优中选优、好中挑好。

延续性利用▶▶

“故居新生的良方是活化利用”

曾被敌人烧过3次、历经多次修复、因地势低洼常遇洪水侵袭……古大存故居“金山翠秀”的命运颇为坎坷,历经沧桑,故居的建筑面积从最初的800多平方米到现在仅剩222平方米。

干字当头、快字为先,启动保护措施刻不容缓。五华县委县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将仅存的222平方米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实施活化利用。如今,古大存故居成为优河村人气最旺的地方,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笔者走进古大存故居,大厅内古大存的汉白玉雕像威严肃穆,白墙灰瓦已经修缮一新,桁栋及二楼棚面木材已经更换,外围天井修缮了走廊,基本保留了客家民居的风格。去年9月,故居进行布展,展陈内容分为“农运先驱、革命忠魂、玫瑰风骨、公仆情深”四大部分,展示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图照和文物著作,真实生动反映了古大存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古大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者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他一生坦荡激昂,被毛泽东誉称为“带刺的玫瑰花”“一面斗争的旗帜”。修缮后的故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古大存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和骄傲,他的故居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发挥了教育后人的作用,让我们很是感动。”古会芳既是古大存的侄孙媳妇,也是故居的日常管理者,至今已管理了30年,可以说是见证故居变化的人。

笔者一行人参观了故居,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古大存的峥嵘岁月。“去年10月份布展完成,到年底仅3个月时间,我们就接待了两万多人次来这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3场,从早到晚没有停过。”古会芳说。

五华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也是原中央苏区县,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境内革命史迹遍布城乡。

古大存故居作为革命史迹,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这也是故居重焕光彩的一个表现,“故居不仅修缮完好,而且活化利用为教育基地,弘扬了古大存爱国、奉献的精神,这对于故居新生来说是最好的良方,是故居修缮最大的意义。”古会芳欣慰地说。

古大存故居是五华县“活化利用”文物的一个生动典范。从之前的静默到如今的生机勃勃,故居的吸引力和红色魅力被激活释放,传承了红色基因,弘扬了革命精神,为乡村聚人气。

据介绍,在五华县54处名人故(旧)居中,有部分是革命史迹,该县通过活化好、利用好故(旧)居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让故(旧)居真正“活起来”。去年8月,五华县制定《五华县修建革命史迹传承红色基因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带动性发展▶▶

“以前闭门扫尘,现在开门迎客”

“进来喝杯茶,歇歇脚。”优河村村民古必崇家里大门敞开,屋内整洁干净。“去年政府结合乡村振兴,重新修缮了古大存故居,现在周边环境好多了,特别是门口的柏油路,以前是泥土路,车一过就尘土飞扬,门都不敢开。”

以前闭门扫尘,现在开门迎客,是当地村民生活环境改善的真实写照。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村民们开启了饭后散步时间,一波又一波的村民结伴而行,踏上了柏油路,经过古大存故居,不远处的广场热闹起来,村民们舞步翩翩。这一幕,曾经是古会芳脑海里的画面,如今成真了。

“政府不仅修缮了故居,而且将周边的配套设施、人居环境都进行了整改,真是一项民生工程。”古会芳说,得益于古大存故居修缮,村里道路硬底化4.7公里,将200多亩的荒地开发为水稻耕种,周边进行了绿化和墙绘,设置了公厕和垃圾分类点。

同样通过修缮名人故(旧)居,带动周边环境大变化的,还有李威光故居。

迎着火辣的太阳走在华城镇黄埔村状元路上,两旁婆娑的路树往远处延伸,修缮完好的李威光故居,在田野中显得格外靓丽,成为村里最漂亮的风景线。一年前故居周边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绿道和休闲小公园、小广场,环境提升面积近2000平方米。

走近李威光故居,一座偌大的客家围龙屋出现在眼前。这是五华县保存较完好的名人故(旧)居之一,建筑结构为三堂四横、围龙、门坪、半月形池塘布局,面宽60米,进深43米,全屋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规模宏大。故居内仍保留李威光用过的铁关刀和练武石,存放着当年的圣旨和皇帝赐予的牌匾,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据村民介绍,李威光当年拿起重达三四百斤的练武石,朝夕抱举,以练臂力。又自制石屐,形似木屐,重达四五十斤,穿在脚上行走,以练腿力。如此久练,练就腰腿神功,后来成为广东历史上五名武状元之一,也是梅州唯一的武状元。

“很多人都被李威光的事迹所吸引,特别是他当年练武的一些故事,几乎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节假日的话,也有来自河源、汕头这些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黄埔村党支部书记李宪永说,故居旁边正在建设游客中心,接下来,他们将故居的保护修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据李宪永介绍,状元路和李威光故居周边环境的提升工程,是故居修缮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通过故居修缮和村道建设,重新擦亮了“状元”品牌,打响了“状元”名声。

当前,五华县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周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周边群众有序建房,加强农村建房风貌管控,突出整体协调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水平。通过修缮故(旧)居,盘活周边的闲置民居,高规格打造民宿、酒店等服务配套,让周边群众通过故(旧)居活化获得更多红利。

■一线实践

“终于找回以前看戏的感觉”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留畲人民会堂,彩旗飘扬,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留畲人民会堂位于五华县龙村镇留畲村,于去年9月完成修缮。眼前的会堂焕然一新,会堂大门的正上方,一颗大红五星挂立在墙顶上,苍劲有力的大字刻画在长满青苔的墙体上。踏上古朴的青石板路,只见黛瓦米墙新饰,精美墙绘遍布,为村庄带来了新景象,修缮后的会堂,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最爱去的地方。

时间回到1969年,留畲村举全村之力,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约48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人民会堂。50多年来,全村村民大会、学生观看电影、群众组织戏班演练演出等大型活动都在人民会堂举行。近年来,随着村活动广场修建,村民群众的大型活动也从人民会堂搬迁至室外广场,人民会堂逐渐失修,木质天棚梁木破损严重,瓦片破损掉落,墙体也受损,逐渐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留畲人民会堂承载了留畲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印记,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2019年5月,五华县委决定对人民会堂重新修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还原了会堂建设当初的风格风貌。

同时,根据村民群众“看电影是村里一件大事”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记忆,将人民会堂按照上世纪60年代电影院的设计风格进行布展,《定军山》《四渡赤水》《城南旧事》《地道战》《花样年华》《咱们的牛百岁》等著名老电影的海报和剧情介绍,悉数被刷在周边的走廊上,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感。

人民会堂修如旧,百姓生活翻新篇。去年9月29日,龙村镇“迎国庆、颂党恩、展新貌”文艺汇演就选择在留畲人民会堂举行,这是留畲人民会堂修缮后迎来的第一场演出。“终于找回以前看戏的感觉了!”观看完演出后,村民温奕明高兴地说,很久没有这样跟大伙一起看戏了。

在温奕明看来,他来看戏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修缮完的人民会堂,这里留下了他的记忆,也是时代的记忆。

撰文:汪思婷 张炳锋 摄影:何森垚

编辑统筹:甘韵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