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演说精选(国民国语13.5读经)

中文演说精选(国民国语13.5读经)(1)

读“经”:

★ 35年前的经典演讲:You and Your Research(你和你的探究)

作者:Richard W. Hamming,美国数学家,图灵奖得主,“汉明码”的发明人。1986年3月7日,他在贝尔通信研究中心给200多名科学家们做了本次演讲(有删减),演讲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探究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有做大事的想法

我必须让你放弃谦虚,并对自己说:“是的,我想做一流的工作。”

不要寄希望于运气

我发现,很多人认为伟大的科学都是因为运气,嗯……想想爱因斯坦吧,他发现了那么多伟大的理论,难道都是因为运气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好运发生的也太多了吧。

我认为好运不会带来一切,巴斯德曾说过:“运气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很同意这种说法,运气的确存在,但却是有条件的。牛顿曾说:“如果其他人和我一样努力地思考,那么他们也会得到相似的结果。”

保持独立思考

可以看到,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所拥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他们年轻时总会进行独立思考,并有勇气追求它们。例如,在爱因斯坦12或14岁左右时,他问自己:“如果我能达到光速,那么光波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年轻时要有勇气追求答案

成功的科学家们共同的特点是有勇气。一旦你有了勇气,相信能做成功,那么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大概率不会成功。

年龄是科学家们需要考虑的又一要素。他们总是说,一定要在年轻时做某事,不然就永远也做不成了。爱因斯坦很早就开始研究,大多数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天体学家同样如此。这并不是说他们在年纪大了之后就没有好的成果了,而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很早就创造出来的。

这就说到了工作条件的问题。大多数人觉得最佳的工作环境也许并不好。通常,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也许才会更有生产力。剑桥物理实验室的辉煌时刻之一也许是他们条件最差的时候,那时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物理学家。

将所学产出

Bode曾说:“知识和生产力就像复利。”你知道的越多,学到的就越多;学到的越多,能做的就越多;做得越多,机会越多。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可能有些夸大,但是思想的确能助你走的更远。只有驱动力,却用在错误的地方,不会有任何结果。

跟上潮流

另一个特质,也是我很久之后才发现的。我注意到,工作时关门和开着门两种人的不同。如果你在工作时关着门,你可能会给自己安排很多工作,也会比其他时间更高效。但是十年过去,你可能并不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你的成果也许并不重要。而那些开着门工作的人可能会受到很多干扰,但他时不时地会意识到目前的潮流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方向。

所以,那些开着门工作的人和最终的成功一定有关。

创新来自于积累

另外我想谈到的话题是:“与你做什么无关,重要的是做事的方式。”牛顿曾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你做的工作,也要成为他人的基石。科学的本质是累积的,对某一问题微小的改变也许就能创造伟大的成果。

在这里,我想提醒你们:“只有贫穷的工人才会抱怨工具的不好,优秀的人会利用所拥有的一切做出最好的成果。”我希望你们通过调整问题,用不同角度看问题,你也能有不一样的创造。这不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还可以是如何写一份报告、写论文的方法等等。

试着推销自己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题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反感,那就是,不论你做事多么高效,还要学会推销。很多科学家不擅长推销,他们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乖乖等待某项成果的出现,一旦成功,自会有人欢迎。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你必须展示自己才能让别人注意到它。

在推销过程中要做三件事,首先你必须写的清晰明了,让读者易懂。其次你必须试着进行几次正式演讲。另外还要进行非正式发言。

切勿学而不思

贝尔实验室有位很聪明的家伙,他经常泡图书馆,阅读十分广泛,如果你想找某一类别的书,他能推荐许多相关的书。但是现在他已从贝尔实验室退休成为了一名教授,虽然很有分量,但却没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成果。

如果你一直阅读他人的成果,那么你会陷入同样的思维中。如果你想获得创新的成果,那么就多做一些创新事情。

中文演说精选(国民国语13.5读经)(2)

先生曰:

探,《说文》:“远取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远取犹深取也。”张舜徽《约注》:“今俗称以手深入而摸索之曰探。”

究,《说文》:“穷也。”又,《说文》:“穷,极也。”

何为探究?

探讲的是深入未知,究讲的是探寻极致。

探则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究则寻根究源,探本溯源。

探究拼的是梦想的力量,探究拼的是一种痴迷的情怀。在那个过程中,在那一段时间内,在你的心里,在你的学术求索世界里,在你的思想驰骋世界里,你心无旁骛、不舍昼夜,甚至是不能自拔,乃至殚精竭虑,然后才是豁然开悟。

我经常会发现,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一本书从头到尾,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便又看到了第一页。这是因为源头在吸引着我,这是因为源头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若有一天,踏入芝兰之室,你闻到其香而不知其香的时候,那么你已经融入了一个积极向上探索的集体,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去走一条探究的道路了。

探究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但为什么还有人在孜孜以求?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份热爱和执着,还有一份挑战,还有一颗孩童的心。探究拼的不只是三板斧的一时痛快,而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热爱和信仰。

王国维先生的三层境界的确不假。还是引上它作为结尾以勉励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拓展阅读:君子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〇 日就月将先生问:朗读先生曰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