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荆轲刺秦王视听分析(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版荆轲刺秦王)

《英雄》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武侠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商业大片的新纪元。这部电影属于武侠巨制,大投资,大场景,大制作,在国外取得良好口碑,获奖无数,导演拿奖拿到手软,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但是那个时候,在国内,这部电影虽然票房很高,但是反响一般,受到过质疑。

《英雄》的剧情,就是武侠版的“荆轲刺秦王”,只是这版刺秦在方方面面远远超过了《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的概念。

20年前,观众为什么不买账,或者不认可,笔者总结了以下原因。

这部大片,颠覆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刺秦的既有认知。

电影荆轲刺秦王视听分析(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版荆轲刺秦王)(1)

颠覆固有对秦始皇的认知

秦王是什么形象?焚书坑儒,手段残忍,后期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他就是一个暴君啊!

我们从小学习历史,知道真相,影颠覆了以往我们的认知。

影片对秦王歌功颂德,说秦王发动战争,是为了天下,这点完全赞扬他,那叫一个卖力!所以,很多观众不买账。

电影荆轲刺秦王视听分析(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版荆轲刺秦王)(2)

秦王剧照

刺秦的故事太失真。

真实的荆轲刺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我们都学过啊。

电影中,刺客无名和秦王两人侃侃而谈,得知无名是刺客后,秦王是面不改色,镇定自若,还主动问东问西,还主动扔出长剑,慷慨陈词:你杀了我吧。

看到这里,观众感觉太伤自尊了,这剧情不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吗?

刺杀场面,那么平和,这正常吗?

历史上真实的刺秦场景是什么?战国策是权威材料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卷,分12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根据西汉刘向《战国策》描述,场面一点也不浪漫。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咱们用现代话翻译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话说在大殿之上,荆轲摊开地图让秦王看,图穷匕见,于是拿着匕首开始要砍秦王。

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居然挣断了袖子。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呀跑,非常狼狈不堪。

秦国的大殿君臣都惊呆了,事情太突然,大家都失态了。

荆轲继续追逐秦王,大家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于是一群人空手同荆轲肉搏,也就是群殴荆轲,完全是斯文扫地。

最后呢,荆轲被大卸8块,场面相当血腥......秦王心惊肉跳,血压飙升,感觉像是做了一场噩梦啊。

电影荆轲刺秦王视听分析(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版荆轲刺秦王)(3)

而《英雄》的故事完全创造了另外一种风格!

秦王在装酷,刺客也在装酷。

秦始皇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时间陪一个壮士聊天,谈人生谈理想?

再说了,两人身份差距如此之大,也没共同语言啊!

秦王因受刺客困扰,多年难解甲胄,睡眠质量不好,但是,你秦王怎么一点也不堤防这位击杀三大刺客的武士呢?

既然是召见,必定是做过背景调查的,难道就没有查出无名的真实身份?

秦始皇甘愿甩出长剑,说:你刺死我吧!

这不是在开国际玩笑嘛?秦王真的有那么大的胸怀吗?

无名本来一心刺秦,10年执着,居然因为与秦王的一番交谈,就被秦王的气度所折服, 动摇了自己的立场,马上变成了投降派,甚至对秦王顶礼膜拜,自己就放弃了刺秦。这也太儿戏了吧。

无名被洗脑的也太快了,太不可思议了吧。

空洞而失真。

你身为一名剑客,意志这么容易动摇,还有什么资格刺秦?

这也许就是《英雄》曾经受到质疑的原因吧。

对于这部《英雄》,你怎么看?

电影荆轲刺秦王视听分析(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版荆轲刺秦王)(4)

电影荆轲刺秦王视听分析(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版荆轲刺秦王)(5)

#战国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