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

导语:在戏曲艺术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出现了北曲杂剧和南戏这两种相对不同的戏曲。虽然北曲杂剧和南戏有所不同,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继承和发展之后,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较为繁荣昌盛的局面。北曲杂剧和南戏由于盛行的地域不同,南北的差异也是造成北曲杂剧和南戏在体制、演唱的形式、选取的故事题材等方面大有不同的原因。而王实甫是元曲杂剧的著名作家,其创作的《西厢记》影响范围极大,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1)

王实甫塑像

一、王实甫及其作品《西厢记》

1、王实甫的成就

很多人会把王实甫误以为是元曲四大家,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这四个人,没有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而且影响较为深远,为我国的戏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来世人又把他们四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2)

王实甫的画像

尽管王实甫没有在元曲四大家之列,但是,王实甫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元曲四大家的成就低。王实甫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剧本,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流传范围也极其广泛。在王实甫的众多作品之中,《西厢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也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3)

《西厢记》

2、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作品中,数《西厢记》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广、意义最为深刻。《西厢记》不止有一个版本,历朝历代的评论家们都争先恐后地对《西厢记》进行评述。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样,被后来的评论家们各自进行了自我解读。而对于《西厢记》进行评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对《西厢记》的内容、深刻内涵进行梳理和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4)

经过点评的《西厢记》手抄本

而作为《西厢记》的主人公崔莺莺,也是历朝历代的画家争相为其创作画像的女子。例如,宋代画家陈居中、明朝的唐伯虎、明代画家陈洪绶,都分别为崔莺莺画过画像。除此之外,在《西厢记》剧本中出现的山西蒲县普救寺,也成为了当代的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这些都是成名作品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能够很好地带动了评论作品的发展,也对当代旅游业有所贡献。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5)

崔莺莺画像

二、北曲杂剧

1、北曲杂剧的形成

北曲杂剧又被称为元杂剧,在元代,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往往是用北曲演唱的方式呈现在民众的面前。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元杂剧必然产生于元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北宋和南宋时期,我国的戏曲文化就有所显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之后,慢慢地这种传统戏曲形式进入了腾飞时期,才最终形成元杂剧这样的较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2、北曲杂剧的衰微没落

北曲杂剧有前期和后期这两个不同分期。在前期,北曲杂剧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并且这是北曲杂剧的较为鼎盛的时期。在后期,北曲杂剧趋于衰微没落,活动中心也由大都转为了杭州。

三、作品《西厢记》

1、《西厢记》中的"一见钟情"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是普遍的认知。而且,女性被教导要遵守三从四德,不能逾越。婚嫁之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想都不敢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背景之下,能够发展爱情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正如《西厢记》中所描绘的那样,"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谁想着寺里遇神仙"。这些都为张生和崔莺莺的"一见钟情"做好了铺垫。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6)

张生和崔莺莺相见

2、"一见钟情"的内在原因

如果说,"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环境,是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的外在因素,那么还有二人的内在原因。"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这是《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初次见面的情景,由此,爱情在这两个人之间萌芽了。

"一见钟情"的内在原因就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灵感应,彼此之间好像都得到了爱情的讯号,在召唤着少男少女彼此靠近。"回顾觑末",短短四个字,就写出了"一见钟情"的景象。正是那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回眸,才让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擦出了火花。然而,在这"一见钟情"的背后,还蕴藏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爱情的寻找过程无疑是复杂、困难的。所以,张生和崔莺莺能够"一见钟情",除了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之外,也体现出了追求爱情的艰难。

四、张生和崔莺莺的相恋

1、吟赋和诗

张生和崔莺莺选择用吟赋和诗的方式,来进行相恋,这就意味着,张生和崔莺莺不完全是"男女朋友"的关系,更是彼此的知音。崔莺莺作为崔相国的女儿,肯定读书识字不是什么难事,但能做到随口和诗,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的。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看到对方的内心,从而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和灵魂抚慰。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7)

张生和崔莺莺相恋

2、抚琴诉情

莺莺:"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莺莺:"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别恨离愁,变成一弄。张生呵,越教人知重。"其实,抚琴诉情的方式并不是从张生和崔莺莺这里才开始的。早在汉朝时,司马相如由于口吃,就选择用琴声来表达自己对于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于是,这样的方式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不被允许或者不被看好的有情人相互倾诉衷肠的一种绝佳方式。

五、恋情的"合理性"与"合礼性"

1、张生与崔莺莺的恋情是否"合礼"

其实,张生与崔莺莺的恋情,是不合礼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甚至女子和男子在结成夫妻之前,是不可以多次见面的,主要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约定俗成的道理,来决定自己的最后归宿。除此之外,崔莺莺原本是与郑恒有着婚约的,那么与张生的相恋就不合礼数了。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爱情的(8)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情

而且,崔莺莺与张恒的婚约是崔相国在生前就为崔莺莺定下来的。张恒是尚书的儿子,而张生却是一个暂且看不到前途的读书人。所以,崔相国的考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除此之外,张恒与崔莺莺的婚约不是崔相国的一时兴起,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这样的婚约面前,崔莺莺与张生的相恋就不在礼数的范围之内了,他们的婚约是违反了当时社会的良俗的,甚至会被看作是"不知检点"。

2、张生与崔莺莺的恋情是否"合理"

在老太太许婚之后,张生和崔莺莺的恋情就开始"合理化"了。老太太的许婚覆盖了之前崔相国为崔莺莺许下的婚约,由此张生和崔莺莺的恋情有了外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老太太的许婚,让这份恋情有了在社会上立足的可能,有了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势必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闲言碎语。

而张生本人的才智与谋略,崔莺莺面对爱情的勇气,给这份恋情加上了内在的合理性。老太太的许婚是做到了"父母之命",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媒人,所以红娘的出现使得这份恋情有了正式的意味。到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都已经完成了。而崔莺莺面对爱情的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都给这份恋情增添了内在的合理性。

总结: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爱情,常常为人所称道。而《西厢记》的深刻寓意远不止于此,它在剧本中将这份恋情是否合理、是否合礼,都展现到了观者的面前。这样的展现,给了评论家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而这些附加意义也使得《西厢记》这部作品影响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