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

摘要: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对M304号西汉墓进行了发掘,墓中出土有鼎、勺、钫、盘、匜等铜器和璧、环、剑璏、剑珌带钩等玉器,为研究淮阳一带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平粮台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村西南部台地上,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3°42'29.38",东经114°55'25.19",海拔约45.5米(图一)。平粮台遗址自1979年至1989年连续进行了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1]。2014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请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经费的资助,再次对平粮台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清理出一批战国和汉代的墓葬,其中M304号汉墓出土有青铜器和玉器。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

图一 平粮台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概况

M304位于T2715西南部及T2714的西北部,开口于表土层下,墓口距地表深0.1~0.2米。方向2°。此墓为士坑竖穴墓,平面为梯形,北窄南宽,墓口南北长3.8米,北端宽2.2米,南端宽2.3米;墓底南北长3.5米,北端宽1.82米,南端宽1.96米;墓坑深2米。墓壁向下逐渐斜直内收,加工规整,墓壁上部有席纹印痕,墓底平坦。在墓壁上发现4个脚窝,其中东壁3个,北壁1个。脚窝呈圆角三角形或椭圆形,宽0.2~0.25米,高0.2~0.34米,进深0.08~0.18米。墓坑内填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致密坚硬,经夯实,平夯,夯层厚0.18~0.2米。葬具已腐朽,根据痕迹可知为一椁两棺。椁痕南北长3.3米,东西宽1.6米。在墓底偏中南部椁室下面有两条东西向的垫木槽,两者相距1.14米,断面呈半圆形。垫木槽长1.6米,宽0.14米,深0.1米。在椁室南部置并列两棺,其中东棺棺痕长224米,宽0.6米;西棺棺痕长2.2米,宽0.64米,高0.3米。两棺内各有一具人骨架,保存极差,仅见头骨痕迹,头向北,葬式不详(图二)。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2)

图二 M304平、剖面图

1、2.铜鼎 3、4.铜勺 5.铜匜 6.陶壶 7.铜盘 8.铁环钮 9.玉壁 10.玉剑珌 11、玉带钩 12.玉剑璏 13.铜带钩 14.玉环 15.陶熏炉 16、17.铁环 18、19.铜钫

二、出土器物

随葬品19件。其中铜器9件,铁器3件,玉器5件,陶器2件。铜器有铜鼎、铜销、铜勺各2件,铜盘、铜题、铜带钩各1件;陶器有陶熏炉、陶壶各1件;铁器有铁环2件和铁环钮1件;玉器有玉壁、玉环、玉剑璏、玉剑珌、玉带钩各1件。其中铜鼎、铜勺、铜盘、铜匜、陶壶和铁环钮置于椁内东北部,玉器和铜带钩置于东棺内,铜钫、铁环和陶熏炉分布于西棺内。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3)

图三M304出土铜器线图

1、2.铜鼎(M3041、2)

3.铜勺(M304:3)

4、5.铜钫(M304:18、19)

6.铜带钩(M304:13)

7.铜匜(M304:5)

8.铜盘(M304:7)

铜鼎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有盖,盖为覆盘形,敞口,弧腹,盖顶隆起,周围有三个抽象鸟形环纽。器为子口内敛,口下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附耳,附耳微外撇,弧腹,圆底,下附三粗短蹄足,蹄足横断面呈半圆形,内有完整鱼骨一。标本M304:1,通高16.4厘米,口径14厘米;盖高3.4厘米,盖口径17.1厘米。内有鲤鱼骨2、草鱼骨1(图三:1,图四:左)。标本M304:2,通高16.2厘米,口径14.1厘米;盖高3.8厘米,盖口径17厘米。内有鲤鱼骨4、草鱼骨2(图三:2,图四:右)。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4)

图四 铜鼎

左(M304:1) 右(M304:2)

铜勺2件。大小、形制相同。敞口,弧腹,圜底。口部向上斜出一銎形柄,柄横截面呈不规则五边形,上面平,下面圆孤。标本M304:3,通长11.4厘米,口径9.2厘米(图三:3)。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5)

图五 铜钫

左(M304:18)右(M304:19)

铜钫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有盖,盖为子口内敛,套于钫口内,斜壁,盝顶,四个脊上各有一个抽象鸟形环纽。器为方形侈口,束颈,弧腹,腹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平底,方圈足。标本M304:18,通高33厘米,口边长8.8厘米,圈足边长10.2厘米;盖高6.2厘米,盖口边长9.4厘米(图三:4,图五:左)。打开盖后发现访内盛满液体,底部沉淀有植物遗存,经鉴定为禾本科植物种子颖壳。可鉴定的种子有黍28粒、粟1粒、水稻22粒(图六)。标本M304:19,通高32.6厘米,口边长8.8厘米,圈足边长10厘米;盖高6.2厘米,盖口边长9.4厘米。(图三:5,图五:右)。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6)

图六 M304出土的植物遗存

1,包裹的黍粒 2.黍

3.粟 4.稻

铜盘1件。标本M304:7,敞口,折沿,折腹,圜底。高6.6厘米,口径33.4厘米(图三:8,图七)。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7)

图七 铜盘(M304:7)

铜匜1件。标本M304:5,前有半圆形槽形流,匜口为圆角正方形,斜弧腹,平底。通高10.4厘米,通长36厘米;口长26厘米,宽24厘米;底长9.4厘米,宽7.5厘米(图三:7,图八)。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8)

图八 铜匜(M304:5)

铜带钩1件。标本M304:13,整体呈 S 形,扁平状钩,腹较短微鼓,腹上有一片状兽面形装饰,并且宽于腹部,背部的钮下部平,上部弧状隆起。长3厘米,残宽2.3厘米。这件小带钩应是佩剑用(图三:6)。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9)

图九 M304出土陶器、铁器线图

1.陶熏炉(M304:15)

2、3.铁环(M304:17、16)

4.铁环钮(M304:8)

5.陶壶(M304:6)

陶熏炉1件。标本M304:15,泥质红陶。有盖,盖为敛口,斜直腹,弧顶隆起,顶中央有一圆钮,钮上端稍大于下端,弧顶中部有三角形和圆形镂空带各一周。器为子口内敛,折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圈足下部有折棱。盖面和熏炉上腹部彩绘多周红色三角形图案。通高19.6厘米,口径12.6厘米,圈足径12厘米;盖高5.4厘米,盖口径15.6厘米(图九:1,图一○)。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0)

图一○ 陶熏炉(M304:15)

陶壶1件。标本M304:6,泥质红陶。盘形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高6.4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4.1厘米(图九:5)。

铁环2件。锈蚀严重。圆形环截面呈圆形。标本M304:16,直径5.4厘米(图九:3)。标本M304:17,直径5.5厘米(图九:2)。

铁环钮1件。标本M304:8,锈蚀严重,残。一端为环形钮。残长1.8厘米(图九:4)。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1)

图一一 M304出土玉器线图

1.玉璧(M304:9)

2.玉带钩(M304:11)

3.玉剑璏(M304:12)

4.玉环(M304:14)

5.玉剑珌(M304:10)

玉璧1件。标本M304:9,青玉,青绿色,半透明,有少量褐色沁斑,有黑色颗粒包裹体。两面肉内外各饰一周阴线,其间饰分布规律的凸起的谷纹。(图一一:1,图一二:左)玉璧侧边有阴线浅刻铭文7字,“三千四百三十四”(图一二:右)。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2)

图一二 玉璧 左(M304:9)

右(玉璧铭文M304:9)

直径15.4厘米,内径4.4厘米,厚0.35厘米(图一一:1,图一三:1、2)。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3)

图十三 M304出土玉器拓片

1.玉璧(M304:9)

2.玉璧侧边铭刻(M304:9)

3.玉带钩(M304:11)

4.玉剑璏(M304:12)

5.玉剑珌(M304:10)

玉环1件。标本M304:14,残破。青白玉,黄白色,透明,表面有鸡骨白斑点。直径3.1厘米,好径1.5厘米,厚0.5厘米(图一一:4,图一四)。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4)

图一四 玉环(M304:14)

玉剑璏1件。标本M304:12,青白玉,青白色,微透明,器表沁蚀严重,许多地方已成鸡骨白斑块或斑点。正视基本为长方形,仅上边为波浪形斜边,其上浮雕一螭龙,形体生动洗练。背面是长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是穿革带的长方形透孔。长4.5厘米,宽3.3厘米,厚1.8厘米(图一一:3,图一三:4,图一五)。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5)

图一五 玉剑璏(M304:12)

玉剑珌1件。标本M304:10,青白玉,青白色,微透明,器表沁蚀严重,有大面积褐色沁斑,许多地方已成鸡骨白斑块或斑点。整体呈梯形,下端略宽,中间凸起,两侧渐薄,截面为椭圆形,上端中间有一圆孔。两面均饰兽面纹,细部用绞丝纹表现。上端宽5.5厘米,下端宽6.2厘米,高2.7厘米,厚1.8厘米(图一一:5,图一三:5,图一六)。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6)

图一六 玉剑珌(M304:10)

玉带钩1件。标本M304:11,青白玉,青白色,微透明,器表沁蚀严重,许多地方已成鸡骨白斑块或斑点。整体呈长条形,钩首为兽面形,嘴、鼻、眼、眉、角刻画清晰,腹微鼓,钩体上满饰简化兽面纹,背部有一圆角长方形钮。长10.8厘米,宽2厘米(图一一:2,图一三:3,图一七)。

商周时期墓葬发掘笔记(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的发掘)(17)

图一七 玉带钩(M304:11)

三、结语

秦灭楚(公元前223年)置陈县,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辖九个县。

M304出土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特点突出,部分器物有战国晚期或秦代的葬出土同类器(M95:1和M146:3)[2]雷同,玉璧在襄阳王坡M108(M108:1)[3]和荆州高台M1(M1:1、3)[4]等秦代墓葬中有相似的形制。此外,其他器物则具有西汉早期的风格,如铜鼎、铜钫和铜盘分别与襄阳王坡西汉早期早段M92(M92:4、1、2)[5]、M109(M109:6)[6]和荆州高台西汉早期前段M5(M5:2、12)[7]的同类器形制相同,玉剑珌与襄阳王坡西汉早期早段同类器(M39:4)[8]也一致。综合以上分析,可将该墓的年代定为西汉早期早段。

M304为竖穴土坑墓,墓口长3.8米,宽2.2~2.3米,比西汉早期地主和平民的墓葬规模稍大。葬具为一椁双棺,应为一座夫妻合葬墓。随葬品组合为铜器加陶器,并随葬了一些玉器,主要有铜鼎、铜勺、铜钪、铜盘、铜题、陶熏炉、陶壶、玉壁、玉环、玉剑、玉剑必、玉带钩等,这些不是一般的地主和平民墓葬能够随葬的。尤其是该墓出土的玉带钩与佩剑所用铜带钩,以及剑上的玉佩饰,表明其身份较高。根据墓葬形制、规模、葬具以及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应为下层官吏。

此次发掘的M304出土的玉璧位于墓主头端,推测原应系在内棺头端的挡板上。这一葬俗是战国中期以后才出现的新现象。据孙庆伟先生研究,内棺头挡悬挂玉璧萌芽并流行于楚系墓葬。这种以璧饰棺的传统在西汉初年的大发展固然和以汉高祖刘邦为代表的新兴贵族尚楚有关,但究其思想根源,则是黄老道家思想在西汉初年居统治地位的反映[9]。淮阳西周初始封陈,春秋末(公元前479年)被楚所灭,夷为县,战国末(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与此,为楚都所以楚国葬俗自然在此有所遗留。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该墓出土的玉壁不仅精美异常,而且还有铭刻,记载此玉璧的生产序号。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黄老无为之治,让人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私营工商业得以再度繁荣发展。此玉璧铭刻“三千四百三十四”,说明其生产数量之大,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文/曹艳朋、朱树政、李胜利、鲁红卫、魏晓通、聂凡、秦一、谢鑫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

参考资料: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21-36.

[2][3][5][6][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40,179-180,286-288,289-290.301-302,200.

[4][7]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19-220.91-97.

[9]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68-27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