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最佳路线图(百姓看乐山至乐山)
乐山这个地名无论从字形、音韵、还是意义上来说,无疑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优秀遗产而乐山地名的来历也是很有趣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州升为嘉定府,同时以原嘉定州的直属区为其行政区域,新增设了乐山县,为嘉定府治对新增县的取名却避开乐山城附近的许多名山、大山不取,而选中了境内一片不起眼的“至乐山”为名但是,“至乐山”在境内的何方?历史上的记载却前后不一致后来有学者考证“至乐山在隔河相望的昆山场(车子)附近”但另有学者却“肯定地说,至乐山应指今挂榜山,而不是在大渡河之南、岷江之西,今乐山高新区车子镇境内的低矮偏僻的所谓金灯山”那么,“至乐山”究竟在何处?笔者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乐山市最佳路线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乐山市最佳路线图
乐山这个地名无论从字形、音韵、还是意义上来说,无疑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优秀遗产。而乐山地名的来历也是很有趣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州升为嘉定府,同时以原嘉定州的直属区为其行政区域,新增设了乐山县,为嘉定府治。对新增县的取名却避开乐山城附近的许多名山、大山不取,而选中了境内一片不起眼的“至乐山”为名。但是,“至乐山”在境内的何方?历史上的记载却前后不一致。后来有学者考证“至乐山在隔河相望的昆山场(车子)附近”。但另有学者却“肯定地说,至乐山应指今挂榜山,而不是在大渡河之南、岷江之西,今乐山高新区车子镇境内的低矮偏僻的所谓金灯山”。那么,“至乐山”究竟在何处?笔者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南宋之说,“至乐山”在城东。南宋王象之在嘉定宝庆(1208年—1227年)年间编纂的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龙游县纪胜·景物》中关于“至乐山”有这样的记载:“至乐山,在龙游县东五里。清闲处(居)士王朴居之。山谷有颂,何熙志架屋其上,号东山。”此书中还记载:“金灯山,即至乐山。山之趾有渊,春冬不涸。每岁人日,郡守于此修油卜故事,谓以油洒水面,观其纹,验一岁之丰歉。”当时的龙游县治地即今乐山城区。县东五里指今乐山城岷江东岸挂榜山。笔者从当时的嘉州治所(今乐山城内府街府堂内)出发,在大曲口(原半边街保平渡,水井冲外之码头)过江,沿龙泓山(今乐山岷江一桥东头)、三龟山到挂榜山试走了一趟,确有五华里的路程。王象之在他所著的这部著作中,还有对与“至乐山”有关的地名渊源更详细的解释:“渎江(水)——岷江也”。“枕江楼——在宪司廨宇之后,左规龙泓,右瞰乌尤;三龟、至乐、九顶诸峰列其中。渎水贯其前。高明爽垲,得江山之助”。“钟秀亭——在九顶、三龟之间,清闲居士王朴至乐山也”。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至乐山”确实在城东。
明清之说,“至乐山”在城西南。清《嘉定府志卷二方舆志·沿革》记载:“国朝雍正十二年,升府后,仍置县曰乐山,以县境有至乐山,故名。”关于“至乐山”的方位,在清《嘉定府志卷四方舆志·山川》中有这样的记载:“至乐山,城西南五里,乐山县名以此。旧名金灯山。有泉一泓,每岁人日,郡守于此修油卜故事,占岁丰歉。昔清闲居士王璞尝居此。”而明《嘉定州志》的表述则与之稍殊:“金灯山,西南五里,旧名至乐山,宋王卜居此。其址有渊,每岁人日,郡守张灯于此,以油洒水观其纹,以占岁之丰歉,今塞。”以上明清志所述,除昔清闲居士“王璞”与“王卜”人名用字不同外,对“至乐山”所处位置是大致相同的。1934年版《乐山县志》记载:“至乐山,城南五里,无垦,一名乐山儿,县名以此,亦名金灯山。宋王璞居此,号清闲居士。昔时山麓有渊,每岁人日,郡守张灯于此,以洒油水,观其纹以占岁之丰歉。今塞。”民国版《乐山县志》所称:至乐山在“城南五里”,与前两种说法稍有不同。据笔者实地调查,“至乐山”位于今乐山城南偏西,在乐山市高新区车子镇的金灯村范围内。金灯村因金灯山而得名。金灯山亦名至乐山。“至乐山”,东南起五通桥区冠英镇荣丰村与乐山市高新区车子镇金灯村交界处,西北至金灯村堰塘口,东西长约110米,山高约80米。
以上南宋之说“至乐山”在城东,明清之说“至乐山”在城西南,据笔者考证,应当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原乐山地区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中,对这两处“至乐山”所在地的情形也有类似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南宋时期所说的“至乐山”,就是在今乐山城岷江东岸的三龟九顶挂榜山;而明清时期所说的“至乐山”就是在今乐山城南,与大渡河隔江相望的金灯山。为什么这样说?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地名是可以变化的。1991年杨光裕所著的《地名学简论》中说:“大多数地名,经历长时间而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且也包含着政府当局的命名行为。这种给定景观的‘名’、‘实’的一致性,即‘定格’现象,只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间、空间,并不是永久不的,‘名’与‘实’均处在变化之中。”他还说:“承认地名的继承性并不否认也在变化。一是原地名中的音变、形变,二是行政干预的变化,三是新聚落以及各类地名的出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由于南宋时期的“至乐山”所处的三龟九顶山上的龟城,已在宋末毁于战火,田园荒芜。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城西南建场修庙,出现了繁荣景象。有学者称:此地“所以知名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凌云、乌尤、龙泓诸山。”这样,久而久之,毁于战火的城东“至乐山”,就可能被城西南新的“至乐山”而代替。历史上地名的迁流移动也是常有的。如隋时“玉津”这个地名,曾在今五通桥区冠英镇,可到了北宋时却成了当时的犍为县治。
其次,地名是历史的刻痕。地名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一切社会现象都要受历史条件所制约。地名离不开位置,历史离不开时间。任何一个横断面的地名都是在一定历史的时间、空间制约下发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政治文化都给地名以深刻的影响。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历史区域的产物,反映着社会历史某些区域特征,打上了时代的刻痕。南宋时期的城东东山“至乐山”,由于战乱破坏,人们的迁徙,自然环境的改变,使“至乐山”这个地名失去了它原来所依托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名虽存而客体已不存在了,只是留下了一些龟城的城垣遗址,成为了那个年代人们改造自然的深度标记。而明清时期城西南的“至乐山”,则是几经沧桑,改而复始,为我们今天的考证提供了证据。现今“至乐山”的位置是在金灯村,金灯村因金灯山得名,金灯山亦名“至乐山”。这些都是这个“至乐山”地名的历史刻痕。
再次,地名是流传继承的。地名的继承性是这样一种因素,它在人们的意识中集中了生产力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机制。在这一点上,地名继承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尽管每个地名都有其含义,而人们在使用地名的时候,却常常作为一种地域信息代号。“至乐山”的取名,其实跟那片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的小山关系不大。它的缘由,从南宋到明清,都源自“每岁人日,郡守张灯于此,修油卜故事”。之所以要取名“至乐山”,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此山就是人们到那里去欢乐的地方。其实此前这个地方并没有人呼作“至乐山”,后来就因为人们经常去那里玩,自然就成了“至乐山”了。金灯山的名称也一样,为郡守打的金灯,在哪个山上打久了,在人们中间流传下来,那个山名也就成了金灯山了。
(毛文泉 丁义堂 李云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乐山住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