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去世以后找杨绛(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悲痛写下)
有一种爱,一念便是一生,于此便成信事,从未向时间屈服;
有一种情,心动就是一世,因而即为佳话,不曾经历史褪色!
有些人见面就分手,从此天涯;
有些人一望就是一世,相厮相守。
民国时期,时艰世乱,战争频仍,人们生活在离乱和苦难之中,尤其遭遇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将那段时期涂抹成了血与火的底色,留下了伤痕累累的印记,国艰、时艰、人艰,给人的回忆,每每是伤痛的回忆,唯独民国爱情,成了那片天空乌云也无法遮挡的亮丽风景。
一代才子钱钟书和一代才女杨绛的爱情,便是那个时期爱情风景中最亮丽的一抹。
秀外慧中的杨绛
民国之时,大多数青年的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不顾当事人感受的“拉郎配”,往往造成了一言定终生而导致双方失落、失望、失败的结果,鲁迅与朱安、徐志摩与张幼仪就是最突出的例子。而更多的,则是永远不喜欢,但为“孝顺”二字,一生忍受,胡适与江冬秀便是如此。当时也有很多从自由恋爱而步入幸福婚姻殿堂,一次牵手,一生幸福的实例,如沈从文与张兆和,还有钱钟书与杨绛。不过,钱钟书杨绛与沈从文张兆和稍有不同的是,他们先有恋爱而后有媒妁,是先现代而后传统的。
人一辈子都需要运气,婚姻尤其如此,人对了是一世,人错了是一生。
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皆好运,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北京,后举家迁至苏州。杨绛读完高中后,一直想报考清华大学文学院,她1928年参加大学招生考试,那年清华大学虽然已经在校长罗家伦的改革下开始变只招男生为“男女兼收”,但这一年却不招南方女生(不知什么原因,好像是没有名额),17岁的杨绛只好报考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5年后,杨绛考入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清华梦和文学梦。
而伴随着梦想一起实现的,还有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美事,她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另一半:钱钟书。所以后来杨绛母亲打趣女儿说:
“阿季(杨绛乳名)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而实际上,后来真正窃喜到晚上睡下都要笑出声来的人,该是钱钟书,因为这样一个冰雪聪明而又非常美丽的才女,一个劲地要考清华,最后却是为了让钱钟书独占花魁。
梦里笑出声的钱钟书
当然,钱钟书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子,杨绛的一见倾心,并非无缘无故。
钱钟书与杨绛本是老乡,都是无锡人,都出身于书香大家之族,都是那种有家世、有家教、有家学、有才华、有梦想的才子、才女。钱钟书早杨绛3年入清华,当时他以数学只考15分、国文和英文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外文系而引起了清华校园的轰动。
1932年,钱钟书与杨绛初见相识于清华古月堂。
当时,杨绛去找自己的老同学孙令衔,而孙则为钱钟书表兄,三人在古月堂见面,杨绛大家闺秀,眉弯目秀,顾盼神飞;钱钟书才名远播,修长挺拔,翩翩佳公子,二人堪称一见钟情。孙令衔在介绍二人的过程中,不知何故,竟说钱钟书已订婚,杨绛也有男友,叫费孝通。不久,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出来,当面向她解释自己并无婚约,而杨绛也就此澄清与费孝通并非男女朋友。
澄清实为试探,说明二人早有心仪,而一旦这道心理的樊篱通开,情感便如同开闸的洪水一般涌出,从此二人在同一个校园里开始鸿雁传书,纸笔传情,一度每天一封,二人终于同涉爱河。
轰动清华的钱钟书
二人的事被双方父母知道了,或者儿女就此事请示了父母,父母自然高兴得很,于是,钱父钱基博便带着钱钟书,亲赴杨家拜访杨绛父亲、时为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的杨荫杭,当面携儿提亲。杨家也对这对后辈的婚事十分赞同,一议即允,因此,两家请了媒人和亲友,在苏州一家饭店办了几桌酒席,给二人订婚,钱钟书和杨绛因此名正言顺地成了准夫妻,也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美满爱情。
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举行了婚礼,结为了夫妻。
这对才子佳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走到了一起。
随后二人同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37年又至法国巴黎大学游学深造。
也是这一年,他们的宝贝女儿钱瑗顺利出生。
从此,这对天造一对的夫妻,这个温暖的三口之家,开始了他们相亲、相爱、相扶、相守的一生,这个家庭虽然在后来的国难家患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和磨难,但任雷电交集、风雨大作,却始终没有把他们的感情破坏,始终没有把血脉的纽带撕裂,他们在最寒冷的冬夜,用情互相扶助,用爱互相温暖,用一片赤诚互相搀扶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温馨的日子。
我们仨
在爱情和亲情的支撑下,钱钟书才情喷发,经典频出,《围城》《谈艺录》《管锥编》皆是不朽的著作,钱钟书因此成为了当代最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在爱情的滋润下,杨绛相夫教子,辛勤持家,而笑脸常开。杨绛在辛苦操持家务的情况下,仍笔耕不辍,她的《干校六记》《我们仨》让她毫无疑问地跻身于当代一流女作家的行列。
可以说,钱钟书之所以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绩,杨绛功不可没,因此钱钟书送给自己的爱妻一个由衷的评价,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50多年,甜蜜而温暖,充满人间真爱。
我们仨
1997年,钱瑗去世,是年60岁;
1998年,钱钟书去世,是年88岁。
在女儿和丈夫去世的十多年间,杨绛先生不顾年老,奋力笔耕,一方面整理钱钟书的遗稿,一方面人事自己的创作,百岁高龄还整理出版了《杨绛文集》。
在这十多年里,杨绛先生始终用回忆温暖自己,用感情支撑自己,当三个人只剩下她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其内心写满了孤独和悲伤的思念,因此她写出了《我们仨》。
我曾经看到一张图片,上面有杨绛先生书写的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当我读到图片上的字后,我瞬间就炸裂了,眼泪不自觉就流了下来。
凡有过真爱经历的人,谁不会因为这句揪心的话而潸然泪下呢?
她还在《我们仨》中说: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16年,杨绛去世,是年105岁。
爱得有多深,失去后便痛得有多深。
所以,爱情也是一把双刃剑。
当他们都远去之后,留下的,就只有他们的故事,还依然在尘世间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坚信,人世间终究有温暖的底色和温情的回忆。
回首刹那,尽是对爱情幸福的深情凝望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是值得好好体味的,他们无论出身、品貌、爱好、兴趣,都相近相似,他们一生因此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他们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便长留在世间,长留在我们心中,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
#品书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