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

“理想社区”的新样本。

“我在社交场合反应慢。”

“真的好想找人聊天啊,但不知道怎么开口。”

“我是不是说错话了,我是社交废物。”

在豆瓣平台,以“社交”为关键词的小组多达上百个,其中“社交能力复建小组”“社交牛逼症小组”“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小组组员多达万人。组员们在小组中发帖,探讨各自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社交难题。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1)

社交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已久的课题、但社交问题究竟有哪些、如何解决,在公共领域的探讨似乎还是不够。

一个现状是,“在线社交媒体”愈发发达,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与时间变少,致使当代年轻人“线下社交关系”单薄。去年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空巢青年”人数已达9200万,且该数字还在持续上涨。人们的社交能力似乎在“电子社交”和“独居”中不断退化,状态也在享受孤独和渴望社交、渴望陪伴中反复横跳。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长时间的封控和带来的情绪焦虑以及枯燥、无聊甚至孤寂的家庭独居隔离生活,让人们更加需要互助与团结,更加渴望亲密的社交距离,这让原本淡漠的邻里关系被重新审视,久违的邻里情被重新唤醒,大家虽然不能出门,但邻里关系的重新紧密,让街坊邻里成为真正有情感、有社交、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毕竟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永远不可能独立存在。每个人都需要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去年,腾讯视频《五十公里桃花坞》曾以社交为母题,以“社会实验” 真人秀的方式,赢得了不少出圈话题。

现在,《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二季上线,从释出的节目看,它依然延续了社交实验的概念。节目中的背景“桃花坞”从平谷的一块区域搬到了距离海南某市中心50公里外的海边,邀请了宋丹丹、董璇、王传君、吴牧野、汪苏泷、武大靖、徐志胜、李雪琴、辣目洋子、宋妍霏、孟子义、费启鸣、陈瑜、王鹤棣、INTO1尹浩宇15位坞民,开启共同生活。

这15位坞民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交属性,模拟组建了一个小型社会。节目通过观察他们在群居生活中的多种面貌,探寻更多元的社交状态。同时,节目植根于现实社会,以综艺形式反映当代人社交的种种问题,试图帮助每位观众找寻最舒服自在的社交法则。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2)

《桃花坞》变卷了

“没有午休,大家都不睡觉,而且也不闲聊,吃完饭就又忙活了。”太“卷”了,是李雪琴对新一季的直观感受。

不止她一人,汪苏泷、辣目洋子这样的老坞民也有同样的感受。“卷”,是首期节目中不断出现在几位“老坞民”口中的词。

看过上季节目的观众应该记得,桃花坞的居民大多奉行“躺平主义”。由于节目组对嘉宾的干预较少,嘉宾们有时会缺乏动力,也让节目缺少戏剧冲突。但在新一季节目中,嘉宾们明显开始“卷”了起来。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3)

观众也感受到了“卷”

细想下来,“卷”的原因或许是:人类在面对新环境和新群体时会产生不确定性,因此更想通过自身努力,展现自己的价值,以便更好融入新群体。

相比第一季没有“新老坞民”的划分,第二季开局“有老有新”,反而更接近集体社交中常见的状况。节目开头众人入住桃花坞时,15人就自然分为以宋丹丹、汪苏泷、李雪琴等人为代表的“老坞民”和以武大靖、王鹤棣、王传君等人为代表的“新坞民”两个阵营。

老坞民们相互熟识,又是节目元老,身上自带东道主的“霸气”。汪苏泷、李雪琴一见面会亲切地管宋丹丹叫“丹妈”;丹妈也会吩咐汪苏泷“照顾好CC”;进入乐器房,老坞民们很快就上手“才艺展示”。没了第一季初见时的拘谨和尴尬,老坞民们显然更加放松自在。

反观另一边的新坞民,几乎是把“尴尬”二字刻在了脸上。既无法融入“抱团”玩乐的老坞民,也不熟悉其他新坞民,大多数时候,只能坐在沙发上面面相觑。自诩有“社交牛逼症”的武大靖,在试图反客为主担任“主持”时,也因没人接话而失败。

汪苏泷甚至直接拍了拍尹浩宇,告诉他:“你找到说话的人了吗?感觉尴尬吗?这段就是要展现你怎么尴尬,你自己要努力。”

众人的“起跑线不同”,新坞民自然会产生“危机感”。所以,在后面的情节中我们能看到:五、六个人去抢着洗两、三个人就能洗完的碗;不论是否情愿,大家都会“合群”地早起做运动;为完成小组任务,马不停蹄积极工作等大型“内卷”场面。每个新人都试图展现自身价值,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并融入老坞民的群体。

社会学心理学著作《群体性孤独》将社交压力具体分为:错过消息、回复压力、未回压力、分享压力、表演压力、单聊压力、顾此失彼。我们可以认为,新坞民们的“内卷”行为就是一种社交压力的外化表现。

这种压力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每个人都曾遇到过的。如果将桃花坞类比成一个小型职场,那么从职场视角看,《桃花坞》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就像从“创业团队”过渡到“正常职场”。

第一季时,15位坞民是“平等”的。不论是彼此间的熟悉程度,还是在群体中的地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认识、熟悉,共同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犹如刚刚起步的小型创业团队。

到了第二季,老坞民的起始位置高于新坞民。他们之前的熟悉程度和话语权更高,就像是一家公司的老员工,而新坞民们则是刚刚入职这家公司的新员工。他们需要想办法融入这家公司,熟悉企业文化,也许有能力的人还能打破固有的社交圈,开辟新的圈子,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因此,在《桃花坞》中,节目组特意设置了小组任务。以3、4人组队做任务的形式,不露声色地打破原有的“小圈子”,给社交关系注入新的可能。毕竟,集体活动是最容易增进团队感情的方式。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首因效应”。即,人们非常容易根据第一印象来判断某个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两人初见时,通常在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不好,那么今后便很难相处。

因此,将上述场景照搬进普通人的职场依然适用。新人进入一家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出自己的最好的面貌,以求在职场中和同事处好关系,被上司赏识,从而站稳脚跟。通常这个时期,容易比其他老员工显得更“卷”。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4)

有碰撞才有改变

《桃花坞》总导演池源在接受媒体群访时透露,“第二季《桃花坞》在吸取第一季经验的基础上,还参考了现实社会,以便对节目内容进行升级。”

从观众的角度上,首先看到的是嘉宾居住环境的变化。这一季节目组将原先的单间,变成了大通铺。总导演谢涤葵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这样设置的原因是,想看看大家在不太熟但被迫“零距离”睡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摩擦。

节目组试图用睡大通铺的方式来减缓小团体的成型速度,希望通过改变嘉宾间的物理距离,来推动彼此的关系变化,给予更多社交关系萌发的可能。

不出所料,在看似平静、和谐的表象下,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嘉宾间细微的摩擦。入住桃花坞的第一夜,女寝早早关了灯,但此时还有一位女嘉宾在卫生间洗澡、吹头发,宋丹丹躺在床上直率地说,“以后不能让她这么晚洗漱了”;而男寝那边,精力旺盛的男嘉宾正组织一起打游戏,原本想要休息的汪苏泷在三个人的“威逼利诱”下,也只好放弃早睡。

其实若较起真来,这些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但可以预见,如果此刻这些微不足道的摩擦没有解决,那么未来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大的冲突。在群体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该在哪些地方坚持和妥协,用什么方式和对方表达自己的态度,都是社交中的难题。

哲学家叔本华就曾说过,“生活在社交人群中的人们必然被要求相互迁就和忍让,社交聚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拘谨、掣肘。”群体生活的和谐,通常是个人的妥协和让步换来的,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在不触碰原则底线的情况下,牺牲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自身利益,以显得合群。

当然,在遇到不想妥协的事情时,有些嘉宾也会表现出“不合群”的一面。首期节目末尾,坞民们提议举办集体活动,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于是,节目最尴尬、最抓马,但也最精彩的片段出现了。

宋丹丹提议和上一季一样举办一场“篝火晚会”;而王鹤棣则希望来一场“趣味运动会”。双方相持不下,汪苏泷提出让坞民们举手表决。从结果来看,选择“趣味运动会”的人明显更多,但在丹妈的“眼神示意”下,有些人默默放下了投运动会的手,最终还是决定举行“篝火晚会”。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5)

之后,坞民们商量表演节目的事。所有人都自愿或假装自愿参与其中,只有王传君坚定地表示不会参加表演。他认为:“我们大家没有那么熟,我不想这么近的距离在他们面前表演节目。我们不该为一个固定的任务,为了完成它而完成它。”

坞民们尊重了他的决定,甚至很多年轻坞民还表达了对他的羡慕。毕竟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不好意思,不敢直接表达自己想法。生怕显得自己事儿多、不合群,最终只能选择牺牲自己的感受,但这样真的是好的社交吗?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6)

反观宋丹丹的做法就是错的吗?似乎也不尽然。社交原本就是不分对错的,社交表现只代表每个人不同的社交态度。在后采中宋丹丹也坦言,正是因为有第一季篝火晚会的经验,所以她认为这个活动能呈现出很好的效果。大家可以在吃饭喝酒,围着篝火夜话以及表演节目的过程中很快放松下来。

透过综艺看真实社交生活

在这个片段里,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社交态度的碰撞,长辈与晚辈间的代际隔阂、社交强势与社交弱势等等,对普通人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回想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被迫参加过不想去的聚会;也在别人的强势下,放弃表达自己的态度;也会在群体中,充当和稀泥的角色……

在群体关系中,就是需要不同社交态度相互磨合,不断对彼此产生新的了解和认知。而“维护群体关系”和“尊重自我感受”也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它们更像是天平的两端,需要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找到平衡。

在节目开播前,15位嘉宾每人都有一个社交标签:小辣椒、社交牛杂、社交天花板、小白兔、团宠、大善人等等。《桃花坞》作为一档群居生活体验真人秀,本质上是选择15位艺人嘉宾进入实验,桃花坞则是承载这15个不同社交属性和不同社交样本的场所。

每位具有不同社交属性的嘉宾,都有他在群体社交中的独特性,观众能够从这15种样本和他们的互动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相似的画面,并与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嘉宾产生共鸣。在整季节目中,观众可以与明星共同探寻最适合自己的社交法则。

比如,“长辈式社交”的宋丹丹,性格较为强势,一直在群体中占有主导权。表面上武大靖是首期坞长,但从安排众人行动,到分配任务,推动节目进程,丹妈一一包揽。众人笑言,宋丹丹才是“垂帘听政”的实际掌权人。

而王传君这样的人,则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享受社交过程。他可以选择一个人坐在山坡上看飞鸟;拒绝参加篝火表演。但同时他也会为了缓解董璇“贡献值”低的焦虑,再跳一次自己并不想跳的探戈。

一直被人误解为“社牛”的王鹤棣,在节目中诚实表示,其实自己是主张“实用性社交”的人。在没有明确目标时,会对社交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只要明确目标,就能迅速调动社交状态。在完成小组任务时,王鹤棣就展现出了优秀的谈判、销售能力,很快赚到了贡献值。

这15位坞民,明面上是在节目组所创建的“小型社会”里进行社交碰撞,但其实是15类人或者是更多类人的社交碰撞。每个嘉宾都是生活中身边人的投射,宋丹丹、王传君、王鹤棣可能就是你我。

正如那句话所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但在我们的社交属性和态度都不相同时,还能维持着稳定的群体关系,那也许才是构成“理想社区”的关键。社交这件事是没有模版的。在个体融入群体社交时,只要能找到社交舒适点,那或许就是最适合我们的社交法则。

其实,不论是“内卷”还是“躺平”,“强势”还是“弱势”都只是暂时的选择,并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社交最重要的是做到自我与社交平衡,在群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桃花坞第二季分析(看他们在桃花坞2搞社交内卷)(7)

要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桃花坞。

文|李清莉

编辑|周亚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