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烧饼歌说的是什么(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二)

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二十二)

本期我们将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刘伯温的《烧饼歌》,接上一期对话中的“摘尽李花灭尽胡”。

刘伯温烧饼歌说的是什么(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二)(1)

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千众,

这一句被别有用心的“大神们”解读为“国民党败退台湾岛”,真是可笑之极。“黄牛山”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以西,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指代。“洞”指宜昌市。

为什么要提到宜昌呢?原因很简单,与“首”字有关。我们现在所讲的武昌起义,在民初被称作“武昌首义”。这种讲法来自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因为武昌起义是自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后,首次取得成功的起义,因此,称为“首义”。

这又与宜昌有什么关系呢?“武昌首义”发生三天后“宜昌起义”爆发,宜昌光复。根据《宜昌县志》记载:“湖北各属响应武昌起义者,以宜昌居首”。 宜昌成为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城市。因此,“宜昌起义”又被称作“宜昌首应”。这就是为什么《烧饼歌》要提到“黄牛山”的原因。可见宜昌在当时的革命党眼中的地位。

“拾万八千众”指10.8万人。实际上是当时宜昌市的人口数量。这个数字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绝不是作者胡编乱造的,而是有根据的。来源就是1912年民国成立后,当年由北京政府的内政部进行的人口普查。当时人口普查由地方警察执行,由于人手不足等情况,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难言准确。大部分北方省份陆续在1913-1914年开始,部分南方省份没有完成。根据1920-1930年代被引用的数据可知,宜昌当时的人口数量为10.8万。由此可见,《烧饼歌》的编造时间不早于1913年。根本就不是什么预言,更不能预测未来。

刘伯温烧饼歌说的是什么(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二)(2)

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10月13日,消息传到宜昌,驻宜昌的新军、警察、进步团体中的革命党人和代表秘密取得联系,达成共识。于10月18日晚发动“宜昌起义”,以响应“武昌首义”。驻守宜昌的清军巡防营统领崇欢,有所觉察,自知无力镇压,唯求明哲保身,便以援救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为借口,率兵出逃。

10月18日晨,新军四十一标的士兵在荆宜道署和宜昌府署附近驻守,于各城门、要道设立警戒哨位。新军三十二标的部分士兵于城外巡逻警戒,部分士兵对盐局、银行等进行监守。新军士兵在欧阳超的带领下,赶往川汉铁路弹压局,通过管带杨正坤获得弹药数万发,并截获四川转运局转运的武器弹药,有效的提升了起义军的作战能力。当晚,新军正式起义,未遇抵抗。次日清晨宜昌城内民众上街欢呼,新军不费一枪一弹光复了宜昌。并成立湖北军政府驻宜昌民军司令部,推举唐牺支为司令部长。

宜昌光复后,清军失去了川汉铁路上连接汉口的关键节点。随着宜昌民军司令部联络各地派员招抚,先后多地宣布反正,宜昌也成为鄂西反正的中心。同时,发动铁路工人等加入反清的行列,先后发动近4万人组成民军。阻击清军增援,减轻了武汉三镇的压力。并于11月4日,发动“荆州战役”,以川汉铁路工人为主的宜昌民军,作战英勇,攻势猛烈。历时43天攻破了清军精锐驻守的荆州城。有效地巩固了宜昌反正的斗争局面,扩大了武昌起义的革命成果,成功牵制清军出击汉口,武汉之围被解,给了清军沉重的打击。

刘伯温烧饼歌说的是什么(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二)(3)

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

“武昌起义”的成功,推翻了大清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对还是错?1911年5月,清廷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通过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借“国有”之名将粤汉、川汉铁路利权卖给列强,同时借此“劫夺”商股。引发湖北、四川、湖南、广东“保路运动”。民众相继罢工、罢市、罢课,抗税。湖北咨议局召开大会抗议,疾呼“存路救国”。清廷武力镇压请愿群众,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如果说有罪,清廷的罪过不是更大吗?清廷卖国,民众救国,百姓不过是竭尽心力要保住自己的国家而已,又何罪之有呢?

【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