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

在民国社会,北京城算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带,各种做生意和做买卖的人也更是多如牛毛,因此也就产生了一种北京城的特色——吆喝,并以此来吸引买家注意。不过,也有一些生意不能吆喝,否则不仅会卖不出去,甚至还会挨打,比如卖鸡毛掸子的就是如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

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如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很多人也都把生意都搬到了“网上”,虽然这让购物变得方便快捷,但是却总感觉少了一丝生活的气息,尤其是听不见了以前的那种吆喝声。在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城里,一到集市的时候,各种买卖的吆喝声不绝于耳,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吆喝声杂乱刺耳,但是如果仔细去听和思考,就会发现吆喝其实也是一门民间艺术。比如,最常听到的有冰糖葫芦吆喝,小贩边走边喊“蜜来哎,葫芦儿,冰糖儿多呀哎”,这句吆喝突出了冰糖葫芦的“蜜糖”多,爱吃蜜糖的人一听就流口水了。

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2)

除此之外,还有卖年画的也吆喝,如“画儿咧,卖哎,画儿”,这句吆喝十分简洁,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卖什么;还有卖早点店的,如“热包儿的咧哎,发了面的包儿要热得哎”,这句吆喝强调“热包子”,而且还是“发面包子”,算是一大亮点;还有收破烂也吆喝,如“有破烂我买耶,有破鞋烂袜子也买耶,换洋取灯儿”,这句吆喝告诉了卖破烂的人能用换洋钱买油点灯……总之,只有使劲地吆喝,才好做成买卖。

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3)

不过,凡事也都有例外,有一些行当有其特殊性,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吆喝。比如,在民国的老北京城就有所谓的“八不语”,即行医卖药不吆喝,剃头和修脚不吆喝,算命算卦不吆喝,锔瓷修碗不吆喝,阉鸡阉猪不吆喝,粘扇子和卖掸子也不吆喝。虽然他们不吆喝,但是他们有做生意的独特方式,比如行医卖药的会手拿虎撑子走街串巷,也就是一种能发声的响器,人们一听就知道行医卖药的来了;还有算命算卦的就用点锣,也是一种发声的响器。在“八不语”中,除了卖鸡毛掸的小贩,其他的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声响器。

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4)

看到这里,或许您也纳闷了,卖鸡毛掸子的为何不吆喝,也不会用响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还得先了解一下鸡毛掸子的作用。从鸡毛掸子的属性上看,它就是将鸡毛绑在藤条或者竹竿上,用于清扫屋内家具上的灰尘,也就是一件日常清洁工具。但是它除了清洁之外,通常还是“家法”,这一点在影视剧中最常见,家里的小孩犯了错,父母就会抽出鸡毛掸子一顿抽打,因此鸡毛掸子还能起到惩罚小孩和威慑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5)

因此,卖鸡毛掸子不吆喝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小孩害怕。在民国时期,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被鸡毛掸子打过,一旦小孩听到有人卖鸡毛掸子就会害怕,甚至还会哭闹不让大人买鸡毛掸子,免得日后成为打屁的惩罚工具。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原因,如果卖鸡毛掸子的吆喝,就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比如他叫喊“卖鸡毛掸子咯,好漂亮的鸡毛,好大的掸子哦……”。因为“掸子”和“胆子”是谐音,所以很多人就会听成了“好大的胆子”。在当时,“好大的胆子”通常是训斥的话,一般人听到都会很不舒服,故此,卖鸡毛掸子的也不敢这样说,搞不好还会挨打。

民国时期北京摆摊(民国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6)

据老一辈的人说,卖鸡毛掸子的人也不能用响器,原因是响器会让鸡害怕,就会把鸡都赶走了,意思就是鸡看到卖鸡毛掸子的人也害怕,最后就会导致他抓不到鸡做鸡毛掸子,由此可见卖鸡毛掸子的人太悲催了。

现如今,鸡毛掸子已经快绝迹了,但不过也有一些做鸡毛掸子的百年老店传承至今,还一心一意地传承着做鸡毛掸子这门手艺活。因此,这些鸡毛掸也多了另一种价值,也就是艺术品,通常有些人家会买一些回家摆设,当然其价格自然不菲。

参考资料:

《民国社会生活史》作者:左玉河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