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调脾的重要性(养生养气远离戾气)

养生调脾的重要性(养生养气远离戾气)(1)

养生养气远离戾气

作者:姜维群

求真话一言,扫魂灵尘氛;

脱俗戾二气,养胸次浩然。

——欣缘道人撰联

古语云: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这个气字,现代人理解成呼吸。实际上在中医的字义里,气的外延很大很大,同时和具体的精神情绪活动的气交织在一起,不仅是人体生命活动很重要的基本物质,还是个无相无形的情绪层面形而上。就是这个无影无踪的家伙,给人派生出来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气”。

这里先不说什么志气、正气、豪气的正能量,只是说说那些人们抖落不下来的“闲气”:如赌气、负气、狂气、怒气、闷气、呕气、憋气、忍气等等。这些气有一个弄到身上都能让人一肚子气。更有一个戾气,尤其是人体健康和谐社会的灾星。

作为精气神的气,《春秋繁露》上说,气本身需要调整需要养护:“忿恤忧恨者,生之伤也;和说劝善者,生之养也。”就是说负面情绪是伤人伤气的,和气善良可以让气生而充盈的。

明代养生家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出来这样的见解:“胃气者,中气也。慎言语则中气不散而上越,节饮食而中气下滞而下泄,故《易·颐》象曰,君子慎言语,节饮食。”

王文禄,字世廉,号沂阳生,嘉靖时举人。他撰写的《医先》很短,共有26则小文,主要提出“盖先未病而医之,不施饵剂砭针,同跻仁寿之域”。讲究养心,对调养胃气十分重视。

中国汉字十分讲究,有些字造得颇有理趣,似精、气二字,都从米(气的繁体字为氣),因为人的精气皆资于米。所以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人以谷气为主,是以得谷者昌,绝谷者亡。五谷进入口中必先入胃,如何才能精满气足,取决于胃气,养胃气有一个慎言语的大问题。

现代养生已注意到精神卫生,所谓精神其实是指心理情绪方面,人的心理情绪首先影响的是脾胃。黄帝曾有言曰:“予知百病皆生于气也。”一切病源于这个情绪化的气字,九种情况都会使“气”的运行失衡。我们知道,人生完气第一个感觉就是胃脘不舒服,所以中医总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忍则气结。为此黄帝说:“九气不动,何病之生?”

这九种情况除寒热之外,其他均为情绪的波动,大的情绪波动首先让人寝食不安,而许多情绪问题是言语交流或多言造成的,所以古人提醒“慎言语”,不仅仅是说言多语失招来是非,而且还会使人情绪不佳,导致胃气的伤损。

中医认为胃在人体的中部,是升清降浊的枢纽,调理好胃气等于抓住了关键,慎言语情绪稳定就能使中气不散而上行,人会神智清爽;节饮食中气不凝滞,大小肠蠕动正常排泄也正常。如此一来,人就会健康。看来,从几百年前已注意到了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带给人的伤害。

记住古人这样一段话:“然身何贵也?莫贵于气。人得气则生,失气则死。其气非金帛珠玉也,不可求于人也;非缯布五谷也,不可籴买而得也。在吾身耳,不可不慎也。《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成语明哲保身来源于《诗经》,其告诉我们,人的聪明智慧做什么用?就是要先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衣食饱暖荣华富贵都可以买的来,而身体健康的“气”求不来,只能和善以养气,静神以益气,修德以盈气。

最终归结为:养气益气盈气,益寿延年;动气斗气满身戾气,病多命促。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日子里,尤其如此。

(刊于2022年5月25日《中老年时报-副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