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深圳特区40年(深圳特区口述史与纪录片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史”是四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缩影,随着时间推移,生命流逝,对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专访,以及珍贵史料的抢救性的采集整理迫在眉睫口述历史可以弥补官方记忆和史料的不足,对于复原历史是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深圳演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昔日的小渔村逆袭国际大都市的传奇 ,深圳开创了很多历史上的第一,城市的历史不是僵硬的,而是鲜活、生动的,除了史书和档案文献外,有必要开展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记录存史工作口述历史这种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形式已成为保存城市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历者追忆细节,让见证者感悟得失,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丰富史学资源,它的鲜活灵动、形象感人是抽象枯燥的文献史料所匮乏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热议深圳特区40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热议深圳特区40年(深圳特区口述史与纪录片研究中心)

热议深圳特区40年

“改革开放史”是四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缩影,随着时间推移,生命流逝,对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专访,以及珍贵史料的抢救性的采集整理迫在眉睫。口述历史可以弥补官方记忆和史料的不足,对于复原历史是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深圳演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昔日的小渔村逆袭国际大都市的传奇 ,深圳开创了很多历史上的第一,城市的历史不是僵硬的,而是鲜活、生动的,除了史书和档案文献外,有必要开展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记录存史工作。口述历史这种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形式已成为保存城市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历者追忆细节,让见证者感悟得失,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丰富史学资源,它的鲜活灵动、形象感人是抽象枯燥的文献史料所匮乏的。

目前,深圳口述史采集团队主要有深圳市政协、深圳晚报及深圳图书馆城市记忆项目组等,形成成果《深圳口述史2002-2012》戴北方、《深圳口述史1980-1992 》王穗明、《追梦深圳》深圳市政协文化史及学习小组,为深圳口述史和文献档案采集做了大量工作,留存了很多珍贵史料。其中,深圳市政协联合深圳晚报社开展的《深圳口述史》获得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的“年度口述历史项目”荣誉。从成果内容来看,其采集内容主要为政界及行业突出个体的采集,在微观史料采集的深度和广度上需要进一步丰满;从深圳口述史整体力量来看,相对于深圳改革开放中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行业变迁、人文历史、社会变革等宏观视域下的微观历史层面,现存力量过于薄弱。

深圳口述史的采集整理与史料库建设需要成立一支具有造血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力量,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史料采集与整理。正如在口述史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美-唐纳德·里奇所倡导的“大家来做口述史”。由于深圳特区发展史上的“全国第一”和“世界之最”众多、行业众多,口述历史采集的方向众多,可以采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政校合作”新模式,利用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一支以高校师生为主力,政府部门做行政资源支持的深圳特区口述史队伍。

“深圳特区口述史与纪录片研究中心”的建设应以服务政府职能机构、高校思政育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宣传为宗旨,采用“政校合作”的方式,由深圳高校与政府部门联合,利用学校优势,通过专业学科博采众长优势、师生人员力量优势进行多领域、多视角、多元化的深圳特区口述史料采集整理工作。本着“抢救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的原则,专门从事改革开放口述历史影音档案的采集整理、纪录片创作推广、城市记忆文化宣传、城市文化品牌建构等相关工作。从口述史中提取城市特色内容,建构城市发展和城市认同,打造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口述资源建设,形成以史为镜、知史爱党、明史爱国的多元化、多视角、多领域的文化育人内容和宣传形式,发挥深圳特区文化对公众、学校、企业、政府人员的“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形成深圳微观历史文化特色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行业口述史:利用学校各专业学科优势,师生开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口述史采集整理与史料搜集,形成文献史料和影像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特殊群体口述史:基建工程兵、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养老院、孤儿院、自闭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挖掘改革开放拓荒牛的历史精神,发现特殊性人群的心理现象与社会记忆。 民间文化口述史:采集挖掘深圳本土文化、深圳非遗传承人,建立深圳民间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料库。

民众口述史:利用学生多元化优势,建立“大学生口述史与影像纪录社团”进行各种类型个体的采访,形成丰富的民间微观口述史料资源。

通过对特区口述史影像的细节和故事素材取舍,提炼主题,设计影片结构和叙事方法,采用影视资料、旧照片、情景再现、虚拟影像、口述历史、旁白解说等多模态的影视符号创作完成相关领域纪录片,形成系列深圳微纪录片。同时,通过新媒体渠道对口述史记录片、影像资料进行深圳文化宣传推广。

策划史料展,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记忆文化品牌宣传展。从历史宏观和个体微观视角,向民众宣传深圳人的改革创新精神、劳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的深圳开拓创新与中国发展创新的关系,讲特区故事、诉广东风貌,呈现改革开放中深圳人的生命感悟和发展轨迹,呈现劳动者的中国价值观、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发挥史学教育“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的作用。

激发民众关注国情、关注民生、探究改革开放意义的家国情怀;同时,提醒我们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开放再出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展览设计新媒体交互内容,增强互动性,强化科普教育;未来可以拓展为以“深圳特区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新媒体交互体验展览项目。

数据库建设: 创建深圳特区口述史文献资料、实物、口述影像、微纪录片四位一体的数据库。根据所属领域属性划分,按照不同史料性质划分资源。在技术手段上,将所有实物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针对新类型史料,实现随时添加类型目录的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社交媒体推广数据库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深圳文化地图梳理:从口述史中提取城市特色内容,梳理深圳特色文化地图,塑造深圳特区文化特色城市名片。

利用校内场地优势、城市公共服务部门场地优势,建立开放式深圳城市记忆展览馆,定期轮换展览不同主题口述史文献史料及实物,为中小学生、大学生、公众市民提供思政学习和特区文化学习内容,建设深圳市特色口述史红色研学教育基地。

通过教师的口述史和纪录片相关科研项目带动大学生参与做口述史,师生在采集事件亲历者的过程中,认知感受深圳特区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亲历者的洞察,通过口述史使学校师生与社会互动,真切感受特区建设与发展的微观具象的历史,在实践中学习改革开放史,体会特区开拓创新、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孺子牛的精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功能。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已有特区口述史实践活动及教育意义如下: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历见与重构--动画加工口述史(1979-2011)采集理与中国动画发展关系研究,由张宁、戴方明老师主持。

口述内容:采访动画加工岗位不同工种人员。改革开放后,动画加工引入先进的国际生产标准,学习国际规范,为中国动画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人力资源,对中国动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师生在口述采访实践过程中,体验动画加工中“技与艺”的劳动实践过程,传承“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

纪录片《最后的春班》由余伟浩老师主持创作,历经十年跟踪访谈。获得德国Berlin Internationa1 Art Fi1m Festiva1电影节最佳长片处女座奖;意大利Rome International MovieAwards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

口述内容:万丰粤剧团的兴衰历程。从回顾粤剧团的成立到跟踪其解散,记录了粤剧团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体验粤剧团繁荣衰落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新媒体宣传片《匠心比心-民航工匠》深圳机场新媒体短片,由杨征老师担任导演,在深圳航空机场公共区域循环播放。

创作内容:口述访谈深圳机场劳模的工作经历,深入了解了机场劳模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和职业精神,展现机场劳模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

纪录片《民间艺术》获得国内影像类大奖项 学生原创作品,指导教师王一,通过采访民间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制作心得、成长经历,通过二次创作成纪录片,展现了民间中华民族广博的文化艺术底蕴,体现了民间艺术与劳动的密切性,增强了民族自信。

以上口述史相关项目和纪录片创作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师生共同完成。通过项目实践采集微观事件和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命洞察、亲身体验,可以看到在深圳特区这块热土,普通平凡人物在宏观历史进程中的生命意义和历史价值。人人都是历史参与者,微观视角、具体事件和特定生命的研究,可以使师生切身感知特区不同类型普通劳动者的中国价值观、时代风貌、改革创新精神;不同类型的口述访谈的过程就是思政学习的过程,纪录片创作的过程就是精神传承、思想升华的过程。

高校学科的综合多样性在口述史行业采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有经济、人工智能、电子通信、汽车、创新创业、艺术设计、数字创意与动画等20个学院,85个专业,专业对接深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有利于汇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专业师生开展口述史工作,开枝散叶的深入到深圳人民群众的个体活动微观领域,采集微观历史、个体记忆、生命体验,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深圳口述历史采集整理,弥补官方记忆的不足。为深圳特区口述史史料的采集整理与文献搜集提供雄厚力量,形成一支服务深圳特区经济文化宣传的口述史团队。

深圳这座在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中成长起来的城市,除了需要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历史记忆,还需要诸多关于她自身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记忆,而这些记忆构成了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认识和认同,口述史的挖掘对深圳城市记忆、城市认同感、城市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宣传起着重要作用,在重新建构深圳特区文化特色的现实意义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采用“政校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成立深圳特区口述史与纪录片研究中心和口述史队伍,采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历史长时段下,深圳特区微观史、口述史,挖掘个体记忆和生命洞察,对复原历史、还原事件细节和历史原貌,展现深圳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社会状态、产业演进历程、生存图景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动画加工口述史(1979-2011)数据库建设与纪录片创作研究 (6022310017S)

(张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