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本土俗语俚语歇后语(随州俚语俗谚的理性意蕴)

新兴县本土俗语俚语歇后语(随州俚语俗谚的理性意蕴)(1)

辛辣的讽刺力

随州有很多固定句式,成笼配套的用于表达思想,既准确,又生动。最有趣的是讽刺句。

随州人的谦虚品格,是见不得骄傲自满的。尤其对那些假学者,即所谓“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荡”的人,你请他做件小小的文墨之事,他却拗起了盘子,人们就可能当面下他的驾:“不就是认得两个‘狗脚嘴’么?有什么了不起。”这“狗脚嘴”是过去小孩的启蒙读物上开篇一句“人口手”的反话,以此骂那些认不到几个字的酸腐文化人很恰当。往往这些人“狗子坐桥不受抬举”,挨了一顿骂后,还是把事情做了,这就叫“拈他不吃,送他不吃,脚指甲丫子夹的他才吃。”

随州人勤劳是有名的,但也有极个别的穷酸懒散人,这些人“驴子屙屎外面光”,那头发尽管梳得光溜,衣服熨得笔挺,家里却是一个空壳。“白天摆四方,晚上补裤裆”,这是最好的形容。不过这还是一种较好的,他们回家至少还有裤子可补。而“外面摆浪子,屋里啃橡子”的才是最典型的“日大侠”,他们装出江湖上那种行侠的样子在社会上浪来浪去,一副“轻身骨头像”,家里却吃着猪一样的食物,这些人最被人瞧不起,人见人躲,生怕沾了他的邪气。随州人喜欢“外面有个会筢的,家里有个会筪的”,一个会抓钱,一个会攒钱,这才是一个好人家。

“光棍爱的夹衣单,冻得眼睛翻”,这是另一种穷酸相。他们的爱俏是有目的的,故意显得精悍,只是想把那孤寂的“单”变为“双”,有似现在的小青年嘴上常挂着的“要风度,不要温度”的那种吸引异性的做作。“八月秋风凉,冻死懒泼娘”,这是日噘那些不善做家的女人,她们吃了这顿没那顿,脱了夏衣没秋装。以这种辛辣的语言嘲讽奚落这种人,真比“铲嘴巴”还利害,讲脸的人自会收敛,不讲脸的人只能是“驴子抵角——使(死)脸挨”。

在形容人的性格时,也有一溜的嘲讽比譬语。对一个不仅吝啬,而且做事绝,对谁都想从中捞一把的人,就说“蹭着叫花子拨眼屎”、“屙爬尿还在桶子上刮三刮”,这样的人不仅吝啬而且剌人,他们行走在社会上,总被人在背后戳脊梁。对于喜欢“抬杠”的“别干眼”,就说他是“死蛤蟆别出尿来”。“别干眼”尽管有点“别”,若“别”得有几分聪明和智慧,还显得有点可爱或可取之处。而有些人本身就是一个不讲卫生的人,好几天不洗脸,却在那里抹雪花膏,这种瞎讲究,就是那种“假爱宁馨尿洗锅,桶子盖上蒸馍馍”的典型形象 。

在社会上,有些人并不是十分诚恳地待人,为你做点事,马上他就会从你手里捞回来,甚至加倍地捞。“挺着肚子送祝礼”,是对这种人的真实写照。一个怀身大肚的女人,去为别人家的新生儿赶情,那明显的是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嘛。“叫花子放不到隔夜食”,这样的人社会上也存在,他们是讨一点吃一点,今天有酒今天醉,明天无粮捆肚皮。这些人若不是低能的、弱智的,那一定是社会无赖。“叫花子背不动米——自讨的”,这种人大多较贪心,喜欢自讨麻烦,自招祸殃,让生活教训一下他们很有必要。

人也有窘迫的时候,怎样对待这种境况,各人认识不同,处理也不同。自嘲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既幽默,也可以为自己拣一点面子。譬如,手头钱少,要办的事很多,并且周围的人还盯着你,准备看你的笑话呢!你怎么办?来一句自我打趣的话吧:“三分钱买个糖人,吃了没玩的,玩了没吃的。”这话虽好笑,但也算坦诚,别人想笑却笑不起来,反而报以几分同情。善于自嘲的人就会在生活中占据主动地位,不过,随州人使用这种语言艺术时玩得还不活,常常寻不到适当的表达词语。其实有时我们只要把俚语俗谚稍加变动,就是自嘲的好材料。我曾在乡下看见两弟兄打架,一个邻居好心去扯劝,那个大个子弟弟丢下哥哥,反转来将扯劝的人撂倒,还朝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旁边的人将他扯起,为他抱不平。他笑着说:“我这是‘叫花子背不动米——自讨的。’你们也不要讨多了‘吃不完,兜着走。’”这自嘲运用得恰到好处,也提醒了别人,围观的人一呼拉全走了,边走边说:“‘王八打狗日的!’让他们打去,‘打得赢的是大哥,打不赢的是二哥。’”那两弟兄后来是怎么收场的,就只有鬼知道了。

“有么样的臭猪头,就有么样的齈泗菩萨”。这句讽语用于两种情况,一是指臭味相投的人,他们一拍即合,正经人是不与他们沾边的。一是指用小恩小惠笼络人,虽然那东西不成儿,仍会有不成儿的人上钩。歇后语有时也充当这种讥讽角色。“腰里别个死老鼠——假装打猎的”,这是对那些没有多大本事,却装模作样吓唬人的人的一种讽刺。

一件事两种评价,正说很中听,反说却具有很强的反讽力。这也是随州俚语幽默艺术的具体表现。譬如去找一个老资格的人办事情,有人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话很形象,很生动,听起来很顺耳;但也有人说:“猫子老了不逼鼠”,这话就有点“败将”人了,叫有关人士听了很生气。

重点方言词语: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荡  驴子屙屎外面光

三分钱买个糖人,吃了没玩的,玩了没吃的。

古朴的平和心态

生活在随州这个地方的人,在思想上总在追求一种公平。对共同拥有的东西,必须是人人有份,利益均沾,所谓“大家马儿大家骑”。这是原始公社公有制思想的真实反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这种观念又得到了强化。譬如几家公用一个堰塘,只让你的田里秧水满盈、稻花飘香,而让我的田里干裂炸口、秧苗枯槁,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实。对具有共同义务而需长期操持的公益事业,则是“下雨不戴帽——过淋(临)”。虽然这种不分老幼、强弱,挨门挨户的轮流(临)坐庄,有失一般的伦理原则,但在强调基本公平的原则下,对那些因各种生理条件而不能履行义务的人,人们自觉地以一种“不攀他”的道德良心来调整。当然也有个别扯皮拉筋的“眼子货”或“大脑壳社员”死盯着弱者不放的,还击这样的人,人们就会咬牙切齿地骂一句:“你总没有长前后眼,招呼哪一天灾祸找到你!”这种说法虽吓唬不了他,但多少可以打动一下他的心。

随州人的共性是随和、诚实、不招惹是非。总认为“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这只是希望而已,历史上,战争和饥荒总缠绕着他们,恶势力总生着邪门寻祸创痒。善良的人们奈何不得,就以“气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来说服自己,宽释别人。这种做人已委屈到“地场儿”了。“饿死不做贼”,除了证明自己一身干净外,剩下的就是做一个不争不怒的饿死鬼;“气死不告状”,则只能说明状难告,告也是白告,只好做一个不怒不争的气死鬼。这种不招惹是非的心境竟平和到“你做三年清官,我丢三年不做贼”来敷衍自己的生活。混到如此境地,仍然把别人抬得高高的,把自己贬得低低的,谦和得令外人都憋足了一肚子气。

当然,人们还是希望有个公正的说法。“人是横的,理是直的”。可是对那些横不讲理的人该怎么办?“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老天总有一天要报应的!这种想法就有点宿命论了。对于那些没有宿命观点的,旁边解劝的人就以“长草短草,一把绾到”来和稀泥;若还不行,就让他“吃棵胡椒顺口气”,用点小小的办法把他打发了。

过日子嘛,讲的是个勤。说文静点,是“勤生衣食俭生金”。至今乡下有文化的老人常为别人写的一副对联就是:“读耕传家,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为本,勤生衣食俭生金”,大家出门进门瞅一眼,也能激起一点斗志。若是说得土俗点,就是“两脚忙忙走,为的身和口”。老百姓嘛,图的就是个吃穿。但也不要把当官的看得有多么高尚,他们长的也有一张嘴,所谓“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假若连肚子都糊不饱,他要那官做么事?然而要保住那份奉禄,还得勤政廉政。“勤”,是做人做官的根本。乡下也流传着“慢人有个慢人福,慢人田里收好谷”的说法,那是毛糙脾气的人,“杰作”心境平和的人,甚至是在忌妒和“日噘”他们。也许那慢人真得到了“天时地利”之助,但更重要的是那慢人“摸功出细活”,他的身子甚至比快人还累好几倍,所谓“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纯靠种田是发不了大财的,至多只能混个殷实人家,就是说“仓里有粮,屋里有床”。还说粗点,就是“锅里有煮的,裃里有杵的”。虽然这日子过得有点平淡,但让人踏实。都想混个“几么几”、“么事么”,那老百姓谁来当?这当然也算一种道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没有良智和勤奋的情况下发财的,那肯定不是从正路上来的。这部分人的逻辑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随州人“不作”这样的人,正经的庄稼人,尊崇的是“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抓住了这两头就抓住了生活的实质。

随州人也不爱无事打搅别人。有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到人家屋里玩,别人至少要倒一杯水你喝吧!可是“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没得个“么屌事”,却给人添麻烦你就不脸红?正经人总是有正经的事要做,“吃了有钱人的饭,还耽误了我穷人的功夫”呢!

人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很多哲学家都论述了这个问题。平和的人,即使显得有点懦柔,你也不能“欺负虾子无滴血”。欺人到顶儿,上到人家的屋脊上拉屎拉尿,把人逼到绝路去了,那就会出现“狗子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是虎也要喂你一口”的局面。再温顺的民族,再温顺的人,当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他的反抗性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重点方言词语:大家马儿大家骑  人是横的,理是直的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切实可行的生活信条

无论俚语俗谚或其它熟语,都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总结出来的。“东虹(杠)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干到底”,这是从彩虹出现的方位,来确定未来的雨水情况,属观象于天;“大河涨水小河流,大河无水小河干”,这是以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来比譬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观法于地;“蓄脓养疖子”,这是指姑息养奸必然带来重大恶果,是近取诸身;“成材的树娃不用砢,砢来砢去疖巴多”,这是劝说大人教育孩子少用暴力,多给阳光和水分,是远取诸物。这类取譬生动形象,说服力强,也易于记忆。在俚语俗谚面前,任何理论说教都是苍白的。乡村中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一生都没摸过书本,却能从俚语俗谚中悟明世事,他的人生获得了成功!连叔本华都认账:哲学上的一切进展都是在学院的高墙外取得的。

正因为俚语俗谚来自实物观察,来自集体创作,来自千百年的历史考验,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就格外高。而且渗透到各个领域。

你是个农民,你一定知道“上怕初三雨,下怕十六阴。”懂得这个道理,安排农事就会不失时机。“一斗田,三升沟,人家无收你有收。”有些人,为了增加播种面积,垧沟、转沟都打得窄缭缭的,结果下连阴时积水排不出,干旱蹿水时也蓄不了水怀不住墒,眼睁睁地看人家田里夺丰收。“谷打苞,水齐腰。”这可是稻谷生长的关键期,假若此时你田里断了水,你就哭丧着脸等着收稻草吧!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无论哪个行道都得与市场打交道。大家都在念生意经,有人已炼成了生意精。但无论你现在多么红火,若犯了“发财不知来路”的行规,那么将来就会“背时不知去路”。为什么有“三分利吃饱饭,对本利饿死人”一说?那是因为少赚点,你的回头客就多;宰人宰得太狠,宰死的不是别人,实际上是在宰自己。谁都不是哈巴,没有行市有比市,“货比三家”,一比就看出谁的心黑,下次他还会把头送到你的案板上挨宰吗?“叫人不折本,只要舌头打个滚。”那是要你学会说话,用言语来打动顾客;“若要生意俏,见人三分笑”,那是要你学会微笑,用态度来感动顾客。至于“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毫。”那是讲为人,讲气度,讲积聚人缘关系和财富资源。所以,真出于人情关系,那怕送你一匹价值万元的千里马也不成问题;但是生意场上有底线,不赚钱的生意决不干!

重点方言词语:大河涨水小河流,大河无水小河干

成材的树娃不用砢,砢来砢去疖巴多

上怕初三雨,下怕十六阴

叫人不折本,只要舌头打个滚。

参透命运的真谛

命运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这句话并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有作为的人们,并不安于现状,敢于同命运抗争,但他们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还不一定如愿以偿。然而“平常人”永远是大多数,他们不会“一心只读圣贤书”、吃尽人间“苦中苦”,以“应考”或其他手段去熬个“人上人”;倒把乡谚俚语奉为经典,以最好的心态去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姑娘是颗菜籽命,落到肥处长肥点,落到瘦处长瘦点。”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女权主义者当然反对,但它确确实实道出了大多数女人的命运。何止女人!一个娃子呱呱坠地,若落到富贵人家,那就是“掉到天堂儿里去了”,若落到了贫困家庭,那便是个“还债的”!即使是同样“掉到天堂儿里”的娃子,完成学业后的第一次就业,也如同再次脱生。步入到一个好单位,找到了一个好领导,你就前程似锦;跳进了“死泥坑”,又碰上一个贪得无厌的坏上司,你的前景就暗无天日。

女人的命运则更糟。除了就业,还有婚姻。“菜籽命”总在一边呼唤,弄得她们日夜睡不着觉,几乎闹出了神经衰弱。所以在农村,婚姻的前奏曲拉得很长、很复杂,又是什么“样面”(双方到介绍人家或指定地点会面,看看对方长相是否合意)、“看家”(女方上男方家看看家庭状况)、“上门”(实际上是到男方家讨上门钱)、“过礼”(讨要更多更多的钱)等等等等辅助手段,几乎把男方折腾得一贫如洗还不放手,到接亲的那一天还使出各种要钱的招儿……婚姻对于女人更具有人生“转型”意义,尤其是非职业女性。婚后,女人面对陌生环境,全靠自己去适应,娘家却是无能为力的。再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娘家插手女儿的家事也是不合俗理的。女人有了自己的新家后,尽管一门心思用在丈夫、孩子身上,然而娘家仍让她牵肠挂肚。“狗子断不了茅厕的路,姑娘断不了娘屋的路”,这虽是血缘的牵连,更现实的原因是,娘家还起着后台老板的背景作用。女人能昂起头来持家做人,那是娘家多少有点势儿;困难时期,真正能接济和接纳她的还是娘家人!当然有教养的娘家也知道用“除了栗柴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的道理教育子女。娘家更巴不得女儿家庭和睦,也尽量用各种方式哄着女婿,因而有“噘不得的外甥,打不得的女婿”一说,这一切都全是为了女儿好。女婿家做事也有太出格的,故而娘家“张气”的事也常有发生。来“武”的是绝少数,大多是把女儿接回家,或女儿自己跑回娘家躲起来,婆家不来人“赔小心”,女儿是断不会回去的。有一首儿歌:“白鹤子望大水,哥哥接妹妹;接回去做么事,接回去挨棒棰。”这首儿歌的题旨是第一句,姑娘盼回娘家,就像白鹤子盼大水一样迫切。因为只有涨水,才有鱼儿蹦跃,白鹤子才有美味佳肴。这也反映了过去女人的家庭地位,只有娘家才是自己的避风港。其实港口区别也很大,背景好的娘家,港口自然风平浪静;条件差的,且不说姑嫂伙的矛盾难处,就是娘儿伙的也是互相看了有气。时间一久,你自感这里终究不是自己的窝,背到人擦把眼泪后,只得长叹一口气说:回去吧!裹起几件不值钱的破衣烂衫,拎着娘家陪嫁时的那条褪色的红包袱,拖沓着犹豫不决的步子胡乱往婆家走。碰到熟人、尤其是见到了公婆,你还得满脸堆笑地装面子、说大话。“娘屋里喝碗地菜汤,出门说的二面光”,不然你就让所有人瞧不起。你看这颗“菜籽”活得有多难!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从大的方面讲,有《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为她们撑腰壮胆;从小的方面讲,她们自己有文化、会挣钱,经济的独立自然就取得了人格的独立,弄得一些大男子主义者叫苦不迭:“阴盛阳衰”!尽管时代变得四处都是女人的时装店和美容厅,但娘家仍是她们最爱光顾的去处和诉说一切的最佳场合。不管怎么说,这颗“菜籽”是在娘家长成的!

活体验所得、具有一定说理作用、且容易记忆和流传的通俗固定句式。“冬寒晴,春寒雨”,这是人们年复一年的观察、体验所总结出来的天气变化规律。有了这种知识,人们就能把握天气变化,恰当安排各种活动。“只有瓜连籽,没有籽连瓜”,这是对父母子女关系的一种形象比譬,指的是,世上只有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子女巴不得早早脱壳离巢远飞。具有原创意义的文化远比任何提纯的精品雅品的韵味足、质感强。就如同嚼甘蔗,那种清甜爽口的蔗汁是任何高级糖水所不能代替的。然而俚语俗谚、还有野史、山歌、童谣、笑话以及口头文学,历来是不被正史和主流文化所重视的。但就是有了这一最鲜活的贴近生活之源的世俗文化,才真正反映出了人们的自然生活风貌。它不管被重视的程度如何,总以其无所顾忌的自由形式和原创冲动力,在整个文化世界里横冲直撞,使人间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和乐趣,也让人真正地感觉到“作人”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语言的民族精神在这里反映得最充分。(文/蒋天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