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

古人的名字号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上期试题

写出下了加点字的繁体字

面、湿、语、口、生、作、中

展、刚恶、斗、收、猎

答案

面、湿、语、口、生、作、中

展、刚恶、斗、收、猎

正文

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1)

“名字”,既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也是一个人所承载的道德理念、时代特征、家族期冀等诸多信息的集合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名字还包含着一个人的命运的全部信息,是与天地沟通的枢纽,因此,中国人极为重视名字。然而您是否想过我们现在名字的概念,与古人是不太一样的。

“名字”作为一个人的区别符号的作用,古今是相同的。但是,现代“名字”是一个复合词,而在古代“名”与“字”是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名”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自命也”。名,从口从夕,大概是在晚间因视线不好,两人相遇以“名”自称,以相互告示。“名”是在人出生不久由父辈起的;而“字”又称“表字”,是在男子行弱冠礼之后,往往由家族中的尊者拟定。《礼记·檀弓》中说:“幼名,冠字。”孔颖达注释说:“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2)

“名”和“字”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古人认为名与字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颜氏家训·风操》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即“名”的主要作用是区别于他人,而“字”的作用主要用来表现道德追求。因而,“字”大多是对“名”的含义的诠释与阐发。一般来讲,“名”和“字”有以下几种关联。

“字”与“名”意义相近。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文天祥,字宋瑞,“祥、瑞”字义相近;班固,字孟坚;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为美玉之意。

“字”与“名”意义相辅相成。例如:岳飞,字鹏举,孙权,字仲谋。“飞”和“举”、“权”与“谋”意义相互辅助。

“字”与“名”意义相反。例如:韩愈,字退之。“愈”为“更加、进取、超越”之意,人生不仅要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也要知道退让,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字”与“名”均来自经典。例如曹操,字孟德。“德”与“操”二字均来自荀子的《劝学》,又如钱谦益,字受之,他的名与字均来自《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

“字”与“名”表示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例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字介,表现了他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士介子推的敬仰。

“字”与“名”均来自与宗教信仰,比如王维,字摩诘,王维的家族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名与字就来自于佛教的经典《维摩诘经》。

“字”与“名”均记录了某一件实事,如孔子,他的父亲叔粱纥因长子腿有残疾,于是到曲阜东南的一座尼山的小山丘祈求天神另赐一子,果然又生下一子,因此起名为丘,字仲尼。

还有的“字”与“名”,是把姓氏的字拆开使用,如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先生把“舒”拆开作为自己字。

一个人的“名”,一般长辈可以叫,也可以自称,以示谦逊;而“字”则是对人表示尊敬时称呼的。《论语》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对话时,孔子对学生都是直呼其名的。可见如果同辈之间或者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从古至今都是不礼貌的表现。

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3)

古人除了有名、有字以外,往往还有号。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必然联系。号,往往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理想追求与社会风尚,也因此寄寓了深刻的寓意。比如,唐宋时期佛教兴盛,文人往往以“什么居士”为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元代,道教盛行,人们多以“什么道人”为号,如: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4)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

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5)

除了自号之外,还有外号,比如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绰号。比如宋江,绰号及时雨;林冲,绰号豹子头等。

用论语典故取人名(论语说文之三十)(6)

此外还有谥号,所谓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

我们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人称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阅读理解古籍。

本期试题

1.说出下列历史人物的名字号

欧阳修、苏轼、袁枚、郑燮、陆游、王安石

2.有一个人姓陈,名璋,请你根据名与字的关系,试着给这个人起一个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