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没有录音(不该没有好录音)
作者:刘蔚
中唱上海公司出了一套“中国管弦乐名曲典藏”唱片,其中一张收有交响诗《嘎达梅林》,笔者一直在寻找这首作品的录音,便将其收入囊中。
《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义,反抗封建暴政和军阀压迫的故事,由作曲家辛沪光创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素材,以故事情节为线索逐渐展开,音乐沉郁悲壮,富于内蒙古风情,洋溢着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是一首成功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同一张唱片中还收有吴祖强根据华彦钧同名二胡曲改编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王西麟交响套曲《云南音诗》中的第四乐章《火把节》,江文也管弦乐曲《台湾舞曲》,钟信明交响组曲《长江画页》中的第四乐章《秭归端午节》,郑璐、马洪业的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些乐曲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几个侧面和缩影,欣赏它们,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特点的了解。
听完这张唱片,既为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弦乐作品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也为这些录音的差强人意而遗憾。当然,作为音乐史料,一些作品录制年代久远,对录音质量无法要求太高。实际上,除了《二泉映月》,唱片中其余五首乐曲的录音质量都无法让人恭维。这六首乐曲应该录制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当时,中国乐团的音乐水准尚处于恢复之中,不太稳定,对这些作品的演奏偏硬偏响,复杂一些的段落,乐队的声音散乱难以成型;加之当时录音技术水准有限,音响效果偏干偏闷。两者叠加,令唱片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
笔者还有一张中唱总公司出版的中国现代管弦乐作品集,其中收有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取材于屈原的《山鬼》,采用了云南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听赏之后却大失所望。由于乐队演奏的不理想和录音水准的低劣,《山林之歌》可以说是惨不忍听,根本无法感受到马思聪先生这部代表作的瑰丽、神秘与诗意。
如果说过去限于演奏水准和录音条件,无法高质量地演出和录制中国现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那么在经济飞速发展、严肃音乐生存环境大为改善的今天,这一局面应该有所改观了。指挥和乐团理应将推广中国现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视为自己的使命,尤其应该多演那些已有一定基础和口碑的作品,反复锤炼,精心打磨,使之成为拿得出手、传得下去的精品。政府的主管机构则可以将演奏一定比例的中国现当代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作为乐团的考核指标,并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鼓励乐团多演出中国现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促使乐团和唱片公司进行高水平的录制。乐团和唱片公司更应该重视这些音像制品的营销推广工作,酒香还需勤吆喝。
只有演出、录音和欣赏形成良性循环,好作品有人演,好录音有人听,才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它们的艺术魅力,民族管弦乐创作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刘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