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最便宜方法(活血化瘀别滥用)

小 编 导 读

古往今来,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医家发现、总结了不少治法。有些治法极受欢迎,动不动就被医生们请出来治疗疾病,这样浑身散发着光芒的治法,活血化瘀算一个,各种医案集中,大概都能找到这四个字。而有些治法就是小可怜了,医生们总想避着它们,唯恐掌握不好,一个不小心就让患者陷入更危险的境地。涩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篇文章谈一下这两种治法,借此告诉大家,滥用与畏用皆不可取。


活血化瘀戒滥用,辨证与之效弥彰

当今临床不少医生囿于“痛则通之”,滥用活血化瘀药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应当引起我们注意。

中医之不通则痛,乃气滞血瘀痰湿等阻碍气血流通所致,属实证,治以通之;而不荣则痛,则为气血阴阳之不足,经脉失养所致,属虚证,治当濡之,重在补益气血阴阳,即“若欲通之,必先充之”。

中医的通法,远非活血化瘀一端。清·高士宗指出:“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活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临证指南医案》曰:“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初病在经,久痛入络。”因此,对于痛证,不辨证而使用通法,单纯以活血化瘀,肯定是不合适的。就是适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痛证,也要根据疼痛的性质、病位、证候兼夹,以及活血化瘀药的特点等,辨证使用,才能得中肯綮。我以为,对活血化瘀药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活血化瘀最便宜方法(活血化瘀别滥用)(1)

1、活血化瘀当辨标本

因瘀致痛,固当重在祛瘀。如因病致瘀,其瘀虽亦加重病情,但究为病理产物,此血瘀为标,原发病为本。治当以原发病为主,兼顾活血化瘀。

2、活血化瘀须分缓峻

瘀血之成,有疾有徐;瘀血之质,有滞有积;患者之体,有强有弱;祛瘀之药,有缓有峻。一般而论,实证瘀血,可选土鳖虫、桃仁、三棱、莪术等活血破血之品;虚证夹瘀,或瘀血出血,理宜缓逐,可选丹参、三七、红花等活血之品。

3、活血化瘀当究寒热

致瘀之由有寒热两端,对寒性血瘀疼痛,可选当归、鸡血藤、川芎、姜黄等温性活血药;如因热邪迫血,灼津炼血而瘀者,可选用丹参、丹皮、郁金、赤芍等凉血活血之药。一些不偏寒偏热的活血药,适用的范围就广些,如王不留行、川牛膝、苏木、血竭、没药等。

4、活血化瘀对应病机

如气滞引起血瘀,当行气活血;气虚引起血瘀,当益气活血。水血并病,治当活血利水或利水活血。又有痰瘀互结,当活血祛痰。

涩法应用莫过畏,涩祛相济显奇效

对中药之收敛药和中医治疗之涩法的应用,曾见有关书中均指,凡实病、暴病均不可用,以免闭门留寇。因此,长期以来,我在临床应用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后来,我拜读了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姜春华、沈自尹合著的《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书中涩法一节中说,姜教授通过深入的临床反思,汲取了涩药药理研究成果,认为新病或外邪未尽,固当祛邪为先,若咳泻剧烈,过伤正气,往往不易祛邪外出,宜投以涩药而缓之;至于咳泻日久不愈,虽湿痰郁热未清,也可顾护正气,酌投收涩。同时强调,不可单用收涩,往往敛散并用,在祛邪基础上以收敛。姜教授对涩药解禁的观点,反应了他在学术上的与时俱进。

姜教授对涩药解禁的观点,加深了我对涩药的认识。我认为涩药对于人体气血津液之暴失者,辨证予之,有逆流挽舟的止涩收敛作用,能控制和减少气血津液之暴失,避免由暴失而导致正气的进一步耗伤。从这个意义上讲,涩药有固敛正气之效。为应用祛邪药提供了时机和条件。此后,我对涩法的应用就比较大胆了。对咳、泻较严重者,不论病之新久,常在治疗中佐以收涩药,效果满意。如咳嗽甚者,佐以五味子、银杏;哮喘甚者,佐以五味子、补骨脂;汗出甚者,佐以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泄泻甚者,佐以乌梅、诃子、石榴皮、粟壳;痢疾甚者,佐以诃子、乌梅、五味子;肾炎水肿甚者,佐以金樱子、芡实等。以下是我于涩法应用的病案实例。

活血化瘀最便宜方法(活血化瘀别滥用)(2)

吴某,男,56岁,1978年7月21日初诊。反复汗出1个月,加重1周。昼夜不时汗出,伴恶风,畏寒,惧吹电扇,纳可,口干苦,尿黄,大便如常,苔黄欠润,舌质正,脉弦尺弱。吴又可说:“凡人目张则卫气行于阳,目瞑则卫气行于阴。行阳则升于表,行阴则敛降于内。今有伏热,又遇卫气,两阳相搏,热蒸于外,则腠理开而盗汗出矣。”故虽夜间盗汗,究由湿热所致,为湿热内蕴,表虚不固。治以清热除湿,益气固表,予当归六黄汤加味。方以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除湿,当归、生地、熟地养血滋阴凉血,黄芪、附子益气温阳固表,麻黄根以止汗,陈皮防苦寒伤脾胃。一诊3剂后寡效,思之乃止汗不力,故二诊加浮小麦、枣皮、煅龙骨、煅牡蛎。药后汗出遂止,表气亦固,内蕴之湿热清利迨尽,故证霍然。

中医学有“杏林”之称,于杏林中问道五十余年,这位老中医的感悟可不止这一点点,更多的收获与感想被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活血化瘀最便宜方法(活血化瘀别滥用)(3)

《杏林问道——老中医五十年行医感悟》

本书对作者50多年中医生涯的收获和感悟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在医经研读、学术探讨和临证心得中,尤对中医水血相关学说进行了多角度、较系统的研讨,并在急症和内、外、妇等科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经验;对叶天士“络痛”学说做了发掘性探讨和临床验证;临证体悟的几个小标题更是作者经验有得之言。发展研讨中,作者对现代化的中医药、振兴中医的根本途径、中医教学、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以及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等做了有益的探讨。附录中通过“我的杏林之路”的回忆,折射出中医人应崇尚顽强拼搏、奋发创新的时代精神,锤炼刻苦学习、善于实践的治学品质和塑造敬业襄业、同舟共济的人格魅力。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对读者多元化的读书需求提供了选择。对中医医、教、研、管和学,有一定的启迪和参考作用。(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杏林问道——老中医五十年行医感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聂天义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