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什么故事(这首从小就会背诵的敕勒歌背后)

敕勒歌什么故事(这首从小就会背诵的敕勒歌背后)(1)

公元546年10月,怀着统一北方的强烈愿望,东魏丞相高欢亲率10万大军进攻西魏的重要据点玉璧(今山西稷县)。(高欢这个丞相可不是一般的丞相,那是如曹操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他死后他儿子篡位建立北齐,将高欢追封为皇帝)驻守玉璧的西魏军只有数千人,高欢本以为可以轻松取胜。不想却遭遇了异常顽强的抵抗,攻城大战持续五十多天,东魏军死伤惨重,到最后连高欢自己也病倒了,他只好下令撤退。对手眼见高欢战败,又故意传说高欢已经被杀死,一时间东魏军心浮动。为了稳定部队,高欢强支病体,亲自召集将士宴饮。

此时已是11月的天气,草木萧瑟,寒霜遍地。在空旷的营地上,一堆堆篝火燃起,映红了一张张形貌各异的将军战士。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南北朝时代,北方不同的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欢这支部队中,除了汉人,更多的是鲜卑、羌、柔然、刺勒等族,甚至还有白种人血统的契胡。他们都是强悍勇武之辈,此时被失败的阴影笼罩,都各自无语,默默喝酒。

高欢眼见气氛压抑沉闷,于是让手下大将、刺勒族的斛律金唱一支歌,以助酒兴。已经年过半百的斛律金没有推辞,他站起身,慷慨唱道:

刺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歌声雄浑低沉,意境苍凉辽远,唤起了这些不同民族将士的思乡情绪,他们纷纷击碗相和,歌声震动旷野。高欢想起自己杀伐征战的一生,也不觉动容,流下了英雄无奈的眼泪。

这就是《刺勒歌》啊,它不仅是刺勒族的民歌,也是北方所有游牧民族的生活。他们在高山与大川之间行走奔波,逐水草而居,与如同穹庐的天空、广阔苍茫的草原相依相伴。赖以生存的牛羊在风吹长草间时隐时现,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艰难挣扎生存。这些民族大多数没有文字,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绪就只能汇聚成这些民歌,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

敕勒歌什么故事(这首从小就会背诵的敕勒歌背后)(2)

这是这首《刺勒歌》第一次出现在书籍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的诗歌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这首《刺勒歌》最初应该是用刺勒语唱的,再被翻译成鲜卑语或者别的民族语言,在北方广为流传。最后又被翻译汉语,记录在汉文的史书诗集中得以流传至今,千载不朽。

这首《刺勒歌》被标注为“北朝民歌”,所有中国文学史或者诗歌选本,凡是涉及到南北朝文学的,无一例外都一定把它选上。诗的文学性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气质,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位置。

这首诗的意思简单明了,没有用典没有堆砌,比那些需要注解的汉文诗好读多了,隔着千年的时光距离,即使是小学生也基本一目了然,让读者感同身受。而我,这自幼生长在北方,血脉中有游牧民族基因的人更是深有共鸣。

敕勒歌什么故事(这首从小就会背诵的敕勒歌背后)(3)

读历史,我其实最不爱看的就是南北朝那一段,尤其是北朝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少数民族政权,你争我夺,只看国号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了。我真是,费了好多年好大的劲才弄明白的。而在这些政权中,最讨厌的就是北齐。除了开国皇帝高欢勉强算正常之外,他以下的子孙皇帝个个都疑似精神病人,荒淫残暴,让我每次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快进过去。可当我终于知晓,这首从初中起就能背诵的《刺勒歌》竟然与高欢有关后,不觉对这个时代有了一点兴趣与谅解。

敕勒族、鲜卑族、柔然族,这些曾经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主宰中原北方的族群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未能留下文字,我们现在所读到他们的故事,都是汉文历史记载的,掺杂了很多猜测、偏见、误解,加之民族仇恨,更有许多不尽不实之处。

所以,高欢和他的北齐,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贡献了这一首《刺勒歌》,保留了北方民族自己歌唱吟咏的一段苍凉史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