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3)】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一、原型意象

所谓原型意象,就是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通俗地讲,就是采取和祖先相同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的世界。

原型意象反映了人类几千年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相对稳定的,在每一个世纪里只增加了极少的变异。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原型意象我们平时是意识不到的,是需要依赖后天经验才能显现的,我们后天经历的东西越多,潜在的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就越多。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荣格在对“精神与生命”的论述中,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具备意象性并且可描述,一种心理现实才可能成为意识内容,即能够被描述。在这种意义上,荣格曾高度赞扬中国文化,赞扬太极图与汉字,称汉字为“可读的原型”。

诺伊曼在其名著《大母神》中,对于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有着出色的阐述与解析。在诺伊曼看来,源自无意识的象征性意象,是人类精神在其全部表现中的创造性源泉。不仅意识及其对世界进行哲学理解的概念起源于象征,而且宗教、仪式和崇拜、艺术和习俗等等,也都起源于象征。由于无意识的象征形成过程是人类精神的源泉,所以语言,其历史几乎与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同步,也永远开始于某种象征性。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种原型内容,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在意象中表现其自身。

就这种原型意象的临床意义来说,诺伊曼的思想仍然具有启发性。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发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其作为“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吸收)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的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像,也就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在临床咨询个案中,我们可以利用对话的方式来洞察来访者内心深处深藏着的原型意象,由于意象一般都是利用极强的象征所掩盖,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象征背后的所指是什么才是我们工作的着重点。

二、自性

自性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一。

它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自我。人的精神或者是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

在荣格学说中,有两个“自我”,分别是意识自我和原型自我,后来在书中将Self翻译成“自性”,以示区别。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自性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同时也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一种稳定感和“一体”感。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地自性完善和自性的实现。但是,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正如荣格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年以前自性原型可能根本就不明显(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个体而言,他们的自我还不足以成熟)。自性原型以某种程度的完整性开始显现的同时,人格也正在通过自性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 。

荣格的“自性”观念与佛教的“自性”观念有相似之处。荣格认为,“自我实现”是片面的,人应当寻求“自性实现”,也就是心理完整性的实现。“自性”是人完善性的种子,是人们心灵深处内藏的珍宝;“自性”与宇宙本质紧密相连,因而具有神圣性。“自性”是人的完整性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即“自性是有倾向性和意义的原则和原型”。 

“自性与自我”一个现代公式表明了一个古老的事实,这就是保罗提出的:“我活着,然而并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的体内活着。”从古代起,东方人就已经用“自性”这个词来表示更为广义的人格中心了。例如:布利哈达安尼亚卡(Brihadaranyaka)在《奥义书》中说: 

“他住在种子里,在种子内部,而种子并不认识他。种子是他的身体,他在里面统治种子,他是‘自性’,统治者在里面,永远存在。他没有被人看到,却看见了别人;没有被别人听见,却听见了别人的声音;没有被别人领悟,却领悟了别人;没有被人认识,却认识了别人。只有他是观看者,只有他是耳闻者,只有他是领悟者,只有他是认识者。这就是你的‘自性’,内部的统治者,永远存在。其他一切统统都是魔鬼。”

三、象征

象征是无意识的语言。无意识只有通过象征的方式才能进入意识被意识感知后变成心理现实。

荣格认为,象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象征,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象征感知,这往往是原型意象,其根源就是远古时代人们遇到的观念和意象,对于现代个体来讲可以说是遗传而来。比如:口叼橄榄枝的鸽子——和平鸽。

另一种象征则是文化象征,这些象征一般是为了表示“永恒真理”,这种象征经历过很多次变化,甚至经过一段有意识地发展,才成为集体意象,受到社会文化的接受。例如:红旗象征胜利,白旗象征投降。

文化的象征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精神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必要力量,如果没有严重的损失,他们是不能从人类的心理中根除的。

当这些象征被压抑或被忽略时,他们的特殊力量就会在无法说明的原因下从无意识中消失。当然,这些象征也会在潜意识中复生和增强。

那些没有机会表现在意识层面的象征经常可能会成为人类心理的邪恶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潜意识和心理学产生恐惧的原因。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知识过于成熟,我们的世界因此远离了内心的象征而失去了人性。人类感到自身在宇宙间的孤立,因为我们开始变得与自然脱离了关系,而且失去了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潜意识认同”的联结。

打雷再也不是神灵发怒的声音;闪电也不再是上天对人类的警示;河流再也没有精灵;树木不再是通天的梯子;蛇不再是智慧的意象;再没有石头、植物、动物对人类说话;更没有人认为给这些东西说话他们可以听懂。总之,人类已失去与大自然的接触,而且失去象征所供应的深奥的感情力量。

不过,这巨大的损失在我们的梦中获得了一定的补偿。在梦中,我们又获得了原始的、自然的直觉和思考。

不过,这些直觉和思考以原始自然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我们已经无法理解这些语言了,这让我们感到奇怪和无法理解。只有用现代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诠释出来,才能消除我们的困惑。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再相信狼人、吸血鬼、丛林灵魂,我们排斥巫婆、法师等。我们仿佛要清除掉这些迷信的和不合理的元素。不过,人类内心是否能真正摆脱这些原始的东西却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十三”这个数字不依旧是西方人的禁忌吗?

由于我们讨论的是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在理解象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文化的意义,还要与个人的经验结合起来理解。

还是以“十三”这个数字为例,当一个人梦到了与“十三”相关的梦时,比如十三层楼,或者和十三个人在一起,或者看到某个东西有十三个标记,等等。如果这个人本人一向相信“十三”是一个不详的数字,那么这个人的梦就会带给他不祥的感受,也可能是不祥的预兆。如果一个人并不认为“十三”是不祥的数字,当他也做同样的梦时则“十三”只是个记号而已。

所以,不要妄图通过背诵象征的知识来理解别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象征对于这个人的意义来说也是独特的。

尽管如此,了解一般的象征意义也是必须的。比如,太阳是光线和温暖之源,同时它又是有形世界的中心点,因而它象征着生命的赋予者,它是神性的,或者是代表神性的意象。

诸如此类的象征,我们都是要学习和了解的,所以从事释梦、解读沙盘、解读绘画的以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咨询师和治疗师要多阅读神话、宗教、童话等书籍,从中汲取大量的象征知识。

四、积极想象(主动想象)

积极想象是荣格心理分析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其分析心理学思想最重要的特色之所在。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都是间接沟通无意识的方法,而积极想象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在达里尔•夏普的《荣格心理学词典》中。积极想象被定义为通过自我表达的形式来吸收无意识的方法。

积极想象技术作为心理分析的重要方法,应该严肃地认真对待。然而这种技术与轻松有趣的创造性游戏有着不解的渊源。同时来自东方的中国文化也为荣格提供了心灵的滋养,陪他走出困境,同时也成为了积极想象技术的理论基础。

荣格在1913年到1916年期间发现了积极想象技术。在1912年与弗洛伊德分裂以后。荣格一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内心非常混乱彷徨,他的内在情感有将他淹没的危险。他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方法来面对自己的内在情感。此时的他玩起了小时候玩的搭建积木的游戏,在游戏中,他的想象连绵不绝地涌现。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当他设法把情感转化成意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感到平静和安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隐藏于情感之中的意象。从他自己的搭建积木的游戏里,荣格也体验到象征性游戏的创造性和治愈的力量。这个过程可以将大量能量加以释放,而且获得的洞见也让他找到新的方向。这种想象经历最终重塑了他的生活。当他从他的内在世界走出来的时候,他已做好准备去引领自己所开创的心理学新流派。

在使用“积极想象”命名这个治疗技术之前,荣格曾使用过不同的名称来描述此项技术。最初他使用“超越功能”,后来他把它称为“图像方法”,其他的名称还有“积极幻想”和“积极奇想” 。荣格在1916年写了第一篇论述积极想象的文章,命名为“超越功能”。文中描述他的这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和他所获得的关于心灵本性的深刻理解。荣格不仅描述了积极想象的阶段和它的诸多表现形式。而且他还把积极想象同梦的工作和移情关系的处理联系在一起。在1929年与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中,荣格第一次系统表达了积极想象的思想。1933年,荣格在《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这篇论文中初次对积极想象技术做了勾画。在1935年塔维斯托克的讲演中。荣格首次使用了“积极想象”这一术语来表示自己心理分析的独特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荣格对积极想象地位的描述也有所变化。在早期,荣格只是把积极想象作为一种附属的心理治疗技术。后来他认为梦的解析也是基于积极想象。

有人问如何弄明白积极想象技术,荣格说,你把“求雨”的故事看明白后就知道了。

五、词语联想

词语联想看起来是十分简单的方法,几乎不包含任何神秘或深奥的色彩。让被试者按照一种简单的规则,对一些特定的刺激性词语做出自己的联想与反应。在荣格之前,高尔顿和冯特等人,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都曾使用了形式极为类似的词语联想法。

尽管荣格并非是第一个使用这种词语联想技术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利用词语联想的技术来研究反应障碍的心理学家。在种种反应差异的背后,尤其是被试反应障碍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着作用。因而,觉察到这样的问题,以及努力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使得荣格有机会把词语联想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心理疾病根源或病源的临床技术。

词语联想的工具,是一份写有100个词的一张纸。测试的指导语,只是让被试听到刺激词之后,尽可能快地做出由此刺激词所联想到的反应,即一个或几个联想反应词。当确信被试懂得词语联想的意义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测验。用一只秒表就可以记录下被试对每一个刺激词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这确实是十分简明的测验方法。尽管进一步的分析需要依据更多的反应指标。在被试的反应时间之外,被试反应回答词的词义及其联想、反应回答的错误或口误以及被试对刺激词反应时的面部表情及有关的非言语线索等,都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情结指标。

荣格曾经给一位大约35岁左右的男子进行过词语联想的测试,他是一位正常的被试者而不是病人。荣格在其讲演中,具体地描述了他对于该男子词语联想结果的分析:

开始的单词是“刀”,它引起4个干扰反应。接下来的干扰是“矛”(或枪),其后是“打”,再后来是“尖锐的”,最后是“瓶子”。这只是连续50个刺激词中的少许几个,但足够我用来使被试把事情和盘托出。我说:“我不知道你曾有过如此不愉快的经历。”他盯着我说:“我不懂你在谈些什么。”我说:“你明白。你曾因为喝醉酒,有过一桩用刀伤人的不愉快纠葛。”他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随后便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他出身于受人尊敬的单纯而正派的家庭,有一次因为喝醉酒与人发生争执,用刀刺伤了对方,结果被判刑一年。这是一件他不想提起的重大秘密,因为这会给他的生活罩上阴影。但是,这情结就在其词语联想的测验中表现了出来。

尽管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词语联想只是荣格早期从事心理分析的方法,认为它过于简单,甚至已经过时,但是,在词语联想形式下所包含的方法论的意义,却仍然像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那样,具有潜在的深意和价值。荣格在为其苏黎世荣格研究院制定训练章程的时候,将词语联想作为重点课程以及必考的科目,自有他的道理。一旦你理解了那简单形式背后的意义,那么也就能够继续发挥它有效的作用。

六、智慧老人

智慧老人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集体潜意识的原型之一。

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形象化。智慧老人给人的典型印象是强大无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老人可以以魔术师、隐士、哲人或教师的形象出现在梦中。

智慧老人原型分析,是指代表集体潜意识中的“智慧和知识”或“非凡的洞察力”,是人类祖先适应环境经验积淀的人格化表现形式。荣格对此有切身体验,说在梦中常有位名叫斐乐蒙的老人出现,正是这位老人激活了他的思想,并教他认识到心理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荣格认为,人们遇到难题时获得的灵感或顿悟,以及在梦中得到的启示均来自这一原型。它也有两面性,若过度膨胀,会使人闭目塞听,独断专行。 

洞察力是指深入掌握事物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字面上看来洞察是指对于山洞的观察,山洞除了洞口的地方可以被阳光照射外其他地方越深入就越是黑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有观察能力了。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

荣格用智慧老人来形容我们内在所具有的有关意义与智慧的原型意象。男人阿尼玛发展最高阶段的索菲亚形象,以及阿尼姆斯发展最高阶段的赫耳墨斯的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智慧老人的意义。

荣格的斐乐蒙,也就是荣格自己的“内在老人”。实际上,所有的原型意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也可能以其他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梦的分析来了解分析我们的原型意象,也可以通过积极想象来与他们相互沟通。

“斐乐蒙”是这样在荣格的梦中出现的:“梦中出现了一个像大海一般蔚蓝的天空,天上漂浮着不是云彩,而是棕色的土块。土块像是正在散裂开似的,于是在这些土块之间,蔚蓝的海水便可以让人看见了。但是这海水便是蓝天。突然间,一个带着羽翼的人从右方横向驶过天空。我看出来这是个长着牛角的老人。他拿着结成一串的四把钥匙,紧握着其中一把钥匙,像是要打开一把锁似的。他长着翠鸟的羽翼,颜色跟翠鸟一模一样”。

荣格称老子就是一个完美的象征,他具有超越的智慧,可以看到以及真切地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受老子的影响,荣格在其晚年渴望着回归其本来的存在,回归那永恒的未知的意义。

荣格说:“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恒的真理……我对于我自己越是感到不确定,越是有一种内在生发的、与所有的存在均有联系的感觉。事实上,似乎那长期以来使我脱离于世界的疏离感,已经转化为我内在的世界,同时展现给我一个意外而新颖的我自己。”

丁俊贵

2022年10月15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