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什么重要(河南到底经历了什么)
八十年前。
河南大灾,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踏上大逃荒之路。
加上日军的围堵,尸横遍野,民不聊生。
那是令全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1942年。
十年前,
导演冯小刚拍了一部电影,
来还原当时这一段过去的历史。
电影最后有一句话——
「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
图个啥?
河南人民,太苦了。
沉默如谜的中原大地上,
受苦的老百姓,饿着肚子,长途跋涉,背井离乡。
也感谢那部电影,
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1942。
和真实的河南。
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一定是个强者,
也正是因为那次特殊的饥荒大难,
河南流民开始遍布全国。
武汉人把迁居的河南人称为「河南棚子」,
西北人把挑着担的河南人叫「河南担」,
这些名称都没有贬义,
只是为了方便称呼而已。
一直以来,
河南这块中原富饶之地,都太难了。
虽然地处中原,
自从民国以来,
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到河南。
民国期间,
河南受水灾县市多达681个,旱灾858个,蝗灾226个。
平均每年有一半的县遭到灾害。
更不用提刚刚开头提到的,
悲痛的1942。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
把河南人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漂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河南省却成为了我们生活中,
地域黑最严重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
在有一季的奇葩说里,
来自河南的毛冬有一个辩题的名字就叫——
「当一个河南人能自豪地叫出家乡的名字。」
他说,在河南生活了二十几年,
从没听说过偷井盖的事情。
这些对地域的歧视,
伴随了很多在外求学和工作的河南人的生活。
而当我们往回追溯,可以发现。
其实,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
民众对于河南人的风评并不差。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社会学系教授埃伯哈德,对于中国大陆省份刻板印象的调查里,
大部分中国人觉得,
河南人坦率、诚实,守规矩,至多只是脾气暴躁。
上世纪80年代,
李连杰的电影《少林寺》的爆红。
更是让全国青少年当时一提到河南,
就会萌生去嵩山习武的念头。
遇到一个河南人都觉得他身怀绝技,
分分钟想拜师学艺。
只是到了90年代,
闻名全国的假药案和多地虚报产值案,
被拿到两会上讨论。
而那个时候又是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
发生在河南的这两件事被大肆报道,
一时间河南又被贴上了「坑蒙拐骗」的标签。
而2005年深圳民警挂出——
「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横幅,
被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后,
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舆论一片哗然。
此后,
媒体对于河南的报道,
大都以负面为主。
有学者统计,
当年的媒体报道,
对河南的负面报道占据了河南总报道的1/4。
河南人之所以一直被当做背锅侠,
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很显然。
只是通过新闻和段子,
就自以为了解一个群体的特质,
真的是又蠢又坏。
地域歧视的本质原因,
在于无知。
饱经风霜的河南,
比我们想象中,要勇敢,也要努力得多。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石板岩镇傍晚,一条河流公路从小镇穿过
白岩松曾经说过——
「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
占据中国人口近十分之一的河南,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历史上也有多个朝代的都城设在这里,
四大发明有三大来自河南,
可以说,
一部河南史就相当于半部中国史。
郑州黄河大桥两侧
就连大家不熟悉的河南菜,
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辉煌」。
河南是最早被授予“中国厨师之乡”的地方,
豫菜更是被称为「地方菜系之首」。
在90年代以前,河南菜很火。
开国以来就一直是「国宴用菜」。
到了90年代以后,才逐渐换成淮扬菜。
图by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II·相逢》
而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
两大博物馆的存在,
更是提醒着特地前来朝圣的人们,
河南那段辉煌的历史。
图河南博物院三彩骑马吹排箫男俑
2021年。
基于厚重的历史人文,
河南卫视厚积薄发,
几个让人惊为天人的「奇妙夜」,
让这个地方卫视终于惊艳出圈。
被大家疯狂热爱,
高呼着「文化大省,一战封神」。
河南人是真的又努力又勇敢。
渐渐的,渐渐的。
大家对这个地方开始了解、钦佩以及深入研究。
灿烂的华夏古文明和果敢的河南人民,
在这片中原大地,
终于不再让大家把地域黑挂在嘴边上。
虽然这几年。
河南的天灾仍旧不断,
省会郑州也面临着一轮又一轮新的考验和冲击。
去年的洪水刚刚缓过来,
间歇不断的疫情就让人喘不过气。
每每看到这些互相帮助的河南老百姓,
还是觉得眼泪湿了眼眶。
其实,我们想说的也是——
无论哪个城市发生什么事情,
无论时代的洪流把我们带去了哪个地方;
无论我们被迫要用何等的姿势上路。
走下去,活下去。
当年《1942》电影海报上的六个字。
每个时刻有每个时刻的理解方式。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珍视和尊重的,
每个无可奈何,也都是能够理解的。
生活不易,互相帮助。
且行且珍惜。
· END ·
【版权说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