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

职场焦虑、生育焦虑、就业焦虑……“焦虑”一度成为很多自媒体的流量收割机。数据显示,焦虑症正在四处蔓延,成为当下负担较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2020年12月23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近达5%。流行病学数据显示,80%-90%的焦虑症患者发病年龄在35岁以前,高峰年龄在10-25岁,总的来说就是年轻人多焦虑。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1)

出现焦虑就是焦虑症吗?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危险或困难时,人自然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杞人忧天、过度紧张等情况,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映,并不属于焦虑症。

而焦虑症属于一种精神心理上的疾病,是指长时间出现强烈、过度的担忧和恐惧,从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行为。

但是,如果出现焦虑时,不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待续时间长,有可能会不断加重,从而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2)

焦虑症的特征主要有这些:

1)过分的担忧

对生活中的大事和小事表现出过分的担忧,经常产生莫须有的担心是焦虑症患者的症状之一。如担心自己或亲人的健康、财产等,若一周担忧超过了4天,持续半年,并且影响到生活,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患有焦虑症。

2)莫名的恐惧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有些人长期心怀恐惧,但是又没有具体害怕的对象,那就是焦虑症在作怪了。

3)身体紧张

焦虑症患者经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双眉紧缩、握紧拳头、紧咬牙、持续的肌肉紧张,这些体征常出现在焦虑症患者的身上。

4)自我怀疑

轻度焦虑症患者病前性格常具有易紧张、焦虑,对困难过分估计,有不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特点。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3)

5)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70%的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6)反复倾诉

当一个人遭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像“祥林嫂”一样向身边的人反复倾诉,可能有焦虑的迹象。

7)身体上的表现

身体上的不适表现为焦虑症的早期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心跳加速,全身疲乏,生活能力下降,很多简单的家务变得困难不堪。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4)

8)睡不好觉

假如你在入睡之前总会想一些问题,没有原因的烦躁担心。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据调查,在广泛性焦虑患者中有至少一半的人存在睡眠问题。

9)过分的机警

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可能影响了他们做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10)易被激怒

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一点小事就可能大发雷霆。注意力集中困难,对声光敏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患者自觉记忆力减退。

焦虑症会产生恐惧、害怕等负面情绪,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诱发抑郁症,而且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视。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5)

焦虑症有效治疗方法了解过吗?

1、“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综合系统诊疗

如果诊断明确,单一的干预措施并不足以治疗焦虑症,就要进行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式共同解决,同时加上药物治疗。多数焦虑症呈慢性发作性病程,治疗的目标并非仅为了控制急性症状,还必须进行巩固和维持治疗即全程治疗,以防止和减少复发,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尝试自我松弛

即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比较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6)

3、转移注意力

焦虑情绪是一种恶性循环,越焦虑就会越让我们注意引发焦虑情绪的事件,从而导致我们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转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余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4、为自己增强信心

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焦虑症的患者,你需要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可以最终驱逐焦虑。

为什么会突然得焦虑症(总是莫名的焦虑)(7)

温馨提醒:焦虑情绪是人类正常的表达,但若持续时间太长、频率较高,需要引起警惕,很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症。当不适症状越来越明显时,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治疗,以免耽误治疗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