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必背20句古语(论衡50句哲理名言)

一、助读资料《论衡》是反对迷信、祛除虚妄的代表作,也是评论当时一切思潮和学说的是非真伪的论文集国学大师章太炎评价说:“汉得一人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生境界必背20句古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境界必背20句古语(论衡50句哲理名言)

人生境界必背20句古语

一、助读资料

《论衡》是反对迷信、祛除虚妄的代表作,也是评论当时一切思潮和学说的是非真伪的论文集。国学大师章太炎评价说:“汉得一人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

《论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全书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宝贵遗产,迥异于当时一般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东汉是迷信思想盛行的朝代,当时以预兆吉凶为主要内容的凿纬之学甚至被当作是正式的官方学术。王充针对这种情况,在《论衡》中以“疾虚妄”为宗旨,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的各种迷信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驳。他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当时可算是惊世骇俗,很多内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有意义。

二、名句集锦

1. 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王充《论衡》

为了名利,小人可以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打击陷害别人,使“人不知”,让“人不疑”,有很大的欺骗性,不易被人察觉。而这些行为,常常为君子所不齿。

2. 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汉·王充《论衡·自纪》

谈论贵在正确而不追求华丽,事情重在正确而不奉承迎合。

3. 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汉·王充《论衡·自纪》。

口辩,口才好。笔敏,文笔好。口才好的人言语深刻,文笔好的人文章深沉。

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论衡·感虚篇》

人们足够诚心,便能够感动天地,即便是金石,都能够裂开。比喻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诚心诚意去做,什么困难都能克服。那些专心致志、义无反顾的人,在面对各种名与利的诱惑时,不为所动;在面临各种打击时,毫不畏惧,为了心中的目标和理想奋斗矢志不渝,最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5. 功名之下,常有非实之加。——汉·王充《论衡·书虚》

功名之下,常常有与事实不相符的。

6.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王充《论衡·量知篇》

学者应当努力学习,通过老师指导使自己有大的进步,这好比谷子煮成了饭,人吃了对身体有益,使人长胖一样。

7. 歌曲妙者,和者则寡;言得实者,然者则鲜。——汉·王充《论衡·定贤》

歌曲神妙,能跟着唱的人就少;说话实事求是的人,同意他的人就少。

8. 事莫明于有效,论奠定于有证。——汉·王充《论衡·薄葬》

对事情的明了莫过于它的实际效果,对论点的肯定莫过于它的有力证据。

9. 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汉·王充《论衡·物势》

不符合事实,不能叫做清楚;文辞与实际情况不相称,不能叫正确。

10. 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论衡·正说篇》

所谓的尚书,是书写上古帝王之书,或者是描写上层统治阶级,下层人民所书,所以才称作《尚书》。

11.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选自《论衡·订鬼》。【译文】害怕恐惧就有了幻想,有了这个幻想就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

12.修身正行,不能来福;战栗戒慎,不能避祸。

选自汉·王充《论衡·累害》。【译文】行为端正、品行美好的人,不能招来幸运;提心吊胆、谨慎小心的人也不能避开祸害。

13.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

选自汉·王充《论衡·自纪》。无补:无益;无所帮助。【译文】文章对社会有用的,越多越好;对社会无用的,只一章也是多余。指写作应讲究社会效益。

1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译文】知道这个房子漏水的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是民间的老百姓;知道知道儒家经书之误的,正是读着诸子百家的书的学子。

15.人欲心辨,不欲口辨。心辨则言丑而不违,口辦则辞好而无成。

选自汉·王充《论衡·定贤》。【译文】人们竞争应该用心志,而不应该用言语。用心志竞争,纵然不善言辞也不脱离主题;用言语竞争,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徒劳无功。

16.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

选自汉·王充《论衡·书解》。【译文】人有优点,也有不足;有擅长的地方,也有不擅长的地方,这不是天生的不足,而是他的意志不够坚定;亦不是他不擅长,而是他没有专注地学习。

17..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出自汉·王充《论衡·自纪》。做了高官不欣喜,没有出仕做官,也不感到遗憾。身处安了的情况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困窘的时候,也不放松自己的志向。

18.. 死人无知,厚葬无益。

出自汉·王充《论衡·薄葬》。此言意在提倡节俭办丧葬。这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观点。试看今人厚葬豪葬成风,对比两千多年前的汉人之见,实在该惭愧之至。

19. 马效千里,不必骥騄;人期贤知,不必孔墨。

出自汉·王充《论衡·案书》。效:功用。骥、騄:都是古代骏马名。知:同“智”。孔墨:指孔子和墨子。马,只要能够日行千里,不一定是骥騄;人,只要贤德智能,不一定是孔墨。说明选用人才重要的是其实际能力,而不是其名声。

20. 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

出自汉·王充《论衡·命禄》。努力劳作,即使不追求财富,财富也自然会来。

21.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

出自汉·王充《论衡·自纪》。有独到见解的言语,高尚的人不会舍弃,而平庸的人却不会喜欢,迷惑人们的书籍,愚钝的人读之感到很欣然,而贤德的人会避而远之。

22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出自汉·王充《论衡·自纪》。身处舒适安乐的环境,不放纵自己的欲念。在贫穷困苦的时候,也不放松自己的斗志。

23.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出自汉·王充《论衡·量知篇》。肚子里没有学问,就好像手上没有钱一样,也就谈不上如何使用了。

24.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25.、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出自汉·王充《论衡·本性》。孔子是道德的鼻祖,是先秦诸子中最卓越的人物。

26.、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出自汉·王充《论衡·实知》。不学习便可以熟练地掌握,不询问他人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情。

27、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

出自汉·王充《论衡·量知篇》。学习的士人应当勤学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使得自己进步,对自己身体有益的知识,就像将稻谷做成米饭,吃了会使人长胖一样。

28.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出自汉·王充《论衡·命禄》。开凿不停止,沟渠就会越来越深;砍斫不停止,就会得到更多的柴薪。这句话用来比喻,只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就会获得成绩。

29.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寒冷不积累了一段时间,便不会下霜;温暖持续一段时间,冰雪就会融化。这句话用来比喻事物发展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0、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出自汉·王充《论衡·别通》。人走在浅水里见到的是虾,到了深水区能观察到鱼、鳖,到了极深的水域就能见到蛟龙了。足迹达到的地方不同,所能见到的事物也是完全不同的呀。这句话指出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他的眼界、见识就会不同;因此,只有见得广、经得多、站得高、钻得深,才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

31、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出自汉·王充《论衡·自纪》。以平常心态对待得失,不因为获得官职而欣喜,也不因为失去官位而悔恨。

32、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出自汉·王充《论衡·量知》。人的学问知识能力成就的取得,就像骨头、象牙、玉、石这些材料的加工一样,需要经过精心的切、磋、琢、磨才成。

33、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出自汉·王充《论衡·案书篇》。才华有高下之分,没有古今的分别;文章有真实与虚伪,但是没有新旧的差别。写文章没有新旧的差别,对于同一事物,可能古今有无数的人都歌颂、描写过,但只要写得真诚,能够出新意,就是好文章。如果抄袭,不认真,不真诚,是出不了好文章。

34.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出自《论衡·卷十三·别通篇》。人不博览群书,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事物,不知道是与非,就像瞎子,聋子和鼻子长痈的人一样啊。

35.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出自《论衡·卷十三·别通篇》。品德不优秀的人,不会胸怀远大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会具有渊博的见识。

36.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出自《论衡·卷二十九·案书篇》。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

37.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出自《论衡·卷十三·超奇篇》。外表与内里应相符相称,即表里如一,名实相符。

38.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出自《论衡·卷二十·佚文篇》。文人的笔,是用来劝人为善,惩戒恶行的。

39.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出自《论衡·卷十三·超奇篇》。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

40.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出自《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

41.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出自《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好品德越多的人文章越有文采,好品德越显著的人越明智。

42.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解释:人不博览群书,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事物,不知道是与非,就像瞎子,聋子和鼻子长痈的人一样啊。

43.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解释: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

44.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解释: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

45.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解释: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

46.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

解释: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称为愚昧无知,那么儒生就只能称作愚昧无知的人了。

47. 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解释: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说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

48.誉人不增其美。

解释: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言过其实,凭空增加他的长处。

49.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解释:人有优点,也必有缺点;人的技能有巧的一面,也必然有笨拙的一面。 50.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解释:美丽的面容各不相同,看起来都很美好;动听的乐声各不相同,听起来都很快意。

三、知识拓展

王充与班固、班彪的故事

王充与班固、班彪

王充到太学的时间,大约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谢承《后汉书》载:“班固年13,王充见之,抚其背谓班彪曰:‘此儿必记汉事。’”谢承书已佚,此文见于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李贤注。班固生于建武八年,比王充小5岁,班固13岁,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正当汉光武二十年。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不过,当时太学受今文经学的影响,盛行章句之学,传经注重家法师承,先生们将先师的遗教记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称为“章句”。弟子们反复记诵,味同嚼蜡;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步。加之光武皇帝沉迷纬书谶记,事无巨细,皆决于图谶,神学迷信,充斥学坛。太学教育,不仅方法僵死,而且内容虚诞。好在这时王充的前辈学者桓谭、班彪等人都在京师,他们都是古文经学家,博学淹贯,号称大儒。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