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

世遗,是人类生活中独有的一道风景,她与生俱来就拥有浩瀚历史长河里的磅礴之势,驾驶着由时间凝聚成的文明之舟,横亘在生命的时空里。

永不消失的世遗,就像一座座灯塔,她自身散发出的光芒能划破夜空,她温暖的躯干里也会寄生人世间的千姿百态。比如烈女,就如人类文明盛宴上的一颗残豆,弃而不绝,打而不烂,垂而不死。

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1)

最早的烈女诞生于春秋时期。《诗经》中就有赞颂卫共的妻子的故事,共伯,是周时诸侯卫的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发誓不再嫁。她的父母不能忍受女儿孤单的生活,逼她重新嫁人,共姜发誓说,要为共伯守义,从此不再嫁人。

她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烈女,她为自己内心的坚守,放弃了女人的几乎全部利益,开创了礼教吃人的悲剧先河。

后世人读《诗经》,无不缅怀这位先驱,明代宁王朱权闲来赞叹:“闷怀耿耿, 共姜 誓盟,慕贞洁甘守孤零”。清代词人陈维崧为一名贞节妇人作词,也深情赞叹到:“叹碧海天青,蟾孤兔老,六十载 共姜 ”。共姜的忠烈守义感染了后世,无数妇女为此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

更有戏剧性的烈女当属《春秋·列传》里的宋伯姬了。

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2)

宋伯姬画像

宋伯姬本是鲁国公主,鲁国正是讲求周礼、恪守礼教最严格的诸侯国,她的出嫁可谓一波三折。鲁国是宗主国,宋国是诸侯国,鲁国地位绝对在宋国之上。但两人结婚的时候,男方宋共公竟然没有亲自迎娶,宋伯姬心中怨恨,认为宋家违背了礼教。那时候就讲究,结婚时,男方必须亲自迎娶,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派使者迎娶,那就是皇帝或天子,其他人概不能例外。父母之命也是礼教,不得已,宋伯姬还是嫁了过去。但婚礼之后,拒绝入洞房。宋国只得请鲁国的大夫说情做工作,宋伯姬才勉强成婚。

婚后仅十年,丈夫宋共公死去,宋伯姬便终身不再嫁。

大概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宋伯姬一直孤独寡居。一天夜里,宫中失火,所有人都逃出火海,唯独宋伯姬不愿逃离。她坚守火海的理由是,作为王室主人,必须在保傅的侍奉下才能外出,保傅不在,不得擅自离开,“保傅不具,也不下堂”。所谓保傅,实际上是两种身份的人,“保”就是宫中负责生活的宫女,“傅”就是宫中负责教授的师傅。情急之下,人们招来了保母,未找到傅母,宋伯姬仍然坚守不出,最终死于熊熊大火之中。

这是最早有记录的烈女故事,她们虽然感人,却并没有被完全认可和推崇。在这里,传统文化既追求礼教,又充分尊重人性与科学,就像所有的世遗项目,都有两大特性,一是尊重科学,一是讲求艺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理智的。

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3)

有文献为证。春秋之后一千多年的《辽史》专门录了《列女传》,开篇就谆谆告诫,“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与其的烈女,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诗》赞卫共妻,《春秋》褒宋伯姬,盖不得已也,所以重人伦之变也。”

这里,对所谓列女并没有一味地歌颂,列女只是一件不幸的事,实在是不得已,提倡人伦要随变化而变化。也许是受古人的启发,也许是感念生命的不易,辽代人又一次为烈女写传,字里行间,除了惋惜之外,更多的是崇敬,为烈女垂而不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辽史《列女传》记录了五个人的故事。

第一位是陈氏,出身官宦之家门,自幼熟读经典,吟诗作赋无一不通。二十岁时嫁给邢简,她孝敬公婆,做到邻里和睦。丈夫去世后,不思再嫁,独立抚养教育六个孩子,儿子们在她悉心教诲下,全都积极成长,有两个儿子做到了朝廷宰相的位置,陈氏功不可没。以至于她去世后,当朝皇后哀叹不已,主动给她追赠了封号,还专门派人参加了她的祭礼。

第二位是耶律氏,节操品行端正,对时政策略十分精通,发誓永不嫁人,熟读古典,要为朝廷统治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这位契丹女言行一致,从此,给辽皇帝写了很多政论文章,得到皇帝的赞许。最终由于政治斗争,耶律氏忧愤而死,享年七十。

以上是两位贤女,以德才受人敬仰。

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4)

晋书 列女传

第三位是耶律奴的妻子萧氏,小名意辛,二十岁时嫁给耶律奴。她十分在意礼仪法度,和妯娌在一起她观点非常明确,“女子要用贞洁修养自己,以孝敬侍奉长辈,以温柔侍奉丈夫,以宽厚安抚下人”,不要让人看出自己轻佻不敬的地方。她的丈夫耶律奴因故被贬黜、放逐,由于她是皇亲国戚,皇帝允许她不去流放,准许她离婚。意辛断然拒绝,跟随丈夫贬谪他乡,甘愿干着下人干的粗活。她还仗义执言向皇帝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皇帝被她的忠烈感动,下令召回她全家,为了保护儿子不受牵连,她最终被叛军杀害。

第四位是耶律术者的妻子萧氏,小名讹里本,十八岁时嫁给术者,她谨慎从容,贞静温婉,受人尊敬。耶律术者下葬后,她悲痛万分,对亲人说,“夫妇的道义,好比阴和阳、表与里,没有了阳,阴就不能存在,没有表,里就无法依附”。她认为,丈夫不在了,自己也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硬是不听身边人劝阻,拿刀自杀而亡。

第五位是耶律中的妻子萧氏,小名挼兰,二十岁时嫁给耶律中,恭敬温顺,受到普遍赞誉。丈夫引导她,要以贞节女子为榜样,固守贞操。当她遭受贼人抓捕后,就把一把刀子藏在鞋里,暗暗发誓,一旦有人侮辱,就自杀。丈夫耶律中为国捐躯后,她表现得十分冷静,人们几乎看不到她的悲伤,最后她骑马冲到丈夫死亡的地方自杀而亡。

我们不得而知辽人著《列女传》的初衷和用意,不过,当时五个十分看重女人操守的列女的悲凉故事,明晃晃地就写在辽史里。人们一方面崇尚她们的高洁品格,一方面又为她们的坚守和无味的牺牲而愤慨。

其实,辽人不明白的是,这类故事经不起赞叹,越是感动越是会给后人立了一道标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套在女性脖子上的一根绳索。

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5)

清代妇女形象

又过了差不多千年之久,人类已经来到二十世纪,我们的奶奶们陆续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文字依然没有普及,书上写了些什么,我们的奶奶们并不十分清楚,但靠听戏和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她们对过去的贞洁烈女仍然十分了解,把她们的悲惨经历当作故事,教育子女、约束自己。

奶奶大约生于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四岁的年纪开始守寡,带着两岁多的父亲和襁褓之中的姑姑,艰难度日。听父辈讲,奶奶有好多机会可以改嫁,可以走进大户人家,也可以找到一个壮劳力。不论怎样,都会有个依靠,过上安稳的日子。但奶奶坚持不嫁,带着自己两个幼小的孩子,守着破烂的家,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

后来不久,二奶奶也守了寡,学着奶奶的样子,依然坚持不嫁。两妯娌相互比照,相互搀扶,寂寞无助,苦熬日子。

奶奶于九十年代离世,我记得下葬的那一天,全村几乎所有母亲辈的妇女都来了,集体为奶奶哭丧,哭声悠长,哭音哀怨。我知道这一方面是乡俗,但更多的是母亲辈的妇女,对奶奶独有的崇敬爱戴之情,她们深深领会了奶奶一生的磨难与不易,无限感叹奶奶的悲催和凄凉的一生。她们放声痛哭,是对奶奶的追忆,何尝不是对妇女遭受坎坷命运的抗议和控诉!

烈女失节(垂而不死的是烈女)(6)

历史有时候不忍回看,明明是枷锁,是向人性挑战,但总有人情愿为其殉情,给后人留下了一幕幕悲壮和凄凉。

今天的生活,我们尽可以放心,那些违背人性天理的礼教早已被抛弃,列女一词,已成过往。我们要做的就是信守科学,不再重蹈覆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