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干鱼什么鱼好些(明朝的贡品鱼容易变质)

刘太监送给西门庆两包糟鲥鱼,重约四十斤。过了些天,西门庆在翡翠轩里陪伴好朋友应伯爵喝酒,吩咐下人烫上一些木樨荷花酒,把糟鲥鱼蒸上一些,拿来佐酒。

这是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三十四回的情节。喝酒的时候,应伯爵说起自己制作糟鱼的事,但他糟的不是鲥鱼,而是鲫鱼,那鲫鱼当然也是西门庆送给他的,一共两条。糟好的两条鲫钱被应伯爵送给哥哥一条,另一条一分两半,送给女儿一半,剩下的一半切成细长条,培上红糟,再拌一些香油,装入瓷罐当中。遇到客人来家,拿出几块蒸上一碟,就是一道好菜。

风干鱼什么鱼好些(明朝的贡品鱼容易变质)(1)

鲫鱼当然不如鲥鱼珍贵,应伯爵却拿两条鱼做了三处使用:送给哥哥、送给女儿之外,还留下半条给自己解馋,而且不是一下子吃掉,而是每天切上几块,吃得十分珍重。

说话之间,酒菜摆了上来,十分丰盛:先放了四碟菜果,然后又放四碟案鲜:“红邓邓的泰州鸭蛋,曲弯弯王瓜拌辽东金虾,香喷喷油炸的烧骨秃,肥腞腞干蒸的劈晒鸡”。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饭:“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膀蹄,一瓯儿白炸猪肉,一瓯儿炮炒的腰子”。最后上来的才是压轴的糟鲥鱼:“里外青花白地瓷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糟鲥鱼,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西门庆将小金菊花杯斟满荷花酒,陪着应伯爵美美地吃。

风干鱼什么鱼好些(明朝的贡品鱼容易变质)(2)

鲥鱼又称为箭鱼,鱼腹下面有箭头一样的细骨,夏季的四月最多,而且应时而来,每年的时间都一样,其它的季节没有,所以称之为鲥鱼。鲥鱼是海鱼,江中也有,据说浙江富阳的鲥鱼滋味最好。鲥鱼“鳞白如银,其味甘美,多骨而速腐”,富于营养,可以补虚劳。

鲥鱼的鱼皮与鱼鳞之间,最为美味,所以吃它的时候,不去鱼鳞。据说鲥鱼也知道爱惜自己的鳞,一旦被网住,它便不动,害怕碰坏了自己的鱼鳞,这种鱼鳞也可以制作饰品。

历代的吃货都喜欢鲥鱼。北宋有一个名叫彭渊材的人,行为怪异,嗜好鲥鱼。他曾经总结出自己一生中的五大恨事,其中三条都与食物有关,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鲥鱼多骨,第二是金橘太酸,第三是莼菜性冷,也是一个趣人。

明朝人也重视鲥鱼,《明史·礼志》中说,洪武元年,朱元璋拟定祭祀太庙的供物,每个月使用不同的时鲜果菜,称为“荐新仪物”。其中三月份的荐新仪物是茶、笋和鲤鱼,四月份是樱桃、梅、杏、鲥鱼和雉,后来鲥鱼被减去。

风干鱼什么鱼好些(明朝的贡品鱼容易变质)(3)

迁都北京之后,南方的鲥鱼做为贡品,每年都需要从南方用船把鲥鱼运往北京。当时的保鲜能力很差,鲥鱼放在闷热的船舱里,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北京的时候,已经变质变臭。除了敬奉祖先,还会赏赐给大臣们,中间也曾经闹出过笑话。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喜欢吃鲥鱼,曾经写过一首诗,大肆赞美:“最愛鮮鱗出素波,金盤玉筯薦銀梭。人生事事元堪恨,豈独鰣魚骨太多。”

在诗序中,他把鲥鱼也称“时鱼”,是水族中的佳品,但是鳞刺太多,他自己酷爱其味,一次可以吃掉几盘。

如果能像西门庆家里那样先把鲥鱼糟过,一来便于长久存放,二来蒸熟之后骨肉酥烂,鱼刺再多也不怕,消除了鲥鱼最大的缺点,而且糟过的鲥鱼“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

风干鱼什么鱼好些(明朝的贡品鱼容易变质)(4)

糟鱼的方法,把鱼收拾干净,稍稍晒一下,收入瓮中。加入酒糟、盐、熟油、川椒和葱等调料,封存起来。吃的时候,可以蒸着吃或者油煎了吃。蒸的时候细切为条、片状,加入鸭蛋液、花椒、葱白等,也可以在鱼片上放一点猪油脂。

当然,经过了糟制的鲥鱼,也失去了许多新鲜鲥鱼的鲜味,可以说是得失相兼。

于左 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