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井冈山资料(红色游记之二十四)

毛主席与其他领导人在井冈山时的旧居有多处我按照瞻仰顺序,依次走进茨坪、茅坪、大井等遗址集中的纪念地,瞻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旧居,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红色之旅井冈山资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红色之旅井冈山资料(红色游记之二十四)

红色之旅井冈山资料

毛主席与其他领导人在井冈山时的旧居有多处。我按照瞻仰顺序,依次走进茨坪、茅坪、大井等遗址集中的纪念地,瞻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旧居。

茨坪镇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里,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住过。

我来到井冈山的那几天,就一直住在茨坪这里的一家私人宾馆里。第一天来到这里,瞻仰了烈士陵园后,我就走进了茨坪里的毛主席旧址。

介绍说,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便居住在茨坪店上村李利昌家这栋房子里。这也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同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毛泽东旧居是一栋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民房,位于茨坪挹翠湖岸边,过去称店上村。走进这间居室,所见之处十分简朴,不超过十平方米。屋子里只有一张木桌、一张木床,床上只有一床被单和一条毯子,垫着稻草。桌上有一方砚台、一盏油灯。

在此屋的厅堂里,毛泽东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

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使我党培育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为精髓的井冈山精神。

毛泽东白天军务十分繁忙,晚间还要办公,贺子珍也经常陪伴他抄、写文稿、剪贴报纸到深夜。当时,部队对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油灯上可以点三根灯芯;连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盏油灯,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按照这个规定,毛泽东当时是红四军的党代表、军委、特委书记和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他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毛泽东同志和其他领导人一样,每天晚上办公他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

他的《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在每晚一根灯芯这样微弱的灯光下写出来的。在这篇著作中,他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同志还在此屋的厅堂里,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杨开明和谭震林等同志在此屋内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同年6月4日来信的指示精神,重新组织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井冈山根据地内党的最高指导机关——井冈山前委。此后,前委机关也在此屋办公。

第二天,我去往茨坪西北面七公里处的大井村,这里不光有毛泽东旧居,还有朱德、陈毅和彭德怀旧居。

来到大井村口,远远就看到门楼上七个大字:毛泽东同志旧居。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冲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兔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驻大井村后,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主动腾出自己的兵营——一幢被称为“白屋”的白墙青瓦房屋,给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居住。说是白屋,就是因为墙壁是白色的。这栋旧居原是一栋农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毛泽东就常住在这栋民房的中厅和右后间。

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单衣,睡稻草。这里自然流传着毛泽东访贫问苦、改造王佐部队、看书、练兵的许多故事。

在旧址前,有一座毛泽东同志坐姿雕像。旁边的牌子上写道,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常在此散步,探讨革命理论,酝酿发动群众,憧憬革命未来,树下常常留下他们的身影。

离“白屋”10余米的地方还有一幢“黄屋”。黄屋大门内右间是朱德同志的旧居。黄屋大门内左间为陈毅同志的旧居。

两栋建筑一白一黄,十分别致。

毛泽东在这里开始了对地方武装王佐部队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给王佐70条枪。王佐给毛泽东500担稻谷。

这70条枪和500担谷,就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28年2月,王佐率领地方武装参加工农革命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第二团第二营,从而壮大了红军革命队伍。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仅存一堵残墙。但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坐的“读书石”还在,屋后毛泽东常在那观看练兵的两颗长青树没有被烧死。关于旧居房后这两棵树,导游讲地神乎其神:

这两棵特殊的树,一棵是海罗衫,一棵是凿树,当地人称“神奇树”。这两棵树紧紧长在一起,象亲兄弟一样团结,人们就把这两棵树叫作“兄弟树”,象征着朱毛并肩作战。1949年,被战火烧的伤痕累累的这两棵树突然发芽抽枝,长地枝繁叶茂。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时,这两颗树竟第一次开出满树如雪似银的小白花。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时,这两棵树莫名其妙地枯萎了!1978年以后,这两棵树又枯木逢春,焕发了朝气,长地更加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我和游客们听着这样的神话,表情不尽一致。许多人立即招呼同伴来拍照,要把这两棵神奇的树带回家去;也有人没有在意,转身去了别处。

我则回到房屋前面来,站到毛泽东故居前的读书石旁,花钱请摄影师给我拍了一张头戴红五星八角帽,身穿灰军装的纪念照。我想,我留下的不只是自己的身影,深植心中的是伟人的灵魂和精神。

来到茅坪村“井冈绿林好汉”王佐的旧居,我自然也是虔诚地走进毛主席居住的八角楼。为什么叫八角楼?因为这栋房子的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

走到这座造型很别致的小楼前,我仿佛又看到了八角楼射出的灯光,看到了毛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正在奋笔疾书那些不朽篇章。

介绍说,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这里。茅坪村的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是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当年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村,使这里成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

八角楼的前面有棵枫树长在石缝里。这棵顽强的枫树越长越粗壮,竟然把石头撑裂。所以被称为枫石。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找群众访问情况。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

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毛泽东在这两篇著作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边界军民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必胜信心。

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两篇著作呢?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怎样用武力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就全党来说,这个问题还没有从理论上回答出来。即使已经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思想上也不明确,加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由于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使根据地曾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敌人频繁的军事进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有些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岁月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中国的国情,他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把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写下了这两篇著作,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和“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这栋房子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墙上还存有当年红军战士写的几条标语。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的原物。

与八角楼和步云山毗邻的洋桥湖,也有毛泽东旧居。这里曾经是井冈山革命各个阶段的主要机关办公地点。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僻静。

1927年11月以后,毛泽东来到洋桥湖,就在这里居住和办公。 当时,毛泽东同志脚伤溃烂,但仍然带病深入群众中,和当地农民促膝谈心,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道理,号召群众组织起来闹革命。这一带的群众在毛泽东的耐心教育下,组织了赤卫队、暴动队,积极投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

为了指导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毛泽东在这一带还对宁冈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1928年春写下了《宁冈调查》。

红军战士遵照毛泽东的教导,既会打仗,又会做群众工作。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参加劳动,进行社会调查,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

为了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厚感情。这一带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北斗星,亮晶晶,毛委员爱人民,一片爷娘心,恩情说不尽。”

1928年5月,中国红军第四军进驻茅坪一带时,军部就设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司号连连部旧址,曾为红四军各连培训了一批司号员。随后,中共前敌委员会、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也来到这里办公。

红四军军部由龙市搬到茅坪后,朱德也来到洋桥湖这里居住和办公。

朱德平易近人,与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常常深入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衷心爱戴。在茅坪洋桥湖一带,广泛流传着朱德同志关心群众和模范遵守纪律等故事。

茨坪南面17公里处的黄坳村还有一座“黄坳毛泽东同志旧居”。这个旧居原为一座庙宇,名“地母宫”。旧居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的泥土屋。

1928年2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战士来到黄坳,深入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

在此期间,毛泽东出席了黄坳区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会上,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打土豪就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打倒了土豪,穷人就有饭吃有衣穿。”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拿起枪杆,开展打土豪筹款子的游击暴动。

后来,毛泽东途经黄坳到附近指导工作时,就时常在这房屋吊楼上的左间居住。1928年初,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中共遂川县委、县赤卫大队也曾从县城迁来此屋办公。

1928年5月,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一部在黄坳歼敌一个营。

同年9月12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在吊楼中厅主持召开了红军大队排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攻打赣敌刘士毅部的作战方案。

13日,红军在遂川击溃敌军五个营,占领了遂川县城。现在楼房内还保留着红军当年写下的:“列宁是共产党的创造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

井冈山还有一座“领袖峰”,也必须去瞻仰。

领袖峰位于井冈山的大井村,离茨坪七公里,乘车只有10分钟的路程。这里与黄洋界、龙潭、水口、大井毛泽东旧居等景区、景点相距很近,交通十分便利。

介绍说,这里是井冈山最有灵气的地方,位于大井毛泽东旧居旁。这里翠峰簇拥,云雾缭绕,风景优美,在这里可以看到山上气势宏伟的毛泽东的头像。因此这里成为井冈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此外,这座领袖峰还有以充分展现井冈山人民投身革命、开展武装斗争、支援根据地发展的井冈传奇的“王佐墓”,以及以数十万株映山红、海棠、樱花等珍稀植物构成的翡翠谷,和充分展示当地客家民俗风情的井冈人家。

介绍说,1927年10月2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满口湘音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大井。毛泽东将七十条好枪赠给王佐,王佐回赠毛泽东五百担稻谷。多少年后,研究井冈山斗争史的专家指出,这七十条枪和五百担谷,意味着井冈山的大门豁然打开,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开始改写。

领袖峰融红色、绿色、风情于一体,是领略井冈山革命人文、灵山秀水、客家风情的好去处。

2014年5月21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