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培养孩子越来越勇敢(妈妈的微笑助孩子穿过一片火海)

原创 郑晓星 晓星心理医生 2022-04-22 06:30,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怎样可以培养孩子越来越勇敢?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可以培养孩子越来越勇敢(妈妈的微笑助孩子穿过一片火海)

怎样可以培养孩子越来越勇敢

妈妈的微笑助孩子穿过一片火海——谈如何塑造孩子的勇敢品质

原创 郑晓星 晓星心理医生 2022-04-22 06:30

我有一个小小孩来访,因为胆小、不与人交往,恐惧很多东西来诊。孩子天生性格就内向,不敢与人交往,回避参加集体活动,在幼儿园中班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尿裤子被老师批评后,就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就跑出教室,对声音特别敏感,老师要是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或突然大声讲话,孩子就会又哭又闹。神情变得越来越呆滞,不和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玩,总是自己一个人待在角落里。因为孩子完全无法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并且因为情绪容易失控,老师把孩子劝退了。

父母带孩子精神科就诊,怀疑“孤独症”,建议接受训练。孩子接受了从美国传过来的“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es)-行为训练法”一段时间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害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被原来的幼儿园劝退后,父母给找了一所新的幼儿园,孩子害怕去幼儿园,每天早上起床就大哭大闹,拒绝出门。非常粘妈妈,一刻也不想和妈妈分开,除了妈妈,不要任何人陪。每天送孩子出门家长都很崩溃,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放弃送孩子去幼儿园。

孩子在家里情绪就比较稳定,喜欢和妈妈一起玩。可是孩子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啊,眼看着孩子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父母着急啊,于是就带孩子来看我了。

在和父母的交谈中,我了解到父母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避免孩子出危险,总是小心翼翼地看护着孩子,这不让孩子碰那不让孩子做。而当孩子犯错误或者表现得不好时,父母会很生气地一遍遍和孩子复盘为什么没有做好,哪怕孩子哭了,父母还是会坚持要孩子解释为什么没做好。但这么小的孩子肯定无法给出解释,最后经常以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精疲力竭收场。

了解了这些后,我一方面帮助父母做出改变,另一方面在治疗中鼓励孩子探索环境,帮他从一种不敢和外界连接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且设置了很多游戏场景让孩子挑战困难并从中感受自己的力量以及建立内在的掌控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干预,父母在大部分时候保持住了一种放松的养育态度,孩子从开始的沉默寡言变得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顺利上了小学。前几天他还带了好多在学校获得的小奖状来看我,他现在在学校不但能够胜任学习,甚至敢于主动要求上台表演。看着孩子骄傲的小表情,我真是由衷地为他高兴,满满的职业荣誉感也油然而生。

经常有年轻的妈妈咨询我,孩子太胆小怎么办?我试着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 做一些分享。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会对很多场景产生担心、不敢尝试的现象,这是正常的,这也是生物体基于生存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是有先天性气质区别的,有些孩子天生外向、敢于尝试,有些孩子天生内向、谨小慎微。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把所有胆小的孩子都改造成胆大的孩子,而是要评估孩子的胆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人际交往。只有当孩子的胆小影响到了孩子的发展时,我们才能谈进行干预。

其次作为父母,如何避免加剧孩子的胆小性格?如何促进孩子从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状态中走出来呢?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可能源自于孩子生活圈子狭窄、接触的人和事较少,养育者过度保护、限制太多,父母脾气急、对孩子呵斥苛责多,孩子遭遇过某些伤害等,比如被狗追咬过的孩子面对毛茸茸的动物时可能就会表现得很胆小。

还有的时候,家长自己本身就是对于人际交往比较回避不自信的,因为想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大方自信,过份督促孩子进入人际交往或者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家长表现得非常焦虑,反而会让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更为胆小不自信。

所以预防孩子性格过于胆小,家长需要从改变养育态度开始,多鼓励、肯定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给孩子创造更多与外界交往的条件等。

不要因为孩子胆小去吓唬孩子,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敢尝试就很着急,跟孩子说:你要是再不去做我就不要你了。家长本意通过恐吓促使孩子行动,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反而加剧了孩子恐惧的心理,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且不自信。

每个人从本性的角度来讲,对于未知心中都是有恐惧的。当我们能够把握一切时,我们的恐惧就会减少;当我们对一切都毫无所知,我们的恐惧就会变得更深。孩子也是一样的,为了安抚孩子的恐惧情绪,帮助孩子更好、更大胆步入社交,就要打消孩子的疑虑和困惑。尤其是对于小小孩来说,他对于事物危险与否的判断其实取决于重要养育者的态度。

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试验,叫“视觉悬崖试验”。首次实验是1961年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研究的是婴儿大概多大具备对“深度”的知觉。他在实验中制作了一些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利用不同的图案构成视觉悬崖的错觉。为了安全起见,他在悬空的地方上铺了一层玻璃,婴儿爬过去是很安全的,但是看起来会让人有害怕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你站在张家界天门山悬挂着的透明玻璃栈道上,距离地面1000米,尽管我们意识上都知道,在上面观光是安全的,但仍然会害怕。实验的结果表明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深度知觉,他们不敢爬过透明的悬空玻璃地面。

后来有个叫:“妈妈的一个微笑助孩子穿过一片火海”的视频节目重演了这个实验。节目组布置了一个视觉悬崖的环境,让孩子和妈妈分别处在“悬崖”两侧,看看孩子究竟能否战胜心中的恐惧,成功通过“悬崖”。实验的第一个场景是让对面的妈妈面无表情,孩子本想往妈妈那边爬过去的,但是到了悬崖旁边,进退两难,再看看面无表情的妈妈,就原地返回了。

实验的第二个场景是让对面的妈妈,在“悬崖”另一端,始终面带微笑地呼唤孩子并伸开双臂做拥抱的姿势。而此时,那些在第一个场景中不敢爬过去的孩子,在经过了试探、犹豫和不安之后,最后还是选择爬过去。已经发展出了深度知觉的孩子,在爬过“悬崖”时是会感觉到害怕的,但是,面对妈妈的呼唤和笑容,他们克服了心中的恐惧爬了过去,因为相较于自己的视觉,孩子更愿意相信妈妈所传递出的没有危险的判断。

所以当孩子面对陌生人、陌生的事物感到害怕和紧张,不知如何应对眼前的情况时,父母要以坚定的态度帮助孩子鼓起勇气,使得孩子变得勇敢。父母可以给孩子解释清楚很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对眼前的事情有一个了解而变得不再害怕。孩子的胆量是可以锻炼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孩子总会越来越勇敢的。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在一次次挑战过程中获得足够的锻炼,提高孩子的胆量。

最后要强调在培养孩子勇敢、大胆的性格过程中父亲在场的重要性,爸爸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互动中,爸爸的放手和鼓励,爸爸自身的力量感,都可以很好地建立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让孩子敢于去探索世界。父亲的果敢和决断能力有助于弥补母亲过于温和细腻的保护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限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