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吃亏的都是犟嘴的,就如同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一样。
犟嘴在威海历来不受人待见。如果一个人没有德望,却老是同别人犟嘴,这样的人威海人称作“犟驴”。如果因为犟嘴吃亏了,威海人就说:吃亏在于不老实。
把犟嘴归入不老实,其实很能反映人心。犟嘴的人之所以犟嘴,是因为较真,两个较真的人碰到了一起,针尖对麦芒,分不出输赢谁也不甘心。所以,犟嘴本身其实反映的是求胜心理。威海人把这种企图胜人一头的心理笼而统之,一并归入了“不老实”的行列。
犟嘴的人关注的是事情本身的对与错,旁观的人关注的却是犟嘴之外的事情。观察角度不同,是非对错自然也就不同。
有一个笑话说:古代,有个人对别人说三七二十三,另外一个人听到了不服,争辩了一天没有结果,一气之下,告到了官府。结果县官还没听完申诉,就命衙役把告状的这个人打了二十大板。这个人不服,就质问县官“他那么蠢,你为什么打我?”县官说“你知道他那么蠢,你还和他争辩,你不更蠢吗!不打你打谁?”
这个笑话里的县官,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人看犟嘴的人的心态:没有人关注事情的对与错,只关注该说不该说。
在农村,尊长说错了话,小辈听了,明知道错了,也绝不可以指出来。指出来了,就是忤逆不孝,目无长辈。反之,小辈说错了话,长辈则可以指出来,甚至当众训斥。
人之所以犟嘴,除了逞强心理作祟,恐怕还离不开技痒难捱。心里有知识,是非对错一看就明白。明白的人难以装糊涂,非要让糊涂人弄明白,一来二去,这犟嘴免不了,吃亏也就免不了了。所以,犟嘴吃亏同知识多有关系,就如同人被淹死同会水有关系一样。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临近威海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前面有一条大河,水流常年奔腾不息。因为靠着大河,所以村里会水的特别多,其中有个人水平极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渡河如履平地,也就是会踩水。这种水平即便放在现在,也属于顶级水平了。
踩水示意图
这年夏天发大水,水势突然增大。村里的一位老人挑着担子往家走,到了河边,过不去了,被隔在了河对岸。
水太大了,大家都不敢渡河。正在着急呢,村里水性最好的这个人看到了,踩水过河,把老人背了过来。转身又到了河对岸,准备把老人的担子挑过来。到了河中间,从上游冲下来一棵圆木撞到了他的身上。结果,一个踉跄站立不稳,失去了平衡,被水裹挟到了下游,再也没能爬上来。
这是一个助人为乐不幸遇难的故事。只是在那个年代,互帮互助是一种常态。所以,虽有牺牲,却很少有人会去过度渲染。不过,这件事情倒是加深了人们对“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话的印象,也成为了证明“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话正确的例子。
过去,有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玩水,往往就用这个例子教育孩子
其实,远在二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庄子说:“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庄子画像
这个规律今天依然适用。不过,勇敢的人不会为了不坠于马而不去骑马;不会为了不溺于水而不学游泳;不会为了不醉于酒而不饮酒;也不会为了不死于战争而不去搏杀。
中国有句话说:技多不压人。事实证明,更多时候,技能多的人比技能差的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洪水来袭时,显然会游泳的人更有可能生存;当人们不得不面对战争时,搏击能力强的人更可能胜出。同样的,在社会上生存,知识多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更多一些,只是不能用错了地方。
有一句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与兵说理,是说错了对象。就如同我们普通人要同核弹专家探讨核弹原理,不在一个层次,说不到一块儿去。
所以,交谈是要看对象的。鸡对鸭讲,讲不通。鸡与鸡讲,也得看三观是否相合,兴趣是否相同,利益是否攸关。
古人说“与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是说同有本事的人交谈,其收获胜过读十年书。 这是找对了谈话的对象。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打死的都是犟嘴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说话要看对象。不看对象一味犟嘴被打了,还真不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