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1)

张魁霄,1940年2月出生,凤凰镇解放村人,中共党员,1955-1958年在宁晋中学初中16班学习,1958-1961年在宁晋中学高中4班学习,1961年至1963年在邢台师专学习。先后在南宫、双井中学、唐邱中学任教,1980年调入宁晋中学任教物理课,曾任政教处主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深得广大师生好评。

我是张魁霄,1955年进入宁中16班学习,1958年到高中4班学习,1961年宁中毕业。

当时,宁中校长是温智义,教导主任卢旭九。后来宁中书记张士廷,副书记刘剑之,校长马振饰,副校长盖晨光,教导主任谷永胜。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2)

温智义,宁中第一任校长,1951年至1956年任职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3)

马振饰,1956年至1966年任宁中校长

1958年,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广大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非常高涨。当时提出了“大干快上”“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教育要大发展,学生走出教室到工、农、兵当中去。我县又建设了四芝兰中学,就是二中,宁中改称一中。一天,得知拖拉机要到书院村耕地,我们都没有见过拖拉机,学校组织师生前去参观。回来后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拖拉机开进书院村》,更激发了师生的热情。

不久,学校建立了石灰厂,自己造窑烧石灰;建立了砖厂,自烧砖,学校最南边一排红砖教室,是学生们烧灰、烧砖自己盖的;还刮土熬硝盐、建起了电机厂等。其他同学在班主任带领下到农村参加深翻土地。当时高中有高三年级一、二班,高一年级三、四班,中间有一年没招生。

电机厂由时任县委付书记赵江挂帅,时任学校书记张士廷亲自抓,教师有孟荣海、潘金科、耿铁阁。学生有一、二班的刘宗辉、刘新春、邢宏敏、黄家柱、李殿西、贾德辉(还有一个记不起名字了),三班李玉奇、四班张魁霄。

孟荣海教数学课,平时有点口吃,但走进课堂口吃清,说话有点慢,一句顶一句,学生听课,互动很好;潘金科任高中物理课,河南雎县人。一口河南话,潘老师知识渊博,条理清楚,深受学生欢迎;耿铁阁,一口北京话,在宁中教课时间较长,很受学生喜欢。另外,篮球技术非常好,再就是耿老师开启了师生的滑冰运动。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4)

耿铁阁,1953年入校,物理教师

据说,孟老师的父亲在北京某校电机系,再加上孟老师好学,头脑灵活,所以由孟老师亲自抓。再加上两个物理老师协助。

电机厂,人是有了,但是做什么,怎么做都不知道。图没有,材料没有,真是白手起家,要嘛没嘛。高一学生的物理知识,就是初中的那点,高三年级只学了力学,热学、电学还没开讲。也就是说全体学生也就初中的那点电学知识。这可苦了老师,到处找书,找材料,然后共同研究。半个月后,决定造一个3千瓦同轴两极交流发电机。老师们画出草图,就是图纸。矽钢片用洋油(当时老百姓对煤油的称呼)桶代替,没有合适的铜丝,就自己拔丝,没有绝缘导线,就自己造了个纱包机,自己包。

校领导号召全体学生捐献洋油桶,用木锤砸平。电机的磁极,用油印机印在纸上,再粘到铁皮上,组织高中女生一片片剪好,再加工到一块,绕上导线,上好漆烘干。有不齐整的,就用锉锉好。好不容易造好了,等到一试车,别说3千瓦了,充其量只有100瓦或说几十瓦。即便如此,也使领导、老师、学生们非常高兴。

为了造出更好的发电机,派李玉奇同学到北京良乡电机厂学习,回来时带回了一套10千瓦的发电机图纸。可是在我们这里不能用,人家有一套完整的加工设备。我们什么都没有;人家用的是专用的矽钢片,我们用的是洋油桶。没办法,老师们又改绘了图纸,把定子、转子加长。电机的槽孔还用油印机印到纸上粘到铁片上,一个一个冲压。加工完了看到定子周围的槽孔,很是高兴。毕竟是手工操作不整齐。又找北京的机械厂领导协商,最后机械厂领导决定,派厂里车工技术最高的八级工杨兰洲师傅亲自加工。随着车床的开动,杨师傅慢慢地吃刀,加工部分越来越整齐,我们心里乐开了花。突然,呼啦一声,杨师傅马上停车。再看定子的槽孔歪的歪,倒的倒,乱成一片。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5)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6)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7)

张魁霄老师手稿

杨师傅头上淌下了汗水。我们赶紧安慰说:“不要紧,坏了我们重做,没关系。”嘴是这样说,心里的难受,用语言是形容不出来的,可我们更怕杨师傅不敢接这任务了。最后大家开会研究决定,先把孔加工出来,等车床加工完毕再用钢锯开槽。同时,又改造了3个半自动冲床和沙包机。

很快发电机装备起来了,接了几个小灯泡用手转动发电机,灯泡一点反应也没有,又把灯泡改为坐式电表,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电表指针一动不动。对照图纸,多次排查,没有发现问题。大家共同判断,线圈是肯定有电,可能是线头接错了,线圈是有电输不出来。

为了改正,潘金科老师把交流定子,直流转子的结构图画到可移动的大黑板上。老师在上边讲,同学们在下边共同观看,并随时发言讨论电流方向的接线位置。

就这样,师生白天研究讨论,晚上各自学习。天气慢慢地冷了,教研室里生起炉子。我们只好晚上到教研室学习。白天黑夜里干着,困了就趴到桌子上睡会儿,有时冻醒了就到礼堂(文庙大殿)后边小操场踏着雪跑几圈,脑袋清亮了,身上也暖和了,回去继续学习。有时困得实在不行了,往前一趴撞到煤油灯上,灯掉到地上摔坏了,换一盏再学习。就拿我说吧,最多一晚上摔坏过三盏灯。经过十几天的讨论学习,才把导线接对了。经过初装实验一切正常。下一步就是漆,烘干。烘干炉里烤的电机有几百度,因没有经验,不断搬出来看看,检查炉里烤得合不合格。百十来斤的铁家伙,两三个人用手搬进搬出,烫得厉害又不敢松手,每个人手上都烫起水泡。天又冷又饿,张书记给做了杂面吃,吃完继续干。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8)

参加研制发电机的部分师生

转眼到了1958年的春节,县委要求春节前给全县人民献礼。决定电机厂全体同学不放寒假,我们的发电机也基本完成了。就在放假的当天下午,耿老师和我到东风厂(新华书店以东路南)最后一次检测直流部分。试车开始了,看直流输出电流平稳,电压12伏,一切正常。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发现直流电机晃了几下,我急忙用手按住。这时耿老师大喊马上停车。车停了,耿老师要看我的手,才发现右手小指指甲没了,血滴答到地上。耿老师把我送到医院包扎好又扎了两针。一是麻醉止疼,二是安眠睡觉。赵书记来了强制我脱衣裳睡觉:“好好睡吧,明一早我亲自告诉你试车结果,给你报喜。”

电机拉走了,人都走完了,可我翻来覆去没有睡意。穿好衣服挎着胳膊向酒厂(在酒厂试车)跑去。看安排就绪,试车马上进行,赵书记批评我不听话,潘老师笑着说:“我知道他会来的,不来,他就不是魁霄了,他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干成!”发电机运行了一段时间,一切正常。合上电闸,灯泡亮了。我们拥抱,欢笑,大家鼓起掌来。艰难、辛苦都跑没了。这是建国后宁晋县第一次开始亮起了电灯。

为使全县更广泛地用电,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开始了修改图纸、制图、晒图、熏图,图纸一套套装袋。宁晋师范、四芝兰中学分别到宁中学习。

都完成了。孟老师病了,住进医院。我得了神经衰弱整夜不能睡觉。后来恢复教学秩序,我也不能正常上课。老师们都劝我休学一年,我坚决不肯。都认为这样参加高考,太可惜了。我参加了高考,升入专科,一年后病才基本好了。

创制发电机的纪念照,是后来补照的。主要是因为孟老师生病住院不能参加。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补照了这张照片。

7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宁中老教师张魁霄)(9)

退休后的张魁霄老师、李学敏老师


来源:宁晋中学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