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

“中山路开始拆了!”

虽然官方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PPP项目”的相关文件里用词谨慎,强调了项目以修缮为主,不会大拆大建,并列出了数据:现状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其中文物修缮0.5万平方米,微改造3万平方米,保留1.4万平方米,“落架重修”改造3.2万平方米。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

▲11月18日,大树生活节在南宁中山路做的艺术快闪,巨幅肖像涂鸦

但不少网友在读完媒体报道之后,依然理解偏差地概括出了中山路接下来的命运

近两年南宁旧改遍地开花,很多老建筑、老小区被拆除重建,南宁人因此变得前所未有地怀旧。然而中山路作为南宁有城市文化标志性意义的一条老街,在即将改造之前,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好像没有那么多人表现出不舍

相反,在各媒体公众号评论区,很多人句式统一地表示:只有外地人才会去逛中山路,本地人只去建政路/平西村

对于喜欢中山路的人来说,这句话难免有几分冒犯。

南宁本地人真的不去中山路吗?

01

中山路进入改造时间

一周多以前,挖掘机开进中山路,大铲斗一挥,一些老建筑转眼就变成了码在地面上的砖石瓦砾。喊了20年的改造,终于开始了。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2)

▲图片来源于:大树生活节

但注意,这是改造,不是拆掉。一些人所谓的“中山路即将消失”、“看一眼少一眼”、“是时候说再见了”,完全是不明真相的煽错情而已。事实上,此次的改造周期为一年,2023年底,中山路还会回来“重操旧业”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3)

甚至网上盛传的中山路小学会被拆除重建这一说法,也属于望挖掘机生义。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会被保留下来,仅部分建筑会被改造。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4)

未来的中山路,最大的变化不在于老建筑的焕新,而是一批新建筑的加入。比如在共和民族大道路口原址上,将会重建钟鼓楼,作为中山路新的形象入口。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商家们的去向。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5)

▲商家开始搬离

根据媒体报道,中山路更新改造工程将分阶段进行,美食街夜市部分摊位将迁至中山路万象汇前的万市大集处经营。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6)

另外,经网友打探整理后,列出了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商家的具体去向,供你参考:

阿光豆浆油条将搬到万象汇前万市大集;

冰神搬到国贸,国贸店目前正在营业;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7)

红姐牛杂将搬到万象汇前万市大集;

六叔烤鱼将搬到万象汇三楼;

黄记桂林米粉已搬到中山路万象汇LG层过道;

奕记卷筒粉搬到万象汇,和黄记成为邻居;

郭家老牌瓦煲饭搬到了和平新天地(旧和平对面新起的那栋楼);

霞姐瓦煲饭目前未搬,预计12月初搬,去向尚不明。

02

南宁本地人真的不去中山路吗?

在中山路夜市最辉煌的时候,从头至尾走完这条仅有几百米长的路,你可能要花半个小时甚至更久。一是因为整条路上人多得如同罐装的沙丁鱼,“堵人”程度不亚于早晚高峰的堵车。二来则是因为一般人很难在一堆的美食中走马观花,并可以全身而退。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8)

如织的人流,本地人的含量真的为零或者很低很低?

上周三晚,我们在中山路,采访了几个摊主和服务员。一位卖烧烤的摊主反问:疫情期间,外地人这么少,如果本地人不来中山路,我们做谁的生意?

另一位摊主大哥逻辑思维缜密,他认为,说“本地人不来中山路”这类话的人,他们本人是肯定不来的,既然他们不来,又怎么知道中山路上没有其他本地人?“难道他给南宁几百万人一个个地打电话问过了?”

一家餐饮店的服务员告诉我,他们店里有不少常客就是本地人,一听说话就知道。虽然本地人在总的客户量里占比不是最高的,但不意味着本地人都不愿意来中山路消费,“说那样的话太绝对了”。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9)

▲图片来源于:大树生活节

相对于商家的众口一词,南宁本地人对待这个话题的看法就显得没那么统一了。

老罗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他并不认同“本地人不去中山路”这一说法,“不是不去,是去得少了”。老罗现在每年去中山路1-2次,身边有的朋友去得勤点,一年4/5次。

家在永宁路的小朱,去中山路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但他表示自己基本上不去,除了之前有个朋友在中山路卖了两年卤鸭小吃之外,身边的朋友好像也不去,“我们有时候会去建政路”。

老杨也是个南宁土著,他说如果以2008年左右的时间点为分界线,那么在那之前,南宁本地人是喜欢去中山路的,但在那之后的近15年,本地人确实很少会去。

小冯家在大沙田,她也会去中山路,“不过不是最优选择,目前最爱平西,中山路外地人确实比较多,尤其是节假日”。

可以肯定的是,“南宁本地人不去中山路”的说法过于主观和绝对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山路在南宁本地人心里的分量,确实轻了很多,大家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喜欢去中山路了。

03

不爱去中山路的背后,是什么变了?

南宁本地人不那么爱去中山路,是人变了?城市变了?还是中山路变了?

首先,是城市的格局变了。

过去的十几年,南宁城市面积扩容,随着万象城的落成、凤岭北的成熟、五象新区的快速开发……南宁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传统市中心从一“心”独大,到如今略显式微,中山路也必然受到影响。

老杨告诉我,十几二十年前,南宁人逛市中心的动线大概是先到裕丰或者民族商场,买衣服、买碟、买海报,然后到中山路吃东西,再到水街买点玉米糖水之类的甜品,“我和我的几个朋友都是这么一条龙走过来的”。

那时候,由于缺少其它选项,人们逛市中心的热情很高,而中山路则作为人们逛市中心的一个配套动作,享受到了动线红利。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0)

▲图片来源于:大树生活节

另外,当年很火而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南门菜市也为中山路人气的增长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老杨说,小时候,在南门菜市一带,想买什么都有,生猛的海鲜、河鲜,以及蛇、鼠等乱七八糟的食材,有钱都能买得到,“印象中还有不少奇奇怪怪的糕点”。南门菜市的巨大人流量,中山路蹭到了不少。

但现在,随着大量商业中心的出现,大多数南宁人都享受到了就近购物的便利,逛传统的市中心对于很多人而言从硬需求渐渐变成了情怀。中山路也因此在南宁人最常去的夜市榜单里退居二线。

其次,是中山路的味道变了。

南宁本地人去中山路最主要的理由,是那里有熟悉的老南宁味道。但是几位受访者都表示,现在的中山路,已经没有那个味了。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1)

▲中山路上,大量的小吃摊和别处没什么两样

“中山路以前知名的就那几家小吃店,复记老友粉,还有一个三鲜粉和一家传统的桂林米粉,霞姐瓦煲饭这些,晚上摆的烧烤也有两家。”老杨说,这大概就是他对中山路早前的印象,“大概是在08年的时候,我开始明显感觉中山路的味道变了,不那么本地了。”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2)

中山路变味,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店搬走了,又有很多外地摊主进来沿街摆卖一些非本地化的小吃。小朱说,现在中山路上天南海北的小吃都有,各个地方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家乡美食,宾至如归。但是,这样一来,南宁本土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了。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3)

▲中山路有不少蜈蚣这类的重口味“美食”

有的老店虽然还在,但味道也不对了,“我以前吃过那家很出名的八仙粉,后来听说味道不好了,就再没去过了。”老罗说。老杨觉得一些老店味道的变化,应该是商家为了适应外地人的口味的缘故,但他表示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味蕾发生了变化,“毕竟现在选择多了嘛”。

老杨、小朱都觉得,在保留老南宁的味道方面,建政路上的商家做得比较好。我问,老南宁的味道是怎样的?

老杨回答道:

“第一个是店的装修,如果是那种很陈旧的风格,就比较老南宁了。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4)

第二是东西的做法,我举个例子,真正传统的生榨米粉,肉是烫熟的,而现在的很多店为了追求出餐效率,会提前把肉煮熟,虽然差别细微,但我个人还是不怎么能接受的。中山路为了迎合全国各地的游客,做饭变了是难免的。

第三点是口音。你现在去中山路,店家的口音有东北的,也有广东的。但是去建政路,很多店家都能跟你讲白话。”

也就是说,老南宁的味道,不只是舌尖感受到的熟悉感,还有视听方面的熟悉感。老杨之前去中山路吃了一次霞姐瓦煲饭,老板娘认出了他,跟他打招呼,说小伙子你好久没来了啊,“感觉是这家店看着我长大,而我也一直看着这家店一路走过来”,很亲切。

南宁人最熟悉的5个地方(南宁本地人根本不去中山路)(15)

▲图片来源:大树生活节

最后一点,中山路太贵了。

外地人到中山路吃东西,用的心理账户是“旅游消费”,重在体验,价格敏感度比太高。而本地人要吃东西,讲究的就是实惠。在以几位受访者为代表的本地人眼里,实惠是现在的中山路不具备的素质。

小冯觉得,现在是消费降级时代,夜市更多了,遍地都是路边摊,而中山路东西那么贵,确实比较劝退。

老罗在读书的时候,朋友在中山路请吃烧烤,“6个人点了一点东西,买单的时候要800多,吓死人了”。

04

被美食耽误的历史文化街区

关于“美食街中山路”的讨论和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争议和讨论,甚至让人对中山路产生了很深的误解。

其实,中山路的另一个身份,叫做“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南宁的很多重大事件,就发生于此(以下资料来源于“当代广西网”)↓

红色历史:1929年,邓公在南宁开展ge命活动,地点就在中山路原96号光昌汽灯店,这里也是当年的广西特委机关所在地。

1946年2月27日,广西首届县参议会成立,参议会址即在今中山路188号。

经济方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宁第一家织布厂荣德织布厂在保爱路一里(即今中山路尾)开业。

文化与新闻出版方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共和戏园在南门大街(今中山路南段)建立。

民国十年(1921),广西最早官办铅活字印刷厂——广西官书局,改名为“广西印刷厂”,厂址设在中山路旧马草街。

《民风报》《农商日报》《更声报》《正言报》等报刊曾在中山路开设报馆。

教育方面: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柳济清在城东南西北所设的社学被合并为一所,地址在南门街昭忠祠(今中山路188号)。

清宣统元年(1909)2月,南宁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学堂在马草街观音堂(今中山路北段)成立。

民国元年(1912)5月,官绅黄锡康等人在正谊书院(即原昭忠祠)开办岭南法政学校。

民国20年(1931),广西省第一妇女工读学校搬迁至正谊书院。

……

医疗方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英国祁理扶夫妇来南宁传播基督教,在中山北路建立祁理扶医院,又叫道救医院,这是南宁较早的西医医院。

民国31年(1942)冬,南宁第一家公立中医诊疗机构——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在中山路成立。当时最有名的中药店西万盛和百福堂,彼此竞争,均在中山路设有分店。

……

中山路不仅仅有美食,更有厚重的历史。所以,当我们在用评价美食街的标准去评价中山路的时候,还应该记得这条路对于这座城市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