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最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解读)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已进行过观察、研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已进行过观察、研究
的基础上而进一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本单元教学活动从
学生较为熟悉的绿豆切入,再扩展到其他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经历从个体研
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第 1~3 课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
第 4~5 课研究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 6 课探索动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认识动植
物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第 7 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科学概
念与探究技能实践制作池塘模型,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
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
一、单元概述
生物体生存需要能量,同时也需要空气、水和维持一定温度等条件。本单元主要
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
生会发现各种生物生存依赖于由生物与非生物所构建起的环境,同时自身也是相同区
域内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因此,每一种生物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
他生物及非生物。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3.2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8.1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
养分。
9.3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12.1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
基本需要。
12.2.1 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
物而获得能量。
12.2.2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
认识、研究活动。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散、模糊。
如,对于生物生长需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认为动
物需要水、空气、食物;对于某一区域动植物关系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动植物的生
存都需要养分,动物养分来自食物,植物养分来自土壤。他们能认识到动植物之间
“吃与被吃”的关系,但对于其背后存在的能量传递的认识是欠缺的;学生能说出在不
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但对于“环境”所包含的因素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许
多学生仅停留在温度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如秋天到了,大雁南飞,却无法从生物生存
需求的角度思考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在实践研究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
录、公平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
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
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示的方法梳理较为复杂
的生物关系。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经历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活动,这些
都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内容共 7 课。
第 1~3 课分别是“种子发芽实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绿豆苗的生长”,引导
学生对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了解植
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环境条件。
第 4 课“蚯蚓的选择”,学生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
关系,了解动物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
第 5 课“当环境改变了”,学生通过对不同季节生物行为变化的分析,认识到当环
境发生改变时,生物会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环境。
第 6 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经历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认识到生物之
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 7 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学生在对绿豆苗与非生物、其他生物之间联系进行
分析的活动中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池塘模型;在长期的观察中,
学生认识到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都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生态平衡的改变
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
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
变化。
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
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
状关系。
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已有种植经验,从种子的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
问题。
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对种子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设,并能说明
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对比实验探究计划。
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长环境。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
并评价别人的研究报告。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研究动物和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所需条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基于观察与调查等实践活动所得信息为依据做出严谨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
在科学研讨活动中,能基于集体论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
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集体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科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与同区域内其他生物、非生物都
有密切联系,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
响,因此通过保护环境就可以保护其他生物。
单元词汇
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
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
素保持一致。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
氧气的过程。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大气中的氧
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
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 3~5 个环节:一种植物、一种
植食性动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
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一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
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
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
生产者为食物。
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食物网
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分布的所有生物物种种群的集
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由于环境不同,生物群落的
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例如,森林、草原、苔
原、湖泊、河流、海洋、农田。生态系统包含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无机环境、生产
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
材料清单
土壤(干土、湿土)、滴管、一些水、实验记录单、多粒绿豆种子、培养皿、纸
巾、标签纸、实验信息统计表、花盆;长方形扁纸盒两个(可以让学生准备)、黑布、
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生物套筒(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
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等)、不同颜色的棉绳 5 条(长
4~6 米)、塑料套圈 6 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等)、大
塑料瓶(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若干种水生植物、金鱼、沙子、水槽和水、
镊子、设计单、水桶、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