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至今多少年(武式太极拳特点概要)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融合了中国的周易学说、中医学说、道家学说、兵家学说等,被现代人称为“哲学拳”或“文化拳”、“文人拳”。 武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广府武禹襄祖师(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与其俩外甥李经纶(字亦畲)、李承纶(字启轩)于清朝咸丰年间共同研创的。 武李两家为永年广府城内望族,武禹襄不好功名,自幼在家习文练武,随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后因事赴豫,从艺于赵堡镇陈青萍。当时其兄武澄清为河南舞阳县令,在盐店意外发现所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拳概要图》。 跟随陈青萍学习月余并得宝典归里后,与俩外甥李经纶、李承纶一起研究数载,终于创出风格不同于别家太极拳的武式太极拳。 武式家传太极拳因是文人所创、文人所传、文人所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里,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烙印,它把中国儒、佛、道家文化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创出了文人太极拳。由于武李两门不以教拳传艺为生,故传承较少。历代文人发现该拳精妙内巧,又架势内敛,习练仅占"卧牛"之地,多作为修身养性、强体健身之功用,又称"书房架"。 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重气势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内不重外,被形象地称为“干枝老梅、中庸捋顺”之拳架。主要特点有:

武式太极拳至今多少年(武式太极拳特点概要)(1)

​ 一、 拳架小巧紧凑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不事张扬。 武式太极拳的步法转换灵快,实用性较强。每一动作所迈出步都是以脚跟先着地,脚尖翘起,随着重心前移,前脚掌慢慢踏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跟步撤步都要以虚腿的前脚掌着地。虚实变化在脚跟,每逢转换均以实腿脚跟为轴,虚腿前脚掌辅助完成,步法必须虚实分明。 在两手的运动上,左右手各管身体半边,互不逾越。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前足尖,收小了运圈的行程。 在腰的转换上,武式太极拳要求开合有致,使整体阴阳在互换上,走粘变化短快。整个套路是以阴阳开合互变连贯而成,具有松柔、圆活、均匀、连绵不断之特征,使周身在运动上达到内外相合之要求,做到神意内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潜转,使周身经络畅通,气血顺畅,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之目的。

武式太极拳至今多少年(武式太极拳特点概要)(2)

​ 二、身法要求尾闾正中

太极拳要求在运动时保持身体的中正。武式太极拳在保持身体中正的同时还要做到尾闾正中之身法,这是身体内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体上下的组合时,使意气上下通达,打通任督二脉,促进体内中和之气及意气圈的形成。 具体做法是:在完成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等身法的同时,使气沉于丹田,命门后撑,尾闾前送,使裆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内意托丹田,脊椎竖直,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形成垂直线,向下延伸直达脚底涌泉穴。身体比如一扇门,门轴转动带动整体运动,练功时按此要求,才能做到周身一家,享身体中正安舒之乐。 在技术上正如拳论讲的,立身中正转换易,在健身上可使意气上下通达,内气潜转,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又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丹田充盈,带脉壮旺。

武式太极拳至今多少年(武式太极拳特点概要)(3)

三、松静中暗含开、合、隐、现

​ 四、重内不重外

武式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棚捋挤按四法融于筋骨之内,用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气势宏大,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练习武式太极拳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骨肉之灵劲等等,这些说明了武式太极拳更重视内涵修养。

武式太极拳至今多少年(武式太极拳特点概要)(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