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

毛泽东,这个名字早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面,不管是老人亦或是小孩子,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心里那片最柔弱的地方总是能动起来。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意义,也有着太多的故事。

老一辈的人,只要你愿意听,他总是能滔滔不绝给你讲个不停,眉飞色舞,眼睛发光,毛主席的故事,他们能说得太多,想说得也太多。历史剧《觉醒年代》,真的火了,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能在年轻人当中获得如此好评度,也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起码,十年之内,应该不会再有电视剧能如此这般了。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1)

注视

里面最让人津津乐道,直呼导演构思简直神来之笔的毛主席出场,至今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很多很多遍,短短的一场戏,没有任何语言,却全是细节,每一秒都有用,每一个镜头都不多余,且每一个镜头都能解读出多种意思。

毛泽东在大雨里面奔跑而来,他的脸上写着自信和骄傲,旁边的人却是满脸的愁苦和疑惑,在那里,只有他知道未来的路在那里,所以他是坚定的。

他身边的人在经历什么?

大雨滂沱,有人在卖孩子,有人在雨中乞讨,也有人坐在汽车里面吃着面包,社会百态,芸芸众生,幸福是属于少数人的,痛苦则是多数人的。属于毛泽东的责任就是让这些人获得幸福。

这一段镜头语言,实在是值得大赞特赞。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2)

传承

除了这些艺术处理之外,那《觉醒年代》当中,对于毛主席的刻画是否准确?某些片段的安排是否基于历史事实?有没有科学根绝?

我们今天就深度还原一下,青年毛泽东当初在北京呆的那几个月都发生了什么?毕竟电视剧《觉醒年代》可是对这一段进行了大量艺术创作,自然有主创们的目的,他们想借助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出发

剧情当中,没有过多的交代背景,只是毛泽东去了北京,见到李大钊等人,在图书馆当了管理员,这期间,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开始在图书馆里接触到马列主义。

这段真实的经历,要比电视剧当中的精彩很多倍。

从湖南小山村出来的毛泽东,1918年完成了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业,他成为了一名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在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就喜欢阅读三国水浒等书籍,喜欢看那些打来打去的英雄故事。

看得多了,就想着自己也能像那些绿林好汉一样,找到自己的好兄弟,去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件大事还真的就干成了。

电视剧当中,毛泽东从雨中走来,之后和一伙人在雨中吃饭,就是对这一件大事起因的介绍。

毕业之后,在1918年4月,毛泽东和自己的老乡蔡和森商量了一下,决定需要干点什么,于是就在蔡和森的家里面,开了一次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人一共有13个,新民学会也就此诞生,也成为了五四运动前期最早的一个革命团体。

关于新民学会做了哪些事情,我们日后再好好说。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3)

剧照

也是在这一年,毛泽东的老师兼恩人杨昌济离开湖南到了北京大学,去那边教书,大家注意这个时间节点,这一年开始流行有志之士去法国进行勤工俭学。远在北京的杨昌济还惦记这老家的这几个学生,就写信告诉了他们,希望这些年轻人能抓住机会,通过去发过勤工俭学,学好了本事,回来挽救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

新民学会成立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安排赴法勤工俭学。蔡和森作为代表先去了北京,为湖南进步青年留学的事情去奔波。

作为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毛泽东在1918年的秋天动身去北京,这一年毛泽东25岁,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湖南,去到北京。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4)

留洋学生

按照现在的标准,25岁的大小伙子,应该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一身稚气,还会伸手向父母要钱。25岁的毛泽东已经在想着依靠自己如何去拯救国家,还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有些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吃饭,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要改变这个社会。

当时的毛泽东想不到,31年后的1949年,他会站在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宣告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这些都是后话。

虽艰辛,但收获颇多

从湖南出来之后,毛泽东先是步行,之后坐了船,到了武汉之后,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迎接毛泽东这位“乡巴佬”的其实并不是幻想当中的美好。

得益于杨昌济的引荐,加上毛泽东曾经在陈独秀所创办的杂志《新青年》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体育的文章,陈独秀当时就记住这位笔名叫做二十八画生的毛润之。两者共同作用之下,毛泽东才能进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那个圈子,进入到当时的学术中心,北大。

毛泽东在北大的工作是图书管理员,整理整理图书,登记一下借书信息,倒也清闲,其余大把的时间,就被他拿来读书了。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生活很是辛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今天那些北漂青年的生活,大概就能懂了,这样说来,毛主席还是当年第一代北漂青年,怪不得那么受青年学生的喜欢。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5)

北大旧址

电视剧《觉醒年代》当中,陈独秀等人的工资是一个月300大洋,毛泽东则只有8块大洋,这中间相差了292块大洋,贫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再说了,陈独秀等人还有四合院,毛泽东可是没有这待遇,只能是和几个人睡在一起。

毛泽东在后面的采访里面曾经形容过这段岁月,就是晚上翻身,都要和身边人打下招呼,像是沙丁鱼一般人挤人。南方来的毛泽东,自然没有没有体验过北京冬天的寒冷,他们身上实在没什么钱,只能是八个人合起伙来买了一件。

以前当做段子听的那些故事,其实在现实当中并不少见,八个人一件衣服,谁要是有事就出门穿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毛泽东感动更冷的是人心。

其实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从小地方出来的学生,第一次到北京这种大地方,肯定会显得手足无措,也自然会被人看不起,25岁的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呢?又有什么能和陈独秀等人对比呢?

多年之后在延安,毛泽东对斯诺说:我当时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6)

和斯诺

多年之后,毛泽东心平气和说出来这句话,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事情又过去了那么多年,历史是要跳出来去看待,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可依然觉得,这段北京的岁月,不是那么让人舒服。

也是在毛泽东相关传记里面,他描述到当时的情形,大家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去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说南方话。

毛泽东没有具体说明这个不愿意听他说南方话的人是谁,有人说是胡适,有人说不是,其实都不重要了,后面的种种事迹,似乎也能表明胡适在那段时间并不待见这位小伙子。也能理解,人家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有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位师范生罢了。

电视剧当中毛泽东能去北大听课,有一个细节刻画,他只能听,并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进行发言。事实的情况也确实是如此,或者比电视里面所说的还要尴尬。

有些人厉害就厉害在这个地方,哪怕是一点点机会就能充分利用起来,像是一颗小树苗一样,疯狂吸收养分,快速长大。

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期间,毛泽东经常去旁听的一门课是新闻学,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显然毛泽东不是随便选了一门课就去听,他很明确自己将来要什么,要做什么,新闻学很明显在后来的关键时期,都帮助了毛泽东。

这趟新闻学的老师是邵飘萍,可惜的是在1926年去世,他是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奠基人,更是一名开拓者,是他奠定了如今新闻学的发展模式,说他是新闻学的泰山北斗一点也不过分。毛泽东旁听的这门课就是这位新闻学泰斗来做老师。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7)

邵飘萍

为什么说毛泽东受益匪浅呢?

1948年解放军成功占领南阳,毛泽东亲自撰写新闻稿,这篇新闻稿也成为很多新闻类学生的案例教材。新闻稿的开头,毛泽东这样写道: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不同于一般新闻稿啰嗦、空洞的文风,毛泽东的这篇新闻稿引经据典,对当下形势做出准确分析,文采飞扬,又不失文学性。今天读起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8)

通讯稿原件

能有如此功力写出如此非同一般的新闻通讯稿,一方面是因为他长期博览群书,肚子里面就是有那么多的储备量,另外一方面不得不说是在北大旁听新闻学的结果。

毛泽东只是在北京呆了很短时间,后来五四运动爆发,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也有了眉目,毛泽东最终放弃了去法国。在后来的记载里面,毛泽东解释为什么不愿意去法国。

他认为自己还没把中国自己的事情搞明白,没必要去外面看看,先把自己国家的事情搞明白,比起去国外要重要得多。

1919年之后,学生们正在闹得沸沸扬扬,毛泽东却去了一趟孔子的家乡,去那里看看,之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准备在湖南干出来一番事业。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9)

剧照

而此时的毛泽东,跟1918年的毛泽东比起来,其实已经换了一个人,在北京,在那种不是很舒适的环境之下,他认识了更多的人,他也处在新文化运动的那个圈子里面,更加知道大家需要什么。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向他灌输马列思想,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那种扎根最底层,依靠工人阶级的想法,也让毛泽东有所感悟。

毛泽东的北大时光(毛泽东的北大时光)(10)

交谈

有人花了一年的时间,什么也做不了,有人用了半年的时间,从此世界都变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