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鱼翅加工过程(鱼翅干货加工大解密)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自明末清初起,广东烹食鱼翅已享有盛名,烹食鱼翅,关键在于“㸆”味,但涨发鱼翅则是鱼翅菜肴成败的关键。
在1960年代以前,广州是涨发鱼翅技术的输送中心,包括香港,都是向广州师傅学习涨发技术。
在那个时期,鱼翅并无“生货”与“熟货”之分,全部是将干货鱼翅一步到位地涨发成“水盆翅”。
涨发鱼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行业,起货成率并不高,往往因处理不当,翅针遗落水中,造成不少的损失。一次偶然的操作,令涨发鱼翅出现了生货与熟货之分,鱼翅涨发核心技术则由广州转到了香港。
旧时酒楼涨发鱼翅工艺繁杂,从干货翅到水盆翅,起码要花上三四天的时间。
鲸鲨现在已是国际公约上的保护动物,其鱼鳍禁止膳用
据鱼翅行尊忆述他发翅的情形:
第1日晚上10时左右就开始将干鱼翅放入有少量白矾(钾明矾的简称,分子式为KAl(SO4)2·12H2O;又称明矾、生矾;为硫酸铝与硫酸钾的复合盐,是一种常用的助净剂,允许在某些领域的食品加工中使用,例如海蜇。白矾放入水中会迅速发生水解,产生絮状凝集物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有较大的黏性和重力,能吸附水中的微粒或细菌而沉于水底,一般投放量为1升水放40~120毫克)的清水中浸泡,白矾有沉淀作用,同时亦可使鱼翅发好后的表面漦液清除干净,使鱼翅表面有爽身的效果。
鱼翅经27个小时浸泡之后就饱足水分了。
在第3日的凌晨4时,将鱼翅捞起,然后将恶臭难忍的旧水倒去,鲨鱼肉是高蛋白的物质,用水浸泡这么长时间,当然是恶臭难忍。
俗语说“流水不腐,腐水不流”,更何况泡浸着高蛋白的鱼翅及鱼肉!
这就是,这一行当的工作招人讨厌的原因。
鱼翅捞起后,用另一空盆放着,然后冲入约80℃的温水,以过面为准,冚(掩)上盖,焗1小时左右。
此时已到了上午7时左右,水温亦下降了,便趁热将沙刮去。
这一步骤,行中称为“打沙”“褪沙”或“刮沙”。
生货鱼翅表面灰黑色,且有沙粒,需要进行刮沙处理才能膳用
原来,不说不知道,鲨鱼真的是有沙的,所以古人最初其为“沙鱼”是有其原因的。
附在鱼翅上的沙,经热水烫浸之后,就可以连最表层的薄膜撕去。
撕去这层薄膜,仍然有第二层膜将鱼翅包裹着,但切不可将这层膜弄破。
鱼翅去沙后,放到另一个有水的盆中浸泡,大约在11时,就在这盆水中将翅骨起出,即成“水盆翅”,就可以作烹调的原料了。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鱼翅在打沙及脱骨的过程中,常常会遗落不少翅针,这些翅针若捡起来出售,就称“散翅”。
所以,那时候的散翅是廉价货。
这就是广州流通过百年历史的鱼翅涨发方法和过程。
较之另一烹制鱼翅出名的鲁菜不相伯仲。
鱼翅有较浓烈的鲜腥味,用之熬汤鲜味浓
大概在1965年,这种涨发方法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出现了革新。
那是在香港,当时有一个鱼翅加工师傅按传统方法加工,在上午7时在鱼翅打沙之后,有家人告知他中午必须回家一趟,致使继后的脱骨工作不能依时完成。
由于担心鱼翅浸水太久会发臭,他便将鱼翅捞起,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晚上回来,他继续脱骨的工作,出乎意料地发现晾过水后的鱼翅更容易起骨,而且失落的翅针亦大为减少。
从此,他不仅改用了此法来制作水盆翅,而且将去沙的鱼翅晒干,作半成品销售。
之后,整个鱼翅行当都依法处理,市面上便出现了俗称“熟货”的干鱼翅了。
如今将制作熟货鱼翅的工艺进行深化,工艺变得更为简便,出货成率亦大为提高。
做法是将鱼翅放入过面的滚水(开水)之中煲约15分钟,熄火焗1小时,适温后,将鱼翅捞起,用餐刀一刮,带沙的第一层薄膜就可轻易刮去。
然后,再用清水浸泡约10个小时,以让翅骨与鱼翅有足够的时间分离。
在此期间,放入适当的双氧水(H2O2),以漂白鱼翅,让鱼翅色泽更洁白和晶莹通透。
翅骨与鱼翅分离之后,用餐刀一撬,翅骨就会轻易抖落,而翅针则完整无缺地留在翅膜之中。
脱去翅骨后,再用清水漂清双氧水(H2O2)及杂味,即成“水盆翅”,将之再晒干,即成黄亮的熟货。
现在市场上的鱼翅都是这种方法加工得来的熟货。
全文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