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起源于哪年(华侨一词从何而来)

华侨起源于哪年(华侨一词从何而来)(1)

我国人民移民国外,历史悠久。但在唐宋之前,移居于国外的华人,还没有固定的称呼。只是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人称他们为“秦人”。唐宋以后,多数居住国外的人被称为“唐人”,这是因为唐代鼎盛时期,声誉远播海外,后来海外各国便称中国人为唐人。

当时的华侨亦自称唐人,他们对祖国习惯称呼为“唐山”,因而也就称自己为“唐山人”。到了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山人”,但也称为“华人”、“中华人”。清朝末年之后,又有“华民”、“华桥”、“华工”等称谓。

“华”与“侨”两个字,就其单词的含义来说:“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客居、寄居的意思。在唐宋之前就把寄居在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士”。晋朝时,也称移居国外的人为汉人或侨人,《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东晋时,北方流亡者大量南下,皇室统治者便在当时的扬州和荆州设了很多“侨郡”、“侨乡”来安置他们,这是使用“侨”字的开始。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与“侨”二字被联在一起,用来称呼旅居在国外或寄居、客居的华人。

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华侨”一词是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转奏清室统治者的奏章中有“华侨”一词。1904年,清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不多,而华侨收益甚大”。

从此以后,“华侨”一词便成为普遍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