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选购一把入门级紫砂壶(多个维度看一把紫砂壶的好坏)
“这把紫砂壶是什么泥料的,好不好,是不是化工泥?”
“这把紫砂壶是不是半手工\全手工壶,怎么看?”
“这把紫砂壶值多少钱?我买贵了么?”
这三个问题是每位壶友入坑紫砂壶后,最最关心,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我也经常被@看壶、看泥料、看做工。
这里我挑出一些代表性的壶拿出来仔细地说一下,俗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求人不如求已,自己能对紫砂器有基础的了解和分辨才是避免上当被坑的终极大法,所以多看多问多悟。
话不多说,直入主题。
第一把:六方壶
这把六方壶,六方钮,圆盖,六方壶体,六方壶脚。壶嘴是六方三弯嘴,壶把是六方正耳把带上飞。
整体的做工稍显粗糙,特别是壶内的工具痕迹比较杂乱无章。从壶内泥片相接的部位看是一把半手成型的紫砂壶。
壶一面陶刻“神韵古雅”,一面是花开富贵的牡丹图。
这一种紫砂壶对于刚刚接触紫砂壶的壶友而言,有画有字还是六方器,非常吸引人的眼光。而大多数喜欢紫砂壶的壶友都曾经有这么一个阶段,我本人也不例外。
但这一种商品壶,是经不起仔细观察的。从做工的方面看,壶体的线条不够刚直。从壶内看,做工凌乱应付。相对而言好的半手工紫砂壶,壶内工具的痕迹也应该是秩序井然,清楚明了的。
对于陶刻,六方壶其实只有四个小面,而一侧的两个小面应该是一体的。
所以一般来说“神韵古雅”两个小面的布局应该连成一体。但因为是印刻,所以不得不割裂为两个小面。
而另一面的花开富贵和牡丹花不是印刻,恰恰是陶刻师的真实水平的体现,花和字刻的弯弯扭扭,功力不够。
第二把:陶源壶
按壶友所说,这是某个工艺师全手工作品,按底款所言,还拿了银奖。
这一把桃源壶,壶身是陶罐造型,粗嘴粗把。嘴把上分别点彩寿桃,同时在肩颈部还有有一只蝙蝠以作点缀。自肩部云肩线开始,用绞泥装饰,一直延绵到壶盖,是绞泥中的外绞。纹理清晰,边线不模糊,壶钮是小型的龙窑雕塑,倒也是呼应“陶源”这个主题。
但是,通常一把壶只能有一个主题,而造型和装饰都是为了这个主题而服务的。这把壶的嘴把上面有点彩寿桃,而肩颈部有点彩蝙蝠,虽然工艺精湛,寓意福寿,但是和“陶源”这个主题却是没有什么关系。壶盖上面的龙窑雕塑虽然拿捏比较方便,但是却没有什么美感,和壶体嘴把的比例上面有所失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要大于形象,比如顾景舟的上新桥,他对于壶钮的处理就是如此,而不是直接捏塑一座真实的桥。
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壶盖上的钮像一座小桥矗立于湖水之中,上新桥壶由此得名。
此外这把壶取的名字也不是很好,作者取名陶源,字面意思就是陶的源头。但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可以说陶器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进化。
早期陶器的烧制都是在平地上面烧,而后面则是挖了一个坑,在坑里面烧。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解读,龙窑都代表不了陶器的源头,充其量只能代表中国紫砂文化当中的一部分。所以不客气地讲这就是文化底蕴不够的工艺师胡乱创新的结果。
第三把:高宫灯
先来看壶,壶体选用的是清代老壶的改款,类似宫灯,圆腹直颈,壶盖改成大圆弧小平顶与壶体相配。二弯嘴,宝珠钮,正耳把,粗细比例适中,搭配合理。
其中特别是壶嘴很见功力,如果作者对泥性不是很熟悉,在烧制的时候这样的壶嘴非常容易发生变形,而且会拉伸壶体。
最亮眼的是两面的陶刻。一面陶刻改自李传明老师的作品,将不问前程且自乐,素笺淡墨写真诚,改成了不问前程且自乐,素釜淡墨写真诚。
而另一面刻绘唐代怀素在墙上书写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睱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画面整体的布局立意极为巧妙,草书的刻绘也极见功力。可见市场目前对陈宏林老师的陶刻追捧不是无的放矢!而据我的观察,陈老师平时也极为刻苦,每日陶刻不止,休闲时间极少。当然,这有市场火热,想要抓紧时间赚钱有关,也和个人对陶刻技艺追求有关。
古人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见过一些大火的陶刻师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只动刀几次,而每次被催急了,拿起一把壶往往半小时就能刻好。我想这可能是个人逼格的需要吧!
说回壶,这把壶工料俱佳,而陶刻也是极大的加分项,画面融入了传统书法的文化传承和自我坦诚,让整把壶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拉满,这才是文人壶该有的样子。
如何评价、鉴定一件紫砂壶的优劣,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而我看壶不外乎三个标准:一是不是紫砂壶,二价格靠不靠谱,三:能不能用。
有人用着几十块尚不能称之为紫砂壶的自得其乐,饮茶不止。
有人买了大几万、几十万的紫砂壶珍而藏之,舍不得一用。
有人几百、几千买把紫砂壶,胆战心惊,唯恐上当,用之伤身。
何苦来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