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

提起天安门,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它位于北京市的中心,不仅杰出建筑艺术的化身,更以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

一、“天安门”一名从何而来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从这首无数中国人打小就耳熟能详的儿歌中,我们不难看出,天安门对于中国而言是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的。短短两句歌词,28个字,政治元素含量极高。其中,“天安门”一词出现了两次,而和它相伴出现的重要词语分别是中国首都“北京”以及“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么多重要词汇密集出现,“天安门”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确实,天安门从来都不单纯只是一幢建筑,它与政治密切相关的,这也是从它被赋名为此就注定了的。不过,在介绍“天安门”名称来历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它的“前世”。

在被叫做“天安门”之前,那座伫立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建筑还有另一个名字“承天门”。当年,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一改大明朝天子坐镇南京的传统,一路北上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先河。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2)

当然,朱棣想要将国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可不是脑袋一热的决定,相反,这个决定是经过他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来的。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来的,在此之前,南京对于他而言,是“无诏不得回”的皇城。虽说对南京谈不上陌生,但远离自己原本的势力范围,不免也使朱棣感到一丝丝拘束。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话糙理不糙,恢宏气派的金陵城,终究还是没有自己镇守多年的封地呆得舒坦。于是,朱棣大手一挥,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经过多年土木兴建,北京皇城平地而起,“承天门”也正在此时应运而生。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3)

之所以叫做“承天门”,是取自于“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中国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正所谓“君权神授”,历代皇帝登基都要讲个“名正言顺”,而“顺应天命”的说法无疑就是打消质疑的最好力证。

将新都的皇城正门命名为“承天门”,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确实可以帮助朱棣在稳固自己皇位统治方面造势。

这在当时,也确实是朱棣所需要的。

朱棣迁都原本就是顶着不小阻力的,朝堂上不少大臣都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都皇城正门命名为“承天门”,就是对所有反对声音的回击。无独有偶,“天安门”一名的由来也与之极为相似。明末,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承天门”在这时遭到了重创。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4)

不过,闯王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破损的“承天门”根本没来得及入他的眼。

然而,当象征着皇权的“承天门”再次受到重视时,历史已经悄然被翻了页。此时,中原大地已经改朝换代,紫禁城也迎来了它新的主人——爱新觉罗家族。不过,此时的新登基不久的小皇帝也正面临着人们对于皇权正统的质疑,而且这场人们对皇位正统不认同的政治危机,明显甚于明成祖当年。

说到底,不过是因为新的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并非汉族,而是来自关外的女真族。那么,关外游牧民族究竟该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入主中原”呢?蒙古人的失败或许给了女真人启发。汉化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取得天下人对“大清”统治合法性的认同,爱新觉罗氏也不得不顺应中原王朝千百年来“君权神授”的传统。在清世祖入主紫禁城后,之前被毁的“承天门”也得以重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自“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自此,“天安门”一名沿用至今,再无更改。

二、天安门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天安门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目睹了封建皇权鼎盛和衰亡,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与崛起。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5)

自清末,闭关锁国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犹如一艘年久失修的巨轮,不仅前进速度极慢,内里也早已经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国内的腐朽统治已然是积重难返,而此时的国外列强却是虎视眈眈。

1840年,当时自诩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大英帝国,终于按耐不住扩张的野心,率先向这个曾经神秘的东方强国发起了试探。

现在来看,这场由鸦片引起的战争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一场东西方大国的较量,更是一场新旧时代的对决。

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毫无悬念,作为旧势力代表的大清帝国,最终以惨败黯淡收场。

自此,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大幕被徐徐拉开,近代史的洪流也自天安门下滚滚而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天安门下上演了“帝后出逃,百姓叫好”的可悲闹剧。

1911年,如火如荼的辛亥革命由南向北、势不可挡。大清帝国走到了尽头,历史再次翻页。

中华民国的建立,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而曾经象征着皇权的天安门,随着国民政府解禁广场告令的颁布,也褪去了它神秘的面纱,一场场事关民族的重要斗争在此上演。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6)

到1919年,天安门广场迎来了革命的新力量——工人阶级。当时,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一传来,北京城内聚集了无数学生和工人,他们在天安门前振臂高呼着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自此,天安门前的学生救国游行活动变得频繁起来。1926年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194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天安门前,革命者们带着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在天安门前唱响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赞歌。

在那段波谲云涌的近代风云中,无数中华英烈用鲜血在天安门前铸就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天安门,送走的是黑暗,迎来的是曙光。

三、为什么要秘密重建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天安门前,无数中国人民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7)

不过,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天安门并非与开国大典时的完全一样。实际上,在1969年时,天安门曾有段时间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当时,人们在路过天安门广场时,看不到那座原本应该伫立在中轴线上的雄伟建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遮挡物。天安门真的消失了吗?当然不是。它只是正在被重建。

不过,这在当时是秘密。为什么要在建国十多年后的1969年突然秘密重建呢?原因很多,咱们先从时间来说。之所以会在1969年动工重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前一年的地震。1968年3月,一场大地震突然发生,震中在距离天安门300多公里外的邢台市隆尧县。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很广,北京市也震感强烈。经此一震,直接将天安门的重修工作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8)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早在1965年时,技术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就发现了天安门建筑结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众所周知,天安门城楼原本就是木质结构建筑,而自从清顺治年间重建,此后两百年多来,人们对它的维护只是时不时地加以修缮,并没有大规模重建过。殊不知,这座百年建筑,早已危机重重。

除长期的风淋雨蚀外,在这百年间,天安门还经历了多次兵火战乱,木质结构早已出现腐朽变形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再次被正式确定为首都,天安门也成为举行国家庆典的重要场所,使用率较高。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9)

特别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每年逢“五一”、“十一”,国家和人民都会举行阅兵和游行活动,而地点就在天安门。因此,定期对天安门进行检修是十分必要的。1965年,工作人员发现城楼大殿正厅的一根十余米高的柱子已经糟朽得十分严重,可能有断掉的危险。事关重大,情况很快上报给了中央相关部门,经过专业评估后,国务院决定不再小修小补,直接拆除城楼,按原址原样重建。然而,重建的筹备工作刚刚启动,受当时运动的影响,相关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可是,虽然重建计划停下来了,但天安门的使用频率却不停反增。在这期间,除每年固定的大型活动外,为接见红卫兵,毛主席还曾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直到1968年邢台大地震后,天安门城楼的损坏程度再次加剧,甚至可能随时坍塌。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0)

此时的危急程度已经不容忽视,眼看建国二十周年大庆就要到了,为了不影响届时的庆祝活动,天安门城楼的这种情况必须要得到妥善解决。于是,之前已经被迫搁置的重修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

与之前不同,此次计划重启,国务院十分重视,不仅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还对完工时间做出了明确要求:一切工作必须要赶在1969年国庆前全部完成。毫无疑问,这次重建工作难度很大,工期紧是一方面,另外还要口风紧。

按照要求,在这次重建事宜未完成前,绝对不能昭告天下,所有相关活动必须要秘密进行。

在如今看来,“秘密进行”似乎有些没必要,不过,放在当时,这却是一件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其实,这一要求的提出,与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1)

此时的新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国内运动正兴,而国外更是处于美苏冷战持续且我国与苏联关系紧张的状态。在那个敏感的特殊年代里,任何消息意外的走漏,都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甚至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当时的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经不起任何没有必要的差错。

所以,在这时重建天安门,不仅仅是一次土木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做好保密工作是相当必要的。

为了确保消息不被泄露,中央特意组建了一批“根红苗正”的施工连队,所有参与者不仅做到“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到凭证出入、独立工序。

然而,天安门是个伫立在首都中心的大型建筑,想要在原址上重建它,怎么才能不被人发现呢?

最后,施工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在正式动工之前就将天安门完完全全地围裹起来。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2)

由于工期时间很紧张,工人们不能等到开春天暖在动工了,只能在严寒的隆冬时节尽快开工。

北京的冬天风大雪多,在这样的天气中展开围挡不仅工人十分辛苦,而且工作难度很大。

当时的工程师曾经计算过,如果选择采用稳定性较好的钢管来搭架的话,至少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然而,这样就要挤压施工的时间了。

为了不耽误工期,建设者们最后选择另辟蹊径。他们放弃钢管材料,采用杉篙,层层搭连,再用苇席拼接围挡,最终只用八天就搭出了一个能遮挡住天安门的“天棚”。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3)

外部围挡工作顺利完成,可是工人们冬季施工的严寒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为了解决保温这一困难,工程队想到了北方冬季取暖常用的锅炉房。

于是,在开工前,工人们临时在距离不远的中山公园内修了一座锅炉房,通过接通水管的方式,将热水的温度源源不断地送到城楼,从而保证了棚内温度。

克服了种种困难,棚内昼夜灯火通明,工人们通宵达旦,加紧施工,终于在奋战一百多天后完成了这项重要工程。

在这一百多天内,这项重大工程的保密工作十分成功。路过的人们只是看到那个包裹着天安门城楼的苇席大棚,至于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仅附近的百姓不知道,就连周围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晓得。

在此次重建过程中,天安门的建筑原貌基本被延续下来,只是有一处有所更改。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4)

当时,在拆除工作正式展开之前,工人姚师傅和另外两名工友接到了一项特殊的命令。按照要求,他们登上杉篙连接起来的梯子,爬上了城楼最高的正脊处。

命令的意图究竟要做什么,那时的姚师傅并不清楚,也没有问。

他们顺着杉篙梯子爬到城楼正脊附近,为了确定准确位置,另外两名工友开始分别从楼顶东西两端向中间数着瓦片数。

很快,他们按要求确定了正脊瓦片的位置,连忙做好标记,并向上级复命。

得知姚师傅等人顺利完成任务后,相关负责人、专家也立即登上楼顶。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5)

正当姚师傅看得一头雾水时,负责人指着做好标记的正脊瓦片,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

姚师傅用随身携带的撬棍连撬带砸,三两下就把指定的瓦片移开了。

没了瓦片的遮挡后,里面的东西便露了出来,姚师傅定睛一看,原来里面竟然有一个小方木盒!

虽然,此时盒子四周已经积满了尘土,但是盒身上面雕琢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依然依稀可见。

在专家和领导的示意下,姚师傅将木盒取了出来。

简单掸去尘土,然后轻轻用手指敲了敲,“这是金丝楠木的。”姚师傅说道。

“打开看看。”现场负责人说道。

1969天安门重建(天安门曾秘密重建)(16)

木盒算不上大,姚师傅拿起手边的撬棍轻轻一戳就开了。盒子打开,姚师傅看到里面有一团东西,便伸手去掏。

在场的人都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盯着姚师傅的手。

“拿出来了!”姚师傅摊开五指一看,“竟然是一块‘铜疙瘩’!”

“这不是‘铜疙瘩’,是块金元宝。”一旁的专家接过“铜疙瘩”认真端详后说道。

“里面好像还有东西呢!”姚师傅说着便又把手伸了进去,之后他又陆陆续续从盒中掏出了百年朱砂和五彩粮。

据专家介绍,这个木盒属于古代的压胜物,里面的东西也都是古人用来辟邪的。

后来,这些东西全部上交国库。而在重建之后,原来应该放木盒的地方由姚师傅重新放进了一块汉白玉石。

这块汉白玉石上面有11个大字:一九七〇年三月一日重建。字体由金箔贴面,耀眼明亮,是新中国重建天安门的历史见证。

自此,天安门又迎来了一次新生。

四、结语

数百年来,栉风沐雨的天安门就像一个巨人,它目睹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光流转,时代更迭。天安门虽然沉默不语,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云早已深深地嵌刻在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柱之上。

如今的天安门充满“活力”,它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等待着迎接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沙敏:档案见证天安门广场变迁[J].百年潮.2021年(第3期).

于祥春:“天字号工程”——北京建工五建集团天安门城楼落架重建工程往事[J].中国建筑业.2020年(第11期).

北京城记:天安门重建[J].2012年(第6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