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语录(王维雅生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语录(王维雅生活)(1)

王维

王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他生活的时代基本处于盛唐时期。王维出生于学而优则仕的河东王氏家族。他青少年时期才华横溢,开元九年,王维状元及第,任太乐丞。青年时期的王维工于书画诗文,还极具音乐天赋,如被传为千古绝唱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全诗洋溢着青春向上的才情,根据史料所载,王维无疑是当时京华长安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语录(王维雅生活)(2)

生于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心仪神往的盛唐时期,青年才俊的个体资质,深厚的"士风"家族传承,这些要素使王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文化个案。界定王维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之一毫不为过,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兴盛时期的一个明点,传递了中国传统文明最为优雅的存在状态。王维也以自己的华美存在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粹的部分。王维以后的文化界,从李煜、司马空、苏轼、米芾、黄公望、倪瓒、八大、石涛等等文化大家无不为王维丰厚圆满的文化气象所折服,直至明代董其昌更尊其为南宗鼻祖。总之来讲,王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优雅和高贵的部分,亦成为东方文明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从思想的粗分进入精微的细分,从粗糙的情绪进入对念头的观照是中国文人自我解脱与释放的必由之路,这个轨迹是优雅而美好的,绝非无厘头的麻醉、呐喊与破坏(这种方式恰恰是西方文化的特质)。所以,王维选择”半仕半隐“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至善与优雅。"一默如雷,无须造作"这是佛学所讲人处于“明觉”的状态。王维脍炙人口的禅韵诗集《辋川集》就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鹿柴》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禅韵律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行状告诉我们,"不明自心修学无益",这是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明思辨方式,它对我们当下的生存困局有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当下是在功利主义主导下的乱象纷生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因自身的自私、贪婪而危机四伏,失去理性的市场化进程使人文精神日益荒漠化,物欲横流极大地破坏了温馨的人性之美。向外寻求安身立命的方式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通病,掠夺式的生存方式因而形成,灾难亦随之而来,"强化自我"正是这种乱象之源。"天人合一"与保持"明觉"恰恰是中华传统文明消弥灾难最为宝贵的经验。以王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人即是"华夏文明"的践行者。

其实,我们对生活的所有不满都源自失控的情绪,而其背后是自我意识主导下的贪婪与无知。王维在《过香积寺》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我们的贪婪与无知就是诗人笔下的"毒龙",中国传统文人的解决之道就是"安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心净则国土净。

中国佛教史上的禅宗最为推崇"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南禅宗。明代董其昌尊崇王维为诗书画南宗鼻祖,以王维的行状来看,名符其实。辋川是王维诗书画与人生境界的"羽化"之地,它的每一寸山河大地、百草林木都承载"诗佛"的文本与意象,推崇辋川为南宗祖庭名至实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