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保护法法条(同样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让我们毫无隐私可言。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说过这一段话:“我感觉我现在的生活就像个筛子,个人信息已经泄露地一丝不剩。”虽然这话有些夸张,但必须得承认,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最头痛的一个问题。

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这些事,外出吃个饭,饭店只同意扫码点单,结果刚扫了点单码,手机界面就跳出来该程序想要获取您通讯录/微信联系人信息的提示;你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个APP,结果刚点开图标,就跳出来该APP想要获取您相册/麦克风的提示。

无论是获取联系人信息、通讯录、亦或者是获取相册、麦克风,都属于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对我们来说,就是信息泄露。那么这些获取信息的APP,等同于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吗?这就需要从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异同说起。

个人隐私保护法法条(同样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1)

个人信息的范畴其实远大于隐私权,这点从两者的法律定义上就可以看出。

关于【隐私权】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刺探、侵扰、泄露、公开自然人的个人隐私。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事人在外居住酒店,或者去健身房、美容院等场所,却被针孔摄像头拍摄下了洗澡等画面,这就是典型的触犯了个人隐私,是可以对酒店、美容院、健身房等场所进行起诉的。

个人隐私保护法法条(同样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2)

而关于【个人信息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条中明确点出了,个人信息中涉及到私密信息的,说白了就是隐私,能够适用隐私权的规定;至于其他不属于隐私范畴的内容,都属于个人信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众关注的目光只聚焦在对隐私权的保护上,而忽略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发生,社会已经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刻不容缓,因此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个人隐私保护法法条(同样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3)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当碰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时,我们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案例分析:罗某家住四川省德阳市,一般都在家做饭,很少在外面点餐。2022年的时候,罗某受朋友相邀,去四川德阳某火锅店进行就餐。虽然不是很吃得惯外面的食物,但朋友盛情难却,罗某推辞了几次后还是跟着去了。

罗某为数不多的几次出来用餐,都是采用纸质点餐服务,但这一回罗某要求提供纸质菜单,却遭到了服务员的拒绝:“我们这没有纸质菜单,都是手机扫码点单。”

此时罗某内心已经有了几分不快,但碍于朋友的面子,她只能忍耐下来,拿出手机扫描桌上的二维码进行点单。

个人隐私保护法法条(同样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4)

可还没进入点单界面,手机上先跳出来了个提示:“是否允许该程序获取您的微信头像、昵称、性别跟地址?”罗某不能理解为什么点个单还得提供这些个人信息,果断选了“否”,结果页面直接弹出,不能点单了。

疑惑的罗某找上火锅店服务员,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服务员表示这个程序他们也改不了,且现在都是这么点单的,甚至反过来认为罗某在“小题大做”。

气愤的罗某当即就将点单界面截图下来,并将该火锅店告上法庭,控诉他们侵犯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的收集跟处理必须有合理且明确的目的,并且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在此案中罗某的目的是吃饭,就算火锅店需要收集罗某的个人信息,也应当与吃饭有关,比如说了解罗某的口味等。

个人隐私保护法法条(同样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5)

无论是微信头像、微信昵称、还是地址等等,都与吃饭这件事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火锅店收集这些信息并不合理,违背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过度收集了罗某的个人信息,对罗某的个人权益造成了影响。

因此法院最终判决该火锅店需立刻停止这种侵权行为,不仅要在10个工作日之内删除罗某的所有信息,还需要支付200元的诉讼费。

结语: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出消费的时候那些强制要求我们提供个人信息的APP,其实都已经违反了法律要求,不论是吃饭还是唱歌,都与获取我们的头像、昵称、相册、联系人等没有任何瓜葛。

因此以后当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希望大家都不要选择沉默,勇于拿起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