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优秀教师(用什么留住优秀教师)

如何培育优秀教师(用什么留住优秀教师)(1)

导 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某教师一封仅有十个字的辞职信,入选二〇一五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同年,我们小学也有两位女教师辞职,理由是“先生要留学,我想去陪读”和“宝宝快出生,我要照顾他”。

如果说,教师辞职是缘于情怀,那么,入职又是为了什么呢?

1

当今,不少家庭已经摆脱了经济的束缚,工作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基础,他们选择从教,那才是情怀。不过,缺乏理性烛照的情怀,往往滑向任性,给学校管理者,特别是处室主任(俗称“中层”)带来管理上的新挑战。那年,办公室做过统计,第一季度学校收到红头文件182份,平均一个工作日有三份之多。“红头”,是神圣性和仪式性的象征。可是,一线教师往往只重教学轻文件,只重务实轻务虚,对待看似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非常排斥,经常采用回避、推诿、拖拉的方式来应对。于是,难坏了办事的“中层”。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好天天追着教师讨要材料。“中层”要得到教师的尊重不容易,要得到组织的尊重更不容易。记得二〇〇九年,在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上级特别要求必须向班主任、年段长倾斜,每月单列补贴500元。二〇一六年,政府又拨专款,每年补贴班主任、年段长5000元。每一次补贴,都把工作任务繁重、压力最大的“中层”排除在外。“中层”的情绪可想而知。“中层”辞职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二〇一二、二〇一三两年,湖里实验小学都有人向我提出辞去“中层”职务。如何留住“中层”,并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已成为我这个校长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2

作为从一线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校长,“中层”所面对的“神性”和“任性”,我都经历过。我很清楚,校长的理念、作风对“中层”的影响巨大。

校长越倾向于对上“负责”,“中层”受到的“神性”压力就越大;校长越倾向于对学生负责,“中层”受到的“神性”压力就越小。所以,校长必须在对谁负责上进行平衡,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我看来,校长首先是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领者,然后才是行政者。是教师就要有专业,就要心中有学生——活生生的“人”。自从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努力淡化这个身份的“神性”特征。真诚地对待“中层”,理解他们的压力,及时看到他们的付出,有意无意间,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还有,引导“中层”尽快适应从教师到“中层”的身份转变,教给他们处理相关事务的方法,让他们感到校长一直在和他们一起努力。一般情况下,“中层”来自一线优秀教师,师德和能力都比较出众,有着鲜明的教育情怀,在“神性”与“任性”的双重作用下,校长对于他们身份的认同、情怀的赞赏,能给他们带来心灵安慰,却不能促进他们水平的相应提升。这年元旦,我接到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已退休多年的老书记的电话,说他很想念老同事、老朋友,希望能找个机会同他们叙叙旧、谈谈心。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共两个校区(双溪校区、芸溪校区),原学校班子成员有二十多人,如今都成长起来:有11位校长,6位副校长,还有两位是科级干部,其中10位还获得副高级职称,被同行誉为“同安教育的黄埔军校”。有如此成绩,这所百年老校的“精神”是什么呢?这种精神能否破解今日湖里实验小学“中层”难留的困局呢?春节前,我们相聚在一起,除了回忆当年一起打拼的经历,交流最多的是课程、课堂、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以及个人成长。我忽然找到了同安第一实验小学“中层”的成长原因——团队的教育情怀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虽然我们都离开了原有的团队,但这种教育情怀和学习精神被保留了下来,并在新学校生根发芽,而正是这种团队的情怀和精神造就了“同安教育的黄埔军校”。我想,它应当也能破解今日“中层”难留之困。

3

如何将这种教育情怀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移植到这个年轻的领导班子呢?我首选阅读。为了适应当下网络时代“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不给重负在身的“中层”再添负担,我们采用推荐式阅读,所选的文章短小精悍:各处室每周向我推荐一篇美文,内容不局限于教育教学,只要积极向上即可,同时要附上推荐理由,挂在学校的共享平台上供大家阅读。这样做一举多得:一方面,为了写好推荐理由,“中层”必须认真阅读;另一方面,我可以从推荐理由中很快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文章阅读;又一方面,所有“中层”也可以收藏喜欢的文章,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我经常从“中层”推荐的文章里摘录“名言”,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引用,引用时,还特别说明是某某主任推荐的。我还有意识地引用“中层”的“名言”。我自担任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开始,就非常重视教师写作,每到一所学校,都会创办一本属于学校自己的刊物,发表教师的各种作品,每一期我都会很认真地阅读,并养成了摘录教师好点子、好理念的习惯。我还经常为教师修改论文,在修改论文的同时,也会做一些摘录。我和“中层”在一处办公,阅读、修改的机会更多,他们能被引用的“名言”自然也就比较多。早先,摘录教师“名言”主要是为了丰富和提升自己,二〇一五年之后,便成了激励“中层”的一种方式,一种特别温馨、特别走心的方式。亲近名师,向名师学习是我打造年轻领导班子的另一条途径。自二〇〇九年湖里实验小学创办起,学校就成立中国名师研究工作室,并创办内部刊物《中国名师研究》,半年一期,直至二〇一七年我调离为止,已办了16期。以中国名师为研究对象,每期研究两位:一位民国名师、一位当代名师。工作室由科研室领衔,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都参与其中。通过阅读、研究、评论,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内化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智慧。我们还请当代名师到学校现场讲学,给学生上课。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中层”必须提前做好功课,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遴选。确定对象后,他们还须先行进行研究,熟悉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全校教师一起学习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中层”受到名师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加深了自己的教育情怀。特别是当代名师,对于湖里实验小学的“中层”和教师的影响极大。我负责通过朱永通老师联系好名师,其他的事务都由“中层”负责,从讲座主题、上课内容到论坛方式,都是由他们和名师商讨后确定的。与名师接触的过程,也是提升“中层”的过程。在众多名师中,贾志敏和朱煜两位对湖里实验小学影响最大。

二〇一三年之后,按规定,学校给专家的费用微乎其微,但是,贾志敏、朱煜两位名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记得贾志敏老师第一次到湖里实验小学,已是75岁又重病在身的老人了。他说自己出来讲学,既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而是希望将自己一生积累的教育经验传递出去。在上课时,他真情流露;在开讲座时,他倾囊相授;在交流时,他平易近人。这些都让“中层”和教师感动。

朱煜老师对于湖里实验小学的贡献更大。他曾多次到学校给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学校也曾多次派“中层”到上海找他跟岗学习。贾志敏老师曾经这样评价朱煜:朱煜老师喜欢课堂,热爱孩子。他把课堂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田园;他把学生视为抽穗拔节的禾苗。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余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没有白天,少了黑夜,辛勤耕耘,喜于收获。他花力气研究作文教学,探索出有效且易推广的作文教学方法,编写了很多作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他默默无闻,苦苦求索,勇于实践,乐于奉献,是一位有志向的、值得尊敬的青年。这段话既是朱煜教育情怀的真实写照,用此来评价贾志敏老师自身也是非常贴切的。湖里实验小学的“中层”与这样的名师接触多了,自然就变得更加有文化,有情怀。不再把“心安放在外”(钱穆语),缓解了“神性”和“任性”双重挤压下的痛苦,从而能安于中层工作,发挥“中层”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教育情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