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回应数学教材插图争议谁画(90后的教材插图有多好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书插图几度“丑”上热搜,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这件事之所以闹这么大,已经和单纯的美丑问题无关了。
负责该系列教材插图设计的“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却“查无此人”。
不仅相关作者的资料被网友挖了个底朝天,而且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思考也层出不穷。
在过去与现在儿童读物插画的对比中,不难明白一个道理。
比起美术设计,好的三观,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一、从前的课本插画又美又有故事
从前的课本封面,构思精巧,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蓬勃大气、细腻生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有人隔了几十年,时至今日仍能“看图指文”。
封面用中华传统元素水墨画展现的骏马,毛笔勾勒出的翠山水雾,诗情画意。
这样意境幽远的白云,除了我们的水墨画,还有什么样的笔触能够表达出来那种飘逸与辽远呢?
记得小时候学习《桂林山水》,文章是怎么描写桂林山水之奇美的,或许很多人的记忆都已模糊。
但是这张配图,确实是画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效果来。
泛舟前行,水天一色,静影沉璧。
什么是“火烧云”?
结合课文《火烧云》中的配图,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三个字。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抬头看着天空,心想:这比书里画的云彩还要美。
于是孩子们会盯着天上的云彩,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个像马车,那个像仙女……
旧课本里那张学生与老师泛舟湖上,背后的少先队队旗迎风飘扬的课本插画,让人直呼:太有感觉了!
这张画是我心目中红色的样子了,人人平等,精神饱满,昂扬向上,孩子是清晨朝阳,校园是育人净土,地是山清水秀,天是一片晴朗。
以至于每当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张画面。
在课文《第一场雪》里,我们学会了“瑞雪兆丰年”。
打雪仗是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是银装素裹?孩子们活泼的样子和雪景跃然纸上。
桂花飘香、满地金黄是什么样子?
在课本里,那种在家乡和母亲一起制造“桂花雨”的幸福感,一下子就从纸上走了出来。
那时候,关于什么是审美,懵懂的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课本插图有多重要?
即使已经过去很多年,还是会有人光是看一眼插图,就知道它对应着哪些课文。
当初手捧课本,懵懂学习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有很多人早已为人父母,从他们的回忆里,课本插图的影响可见一斑。
提起课本插图,你脑海里出现的、最经典的画面是哪一个?
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西瓜地里高举钢叉刺猹的少年闰土。
小时候翻阅课本,总会特别留意这些插画,通过他们传递的信息,展开想象他们的对话,让人感到正能量满满,进而感到温暖和幸福。
有的人五十多岁,人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但仍能记得这幅画。
《师生情》中的插图,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当时的场景:三个小女孩,冒着雨赶来医院,踮着脚向门里望着生病的老师。
纸上画出来的三个单薄背影,把孩子们的朴素、纯真,以及和老师的深厚感情明明白白地表现了出来。
没有去过泰山、华山等地的人,看了《挑山工》的课文,或许会好奇,他们的日常到底是个什么样?
在课文《挑山工》中,插图作者用一个背影,将挑山工的苦累、坚韧体现得漓淋尽致。
从前的老手艺人是怎么做出来冰糖葫芦的?
看完课文《万年牢》的插图,答案便揭晓。
一张反光的大理石板,一锅熬好的糖水,饱满鲜艳颗粒均匀的山楂,手上动作不停匀出来的圆滚滚的冰糖葫芦——跟现在的“平板头”冰糖葫芦大不一样。
这些图画的执笔者本身上就有着对工作的信念感,他们作画时往往精益求精,每作一幅画都费尽心思。
《少年闰土》《将相和:负荆请罪》《贝多芬的月光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插画全部出自王惟震之手,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因为对作品的要求高,所以他出稿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出版社的节奏,因此出版社经常上门催稿。
“李雷韩梅梅”的形象也是出自他手。
《飞夺泸定桥》的配图也称得上是精妙绝伦了:战场上硝烟弥漫,地势险峻,战士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这幅画,耗费了作者半年的心血。
这幅画,是画家刘国枢在1959年,亲自到百米高的吊桥上,走上200多次创作出来的。
当时年少,读课文时只知道他们是孤胆英雄,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场景究竟有多惨烈,还很懵懂。
但是当看到画家詹建俊作品的那一刻,将士们的那种家国情怀,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丰碑》中将棉衣分发给战士,自己冻死在漫天风雪中的军需处长。
《金色的鱼钩》里给战士们做鱼汤,自己吃草根啃鱼骨的炊事班班长,最后饿死在战场上。
曾经的“杜甫很忙”火遍全网,多少人以为书中杜甫的画像是确有其人?
其实杜甫到底长什么样,根本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蒋兆和参考自己的样子绘制出了这样一个逼真的人像。
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激发出这么多新潮的二次创作来。
何为经典永流传?
这些倾注了作者心血和情感的作品,即为经典。
成年之后,提到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里某一个事物时,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当时配图的一种意象,仿佛那是亲身经历过的一种场景。
因为这些图画尽可能地还原了人物面貌与周遭环境,并辅以独特的艺术渲染。
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丑”教材该怎么洗白
反观最近大热的“丑”教材,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嘴歪眼斜,秃顶纹身,坐姿不端,甚至一些特殊部位被刻意勾勒出奇怪的线条。
有人说这些插图其实除了“丑”之外没有别的问题,这属于小题大做了。
这要是其他图书也就算了,因为审美问题见仁见智。
但这可是教材啊!它可是会陪伴孩子们度过小学义务教育的六年时间。
并且,已经有孩子对母亲直言:“看了这些画我都不喜欢上数学课了。”
网上一个视频里,一个年仅五岁的小男孩捧着课本问妈妈:“为什么他们(课本封面上的小孩)的眼神都像傻子一样?”
正在学校读书的小朋友直呼:“我被吓出童年阴影了!”
试问,谁看见了自己不喜欢或者害怕的东西,不会去躲着它呢?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而这个版本的教材已经在课堂里使用了十年之久,不知它在“孩子厌学”这一项上占了多少比重。
更严重的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会犯的错误,竟然会出现在教材上?
国旗该怎么画,一个成年人心里没点数?
兔女郎、美国星条旗、美国超级英雄标志等元素出现在孩子们的身上。
令人不禁疑惑:孩子们是没衣服穿了吗?
等看到别人“老鹰捉小鸡”的画作,看样子也不是非美国元素不可。
孩子们笑容灿烂,憨态可掬,穿的衣服也是各式各样,朝气蓬勃。
反观被爆出来的教材里的游戏画面,怎么就能把小孩画得这么猥琐呢?这能让谁联想起童年?
两幅画放在一起,不谈画风,只谈作风,真是高下立判。
有的人反映,学了这种教材,会因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而自卑,还好后来及时被父母“拉了回来”。
有的人足够幸运,得以被父母及时发现,而那些因此对民族不自信、自卑的孩子,没有及时被人拉回来,该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说,插图其实不重要,只要专心学习就好。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看书最先都是看插图的。
一打开书,图画的视觉冲击绝对是排在文字前面的。
图画还可以引发孩子们各种想象、各种脑洞大开的能力,极大促进神经元的横向连接,对于正在发育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图画比文字更重要。
很多孩子根本做不到上课四十五分钟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偶尔或者经常开小差、交头接耳、戳橡皮、图画课本。
可以说这些丑化的图片,也是孩子们信手拈来的素材,对下一代的影响不言而喻。
小学教材里,小女孩跳皮筋还特意露出来底裤,这“写实”的手法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文图并茂是启迪一个孩子心灵世界的开始。丑化的插图、呆懵的眼神、不当的行为,无形之中铸就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感观。
就连家长最信任的“青少年推荐读本”,也早已是雷区。
儿童绘本“扁鹊治病”中的插图,女性动作妖娆,画风暧昧。
这本书面向的人群年龄为3到6岁。
虽然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回应,网传图片是2017年五洲传播出版社所出版的,但是该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图书仍保留了令人不适的画面。
为什么这种悄无声息的色情会出现在儿童绘本里?甚至在市面上流通好几年?
甚至连“家暴”这种人人唾弃的元素,竟然也出现在孩子的早教绘本里。
某平台发布任何东西都要一审再审,为什么出版社却没有审核出任何问题?
有业内人士称,有的图书没有经历完整的三审三校。
重新找人画,道个歉,这件事就算完了吗?
中国学美术作画的人才比比皆是,为什么这种水平的作画会出现在教材上?
教育部已经作出了回应,就连中纪委也下场了。
这次事件受伤最深的是谁?
恐怕是被迫吸收这些糟粕的孩子吧。
希望最后的结果,能够不负孩子们被“毒害”的童年。
三、教材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儿童读物上的插画会记一辈子。
越小年纪看的图画书,里面的图画在孩子的脑子里就越会成为一种意象,并不是简单的一幅看过既忘的图画。
对于这件事,有的家长后知后觉,有的家长后怕不已,有的人陷入了自责之中。
父母是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父母必不可少。
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执笔人涂什么颜色。
不知编写教材、审核教材的那些人,手中拿的笔是什么颜色呢?
文|尙昄
编辑|思问录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人教版插图教材”竟用了近10年!一线数学教师:拿到教材就感觉怪异!专家:仅内部审查不合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